公共艺术在地铁站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在地铁站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地铁二
号线为例
孙静;蔺宝钢
【摘要】通过对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价值探寻,从功能优先、适宜观赏、安全耐用几方面提出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原则。

继而从文化视角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中的艺术墙创作进行了案例解析,对西安地铁公共艺术未来发展作出反思与展望,力求为今后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范例。

%Based on the value of public art in the subway space for atmosphere creation, the thesis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a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bway space which is priority function, suitable for viewing, and safe and durable. Then the thesis prosp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Xi 'an subway public art in combination with wal art creation of Xi 'an Metro Line 2, which can be presented as a valuable design exemplification in future.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公共艺术;氛围营造;西安地铁二号线
【作者】孙静;蔺宝钢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现代地铁不仅仅是一个大运量的交通运载工具,同时也扮演着城市文化空间的角色。

在诸多城市中,地铁空间已成为标志性的文化场所和展示公共文化的阵地。

而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的介入和应用,不仅给地铁站的装饰带来了勃勃生机,缓解了地下的
压抑感、冰冷感,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叙述“文化”的语汇,承担了营造地下空间文化艺术氛围和城市宣传的功能,成为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价值探寻
1.1 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文脉
公共艺术是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闭的地下空间中视觉范畴体现城市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语言。

地铁公共艺术全天候地作用于城市解读者,其时间的长久性与永恒性也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对于城市文化特征的展现更具魅力和唯一性。

尤其是地铁文化墙,其以墙面为载体,以形、色为媒介,以陶瓷壁画、石材雕刻、综合材料以及新媒介等各种手法表现切合地域环境特征的题材,在巨大幅面中成功虚拟出一个有效的视觉空间,传达信息和视觉美感。

将不同层次的空间对接起来,使地铁站点成为地面城市的地下投射,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化地创造出艺术化的空间感受与视觉体验,使文化价值的传播永久化、普世化。

1.2 构建地域标识、强化场所认知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不仅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而且承载了人们认知空间的历史、
经验、情感、意义和符号。

物质性决定了场所空间的真实性;人文性决定了场所空间中意义的存在。

对场所的营造,即是在这两方面共同的合理打造。

一方面是场所
实体物质的建造,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场所的人文特征,使人与场所之间产生认同和归
属感,赋予场所应有的意义。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使交通空间转变成一个展现人文历史的艺术空间,赋予冰冷的地铁交通网络以极大的人文情境与艺术感染力。

在封闭且缺乏参照物的地下空间中,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更多地是一种主动接收状态,人们更渴望获得与地面环境有关的参照物或视觉形象来消除潜意识里的恐惧感。

因此,地铁公共艺术的首要目标就是在视觉形象上与地面文化呼应,从而形成站点的可读性。

地铁公共艺术通过挖掘站点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元素,或呼应地面的地标性建筑,将地面城市的功能与信息以视觉语言形式投射入地下,形成不同站点的地标参照物和记忆点,增强了每个站点的识别性和认同感。

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建立起对于特定区域的印象,感受所在地点的场所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环境艺术的体验。

1.3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原则
1.3.1 功能优先原则
地铁站作为一种交通空间,首先应该满足流动、通畅、高效的实用要求,使乘客能够快速通过。

对位于地铁空间的属性,地铁文化的核心内涵也就成为一种通畅文化。

因此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仅要强调与地面空间特征的衔接性,形成地标参照物,同时还应依靠其设计语言形成良性的视觉引导,导向人流。

如置于站厅中的主题文化墙大都采用横向流线型构图形式,通过采用简练、明确、整体感强的造型,使人产生一种导向联想,不经意中沿着壁画指引方向或路线行走,使空间具有了方向性。

