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B .闻义不能徙
C .颠沛必于是
D .非其鬼而祭之 解析:A 中的“要”通“约”,贫困。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即使) B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 (安居,享受) C .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 (哪里) D .人不厌.
其言 (满足) 解析:D 项中的“厌”意为“讨厌”。
答案:D
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 ①富而可求也②不义而富且贵
C.⎩⎪⎨⎪⎧ ①不以其道得之②文之以礼乐
D.⎩⎪⎨⎪⎧ ①曲肱而枕之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解析:A 项,即使/虽然;B 项,通“如”,表假设/表修饰;C 项都是介词,用;D 项,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不译。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义.
然后取 B .饭.疏食饮水 C .己欲达而达.
人 D .以告者过.也 解析:A 、B 、D 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C 项,使动用法。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8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
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
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
取。
” 子曰:“其然?岂其然.
乎?” (《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
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真实、不虚) B .夫子时.
然后言 (按时) C .岂其然.
乎 (正确) D .人不厌.
其言 (满足) 解析:B 项,时,“在适当的时候”;C 项,然,“这样”;D 项,厌,“讨厌,厌恶”。
答案:A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君子之于天下也②于我如浮云⎩⎪⎨⎪⎧ ③人不厌其取④乐亦在其中矣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②句中“于”为介词,对于;③句中“其”,代词,他;④句中“其”,代词,这。
答案:A
7.下列各项关于选文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然后取”的思想。
B .凡事要守道,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因此,孔子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坚守道义,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C .孔子对公叔文子的态度是肯定的。
D .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这种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解析:B 项,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是要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坚守道义。
答案:B
8.选文中“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对这番言论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听说卫国的公叔文子好像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人,于是便问公明贾。
公明贾认为别人的话言过其实了,他于是详细解说了公叔文子的言行。
从公明贾的话中,我们看到公叔文子确实不错,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笑的时候不笑,最关键的是他见利思义,不该取的时候不取,该取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取为己有。
所以,公叔文子能够这样,使孔子不大敢相信。
但是文句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
..难与比行。
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
..。
万乘
..也,官在鲁司寇
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遁。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
”遂伏剑而死。
王曰:“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②。
加斧.锧.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王曰:“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子复事矣。
”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 ①桡:弱。
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
棺三寸,葛以缄之。
”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③政廷:执法官。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B.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C.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D.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解析:“父”“王”“石渚”在句中均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
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B.司寇,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C.万乘,一万辆兵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D.斧锧,亦作“斧质”。
斧子与铁,古代刑具。
行刑时置人于上,以斧砍之。
解析:“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
D.文章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解析:B项中“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错误。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
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
(2)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
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
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
”他没有告诉荆王就撤兵了。
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郊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
”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
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
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
”于是以剑自刎。
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
”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
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
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
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
”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
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职责去吧。
”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
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
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
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
”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
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
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孔子、孟子谈道德,战国的策士却谈利害。
②苏秦游说六国结成联盟,是从利害关系
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言听计从。
③策士一席游说便能立刻取得封侯拜相的荣耀。
④张仪瓦解六国的聪明,也是从利害关系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又是言听计从。
⑤普通人只知道有利害不知有道德,所以孔子、孟子终身没有被君王重用。
同样是就利害立论,为什么极端相反的两种游说,都能打动人?原来,苏秦的利害,是就大而远的而言,张仪是就小而近的而言。
常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即使关羽、周瑜、吕蒙和陆逊这样有才智的将领,尚且不免被眼前小的利害迷惑,何况是六国昏庸的国君?所以张仪的话,一说就见效。
(1)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顺序已被打乱,请准确排序。
(只写序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
(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⑤③②④
(2)策士以利害游说六国很有效。
14.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上述图表所显示的现状,请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建议借助媒体等多种途径,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意识,使之与时俱进,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