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错和相互激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

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给我国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文化凝聚力,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更加和谐,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

在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下,如何抓住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使之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至于何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是各国政府尤其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全球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里斯本小组1995年出版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认为,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是一种新现象,它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全球化涉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从这些联系中产生了今天的世界体系,由此形成了七种不同的全球化概念范畴和发展进程……应当说,这种观点是从普遍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全球化的。

我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涉及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动态的融合和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它还是一种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日益整合为一个共同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应当说,当今的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但是,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同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对于全球化的子概念—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可谓是见人见智,不同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有分歧,但也存在着某些相近和相交之处。

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理解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联系去把握。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或扩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联系,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完全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并获得收益的过程,它还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最大的利润和经济效益,而人为地控制全球性经济活动的主观意图,各国必然存在着利益之争,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1、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分工的全球化。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已由过去的垂直分工为主发展为当前的水平分工为主,一国内部的分工协作拓展为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不同产业部门的分工和交换也将发展为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交换。

各个国家的生产活动都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欧洲的“空中
客车”飞机,参与研制和生产的企业除法国外,还有德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航空公司,不仅这类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是这样,就连许多小型产品也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这类产品原产地的概念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事实上的“全球产品”。

另一方面,则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由于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从而使世界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出现了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伴随科技革命、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阻挡的潮流。

此外,随着全球生产的迅速一体化,跨国公司纷纷兴起,在全球进行投资、展开经营活动。

有人说,20世纪是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中经营的世纪,21世纪则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网络中生存的世纪。

2、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并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区域贸易集团方兴未艾。

从1948-2003年的55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585亿美元增加到74822亿美元,增长了约128倍。

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这也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的全球化,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国际资本大量迅速流动,各国相互开放金融市场,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运转。

具体来说,金融全球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金融资本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不断加速与扩大的趋势,由于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开发,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

第二,金融机构全球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全球范围内不同于以往几次的金融并购浪潮,跨国界并购案越来越多。

第三,金融市
场全球化。

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限制而趋向于一体化。

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文化,是一种高度文明与自由的文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体现和反映。

它始终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断前进的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世界性、人民性、民族性、开放性的本质特征。

它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不可过于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文化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向世界,在全球文化中占一席之地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机遇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1、文化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面临国际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指导思想的文化。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空距离被“压缩”,地球日益“变小”。

物质资料、人力、信息在全球流动的速度加快,广度扩展。

与此同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日益增强。

另外,“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超多极”的国际政治态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霸气上升。

尽管世界人民渴望“多极化”,但是多极化目前还只是一种可能,现实是“一超”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就出现了对西方文化认同的趋势,似乎西方文化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其他民族文化则受到排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强大冲击。

2、文化全球化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进入中国,它在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

在这样的冲击下,一些人开始主张“全盘西化”,羡慕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以洋为荣、以洋为贵”,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包袱、累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彻底否定,对其精神采取完全抛弃的态度。

主张对西方文化全盘移植,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

把转型期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形成“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有害思想。

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言而喻。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其后果是严重动摇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三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拓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间
全球化拓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政策,结缘广泛,好友如林,协和四方,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了解的目的出发,文化全球化促进了极大地加深了我国与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

2、文化全球化使中国的教育更接近世界前沿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教育体系如今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而日益联成一体,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种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边界的教育交流,以各种各样的交流形式覆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各国教育人员的交流,教育专家们通过多种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其次是各个国家去国外留学的青年学生人数的增加。

不仅发展中国家积极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而且发达国家去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

第三是各种跨越国界的教育援助和合作项目也反映了这种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这些新特点拓展了我国教育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机遇,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扩大我国的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果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放弃或者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或者动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中国文化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内核,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有助于在全
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目前,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广泛渗透、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

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一方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
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结束语在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将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文化创造力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不仅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6-
六、参考文献 [1]王永贵,靳辉明. 经济全球化与 21 世纪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
[D].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2 [2]段芷薇,康基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反思[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刘国藩.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Z]. [4]刘绵绵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27) [5]刘琼华 .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12(29 [6]万是明,俞思念. 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张博,王浩斌.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 河南大学. 2013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