设置时应避免与轨道交通中功能性设施相冲突,以不占或少占地面空间为宜,平面艺术形式为首选,如:壁画、浮雕、镶嵌、影像艺术等。

1.3.2 适宜观赏原则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结合设计主题考虑近距离欣赏的环境特点,使浮雕或平雕均采用较为平滑的处理手法,表面肌理也较为细腻,在形象尺度上保持一定体量,不追求过大,以适应较近距离的欣赏尺度感。

在形象的具体造型上以写实为主或一定程度的写意性,追求雅俗共赏的大众欣赏习惯,真正体现艺术的公共性特征。

在高度处理上应
结合地铁内部空间顶高考虑相对的高度控制, 以确保过往行人在穿行的过程最大限
度欣赏到完整的画面,同时满足乘客的留影、拍照的需要。

1.3.3 安全耐用原则
公共艺术品在材料的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物理性能。

尤其是地铁壁画,在材料的运用上还要考虑防潮、防火、防震等特殊的要求,更多选用天然石材、不锈
钢等强度高的材料。

包括在安装的尺度上都要进行合理分块,便于安装。

在细节处
理上要考虑人的触摸问题,表面的棱角即要平滑不伤人还要保障艺术的肌理效果,
同时更要确保不易损坏,这些细节的考虑要求在以往的浮雕与壁画设计中是不多见的。

2 西安地铁二号线公共艺术创作实践
2.1 西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理念
西安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并具有相应的城市文化特色。

随着西安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向国际大都市挺近,是一个整体上显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城市。

西安地铁二号线为西安首条运营线路,也是贯穿市区南北中轴线的核心线路,其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地铁公共艺术主创团队通过对古城文化的深入调研,将站内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定位为“传统神韵,现代演绎;历史风貌,时代气息;艺术表象,功能内涵”。

不仅注重体现十三朝古都文化与文明,提炼周、秦、汉唐的视觉
文化符号,更要有当代西安的新风貌, 文化元素上要充分体现人文西安、科技西安、时尚西安、魅力西安的主体,营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神韵,体现独特的“艺术表情”。

2.2 西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定位
综合线路站点所在的地理因素与各站点区域文化特色,提出“域、象、形”三级定位法,分别对应地铁公共艺术的构成区域、主题相貌和艺术形式。

这种定位法不仅能够对全线地铁公共艺术做到整体的控制性规划,同时也有利于体现各站的识别性
和唯一性。

“域”指某一主题概念所控制的权利范围。

根据二号线通过区域的不同文化特征,将整条线路划分为四个域值(长短)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内的站点界定为一个文化主题域。

处于同一域值范围内的各站点公共艺术在表现出题和装饰风格上应趋于近似。

“象”的首要功能是区分站点。

在同一文化域内,每一个站点对应一个核心主题。

通过地铁各站点的“象”(题材)的比对,建立起乘客对于特定区域的印象,更好地认同站点。

“形”即直观的视觉艺术形式。

地铁各站点的主要通道都留出展示文化与地域风貌的墙面予以充分展示, 形成了一块块内容丰富、具有视觉冲击力并能鲜明体现西安这座城市人文地域特征的墙壁艺术品。

(表1)
3 西安地铁二号线公共艺术创作表达实例
3.1 钟楼站
钟楼站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作为全线重点站,在设计上应充分体现西安的都城气度和神韵。

站厅装饰以“汉唐风格”为基调,中心对称、方正有序,吊顶采用古建“藻井”的构架形式进行设计,十三个藻井似十三条金碧辉煌的蟠龙寓意西安十三朝古都。

立柱采用石材结合唐三彩镶嵌饰面,墙壁上的腰线为仿照汉瓦的回型纹,凸显古城文化韵味。

在进行文化墙的构思时,何种题材与元素符号最能体现钟楼的地标性与古都文化的典型性是设计的难点所在。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得知钟楼附近坐落着著名的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

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多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赠“古调独谈”匾额一幅。

由此设计团队一致敲定以独具陕西文化特色的秦腔艺术为题材进行设计,既与近在咫尺的易俗社遥相呼应,又彰显秦风秦韵。

文化墙名为《大秦腔》,采用了《三滴血》、《周仁回府》、《斩黄袍》、《二进宫》、《打镇台》以及秦腔丑角戏《捉鹌鹑》六组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经典曲目为设计元素,六组逸趣横生彩绘汇集了老生、武生、花旦、大丑等秦腔典型人物造型。

背景石刻脸谱和鲁迅先生当年所题《古调独谈》更加彰显西安所拥有中国古老秦腔剧种的魅力无限与源远流长。

(图1)
表1 西安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定位经济发展区古文化区绿色经济科技教育
区域北客站北苑运动公园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大明宫西龙首原安远门站北大街钟楼永宁门南稍门体育场小寨纬一街会展三爻凤栖塬航天城韦曲南象古都凝眸
盛世雄风香风引舞政通人和舞动凤城博学金脊飞檐聚集龙首玄武扼北唐窗艺景钟鼓续风流永宁启盛象古城南郭盛景再现时尚青春繁华初露古韵新界时代脉搏科技展
翅高飞畅想未来形可选用壁画、浮雕、陶瓷绘画、装置艺术、涂鸦、互动艺术墙、LED屏可选用浮雕、壁画、漆画、艺术彩绘、陶板刻绘互动艺术墙浮雕、壁画、
互动艺术墙LED屏、装置艺术壁画、浮雕、装置艺术、LED屏、互动投影
1 | 《大秦腔》
2 | 《书法龙》
3 | 《盛世》
整幅文化墙颜色鲜亮而不张扬,明快而不失古韵,人物形象在追求高度神似的同时不失诙谐趣味。

通过浮雕与彩绘艺术的处理将戏剧这种蕴含丰富情感和时间积淀的艺术形式嵌入了地铁这一快节奏的城市空间中,仿佛千百年前的经典艺术文化在这一瞬间穿越时空,那豪放霸气的“吼腔”再次婉转于耳。

它所塑造的建筑场深深感染了来往匆忙的乘客,让西安市民倍感亲切,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外地游客有着特别的视觉冲击,为快节奏都市中的每一次穿行带来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3.2 龙首原站
在西安的历史上,龙首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西安龙脉之首。

设计为贴合站
名,最大化地营造地域性氛围特征,采用流动的曲线作为吊顶,形似“腾飞的龙”。

站厅天花采用统一的白色,竖向形成“S”型波浪,仿佛巨龙的身体在龙首的带动下不断地向前舞动延展,使整个天花灵动起来。

站厅壁画《书法龙》,以古都西安龙脉之首的山形地貌特征为主线贯穿整幅画面。

体现龙文化的金色祥云、金水四溢的水纹象征祥瑞之意。

历代描绘龙的诗词歌赋通过不同时代书法体充盈画面,充分展示龙首原的文化精神,呈现出金碧辉煌的视觉美感和丰富的艺术效果。

文化墙采用了多种材质的表达,石材的刚劲、不锈钢的时尚、锻铜的轻盈、贴金的富丽辉煌,让龙文化的传统符号与现代材料产生一种对话,形成一种古雅而大气的空间氛围,反映了站点的地域性特色,将使地铁站点成为地面城市的地下投射。

(图2)
3.3 体育场站
为切合站点的地面信息,体育场站的设计以奥运元素为主题符号。

部分吊顶采用了格栅波浪型的立体造型,主色调为蓝白色配搭,柱子中间区域配有祥云火炬的图案,使整个车站洋溢着奥运体育的气氛。

浮雕《盛世》以唐代盛行的马球及蹴鞠运动为表现主题。

一群唐代仕女骑马飞奔,腾空跃起,挥杆击球,围合而成动感十足的运动场景。

丰韵的人物与马的形体塑造充分展示唐代盛世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景,借古喻今体现当代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和时代风貌,彰显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美感。

同时也有效地传达了此时此地的地域性特征,使乘客从心理上感受到与此站相互对应的文化情境。

(图3)
4 地铁公共艺术建设展望:基于地域性氛围营造的艺术创新
4.1 选题内容上进一步拓展
从目前西安地铁公共艺术的选题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特点:
一是挖掘站点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元素,在文脉上形成与地面城市的关联性。

如钟楼站、北大街站、大明宫西站的站厅艺术墙;二是提取与站点地面信息密切相关的
元素符号,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诠释,如龙首原站、体育场站、小寨、城市运动公园站的站厅艺术墙;三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材料手段和表现形式,描绘城市迅速发展与变迁,展现都市生活的新风貌或未来愿景,如钟楼站的《数字古城》。

在即将建设的西安地铁新线中,选题范围可进一步进行拓展。

在主题内容的表达上,不仅要考虑西安特有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还应考虑其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城市所具有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

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区域及科技教育区站点的选题表达上,可更多融入城市新型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等,与区域自身的特色相融合。

或挖掘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题材如低碳环保、时尚娱乐,注入视觉动感、夸张诙谐等元素,或形式、应用材料、技术运用上进行再创造。

再现城市时尚、魅力、活力的时代印象。

4.2 创新思考地铁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和空间布局
在西安地铁站内壁画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艺术形式,每站都设有1~3面不同特色的人文艺术墙。

但从空间氛围的营造效果上看,这数量众多的艺术墙仍处在孤立的“点”状分布层面。

人们匆匆走过后,其影响力和记忆程度较低。

同时在空间布局上也较为单一,仅设置在站厅和通道的墙面上,而乘客视线较为集中的一些区域未有尝试。

如某些站由站厅通往站台的电梯空间,在这里人们处于缓慢的等速移动状态,停留时间较长,视线较为集中,但无论是位于视觉焦点的电梯侧墙还是正前方墙面上都是空白一片,没有任何艺术品可欣赏,缺少从乘客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品的设置。

在后续建设中,应在艺术形式和布局上有所突破,可借鉴北京地铁站内丰富的艺术形式,适当引入景观、装置、艺术化公共设施等,同时将公共艺术与建筑及空间装修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强化空间感染力和记忆点。

在空间布局方面,应根据乘客的视觉焦点、人流线路、不同区域停留时间、环境心理等限定性因素进行公共艺术品位置的选取,可在电梯或楼梯空间、站台、天顶及地面因地制宜地有所尝试,增加与乘客之间的互动性,关注乘客的行为需求和接受体验。

4.3 有效控制地铁广告,为艺术品留出生长空间
纵观西安目前的地铁环境空间,商业化痕迹较为明显。

广告灯箱、海报遍布各个区域,所占比例远远超出各类艺术形式,相对单点设置的公共艺术品,其对乘客的吸引效果更明显。

在这样的视觉环境下,公共艺术品的展示难以达到预期的欣赏效果。

因此应将商业广告、标示系统与公共艺术品设置区域适当加以区分,适度舍弃一些原本有经济利益的广告设置,将这些空间让位给了公共艺术作品,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盈。

结语:
“设计的地域性、群体性、个人性、物性等诸多特性决定了设计与生俱来的‘文化身份’” [1]。

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并非单纯装饰艺术,其设计的精神内核是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公共艺术及其视觉艺术表征打造场所精神,营造地域性人文情境,与乘客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共鸣,从而使地铁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展示地域文化的名片,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1]李砚祖.设计的身份“场域”:从个人到民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2)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宗红.南京地铁艺术墙的文化解析与传播效果调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6)
[2]李翔.北京地铁创作原则探索[J].美术探索2012(04)
[3]汤雅丽、马珂.西安历史街区地铁车站的站名图形设计[J].装饰,2011(9)
[4]章莉莉.公共艺术的时空观[J].装饰,2011(01)
[6]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 2013
[6]侯宁.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及作品位置形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