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白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有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有趣的
白族的传说故事:太阳神
苍山苍浪峰下有个叫阁洞塝的村子,村子里住着小两口。
每天红彤彤的太阳一出来,
阿光和妻子就下田干活,盘田种地。
小两口虽然字自苦自吃,但日子过得还可以。
有一天,人们忽然听见狼嚎犬吠,刮来一阵狂风。
只见一条跟牛一样大,像狼又像狗
的怪物,一口咬住了太阳。
不多一会,太阳就不见了。
从此,到处又黑又冷,树木枯死了,庄稼不长了,蛇精虎怪趁着黑暗窜出来做恶。
太阳到哪儿去了呢?人们去祷告龙神和本主,他们都不知道。
阿光看到大家在黑暗中
过日子,心里很难过,决心去找太阳。
他和妻子商量,妻子说:“这是大家的生死大事,
你就去吧,家里不用挂心。
”
阿光出发了。
有一天,他走累了,睡倒在一棵树下,忽然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对他说:“你要找太阳吗?太阳正在受难呢,只有找到太阳神才有办法救出太阳,但太阳住在东方
很远很远的一座高山上的金殿里,要走一绺头发那样多的日子才到得。
”说着,便拿出一
条发辫交给他:“你走一天,抽去一根头发,抽完头发就到了。
如果你怕吃苦,就赶紧打
转来。
”阿光说:“为找太阳神我死也不怕。
我是决心救我们整个坝子的人啊!”白胡子
老人感动了,7又取出一个丸子给他:“你吃下这丸子,肚子就不会饿了,快去吧!”阿光醒来手里果然有一绺头发和一个丸子。
他赶忙吞下丸子,对天磕了9个头,说道:“多谢
神仙指点。
”
阿光走啊走,一路上的艰难困苦真是说不完。
到他抽完最后一根头发的那天,终于来
到了一座高山下面。
他抬头一看,山峰直插云霄,山顶有座闪光的金殿,与白胡子老人说
俄一样。
他便冒着危险,攀藤附葛,爬上去又跌下来,跌下来又爬上去,好不容易来到山
顶金殿里,见到太阳神。
他诉说了太阳被怪狼吞食和寻找太阳的经过,太阳神朔:“原来
是这么一回事。
你先回去,我就来。
”说着,便叫一条无角龙驮着阿光先回大理家中。
隔了几天,人们看见天空出现了一位英武的天神,身穿青色的上衣,白色的长裙,左
手拿着一条放光的神枝,右手挽着一张巨大的弯弓,弓弦上插着一只锐利无比的神箭,驾
着用6条无角龙拉着的一架金车。
他追上了那条咬着太阳的天狼,一箭射去,把天狼射跑了。
他又用神枝驱散了乌云,天空中又出现了光芒四射的太阳。
从那以后,苍山苍浪峰下阳光普照,一片光明,人人感到温暖,年年得到丰收,家家
安居乐业。
人们说:“这就是太阳神显圣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村民们盖了座本主庙,奉太阳神为本主。
阿光死后,村民又在太阳神旁边加上了他的塑像,也尊他为本主。
白族的传说故事:五谷神王
传说,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吃的,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
跋达走了一百天,向观
音陈述苦情,恳求给柴五谷种子。
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诉他:第一
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
脖子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大大河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
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种子后才能撒。
跋达按照观音的嘱咐,依次从
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
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
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
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高兴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劳,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火上火把迎跋达。
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寻找跋达。
人们则围坐在村中的大
火把周围,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
白族的传说故事:观音伏罗刹
观音制伏罗刹,这是老一辈白族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的传说。
有道是“袈裟披一披,黄狗跳三跳”几乎成了白族老人们的口头禅。
至今在白族地区较为古老的观音庙里,只要
塑的是观音老爹(即男身观音)的形象,那么除了身披袈裟之外,旁边还必定带着一只小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说,这是白族人心目中最早的观音形象。
等讲完这个故事
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
在张氏白子国建立之初,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叫罗刹的恶魔盘踞着,号称“罗刹古国”。
罗刹是个妖女,专以人眼为食,尤其爱吃青壮年男子的眼睛。
她经常幻化成一个纯
情的美女,到民间去勾引成年男子。
谁要是上了她的当,双眼即被挖去吃了。
这罗刹吃人
眼无数而得以千秋不老,始终如同一个娇艳绝伦的少妇。
而国中的男人便十个有九个成了
瞎子,农耕畜牧之事只得全由女人承担。
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来到叶榆得知罗刹作孽,决心为百姓除此一害,首先找到罗刹宫
里的长老张敬帮忙。
这张敬乃白子国始祖张仁果的后裔,巴不得借观音之力除掉罗刹。
这
一天在张敬老人的带领下,观音大士身披袈裟,带着一支黄狗,手提一筐剥了壳的螺蛳进
宫见了罗刹女王。
大士谎称这是最好的人眼,请罗刹品尝。
罗刹只尝了一只便拍案叫绝道“真天下罕见之美味也!”便提出要与大士交换整筐“人眼”,问大士想要什么?大士说
“老僧不过是个出家人,从天竺(印度)来到这里,只求给点地盘,有个安身之处罢了。
”
罗刹说“要多大地盘,您自己选吧!”大士说“所需不大,只需我这小黄狗跳三跳,
袈裟披一披之地足矣。
”罗刹笑道“不过如此,任你取去!”大士说“谢女王大度,但口
说无凭,得立个字据,以免反悔。
”于是在张敬的撮合下,双方便在上鸣邑的合会寺立下
契约:“吾愿以僧之黄犬三跳、袈裟披覆之地换取老僧一篓人眼为食,永不反悔!”签字
画押之后,罗刹一口气吃了整筐螺蛳,与大士一起上到苍山顶上画地盘。
谁知那袈裟一披,
迎风而大,覆盖苍洱之地;黄狗三跳便从龙首关到龙尾关,从西边的苍山顶到东边的玉案山,整个百二河山占尽无遗。
这时罗刹才着急起来,叫道“我的地盘都归了您,倒叫我无
安身之处了!”大士笑道“莫急莫急!老僧已为你把宫殿建好了。
”于是带着罗刹来到芒涌
溪边的莲花峰下,只见崖洞口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摆满用螺蛳变成的人眼、用水变
成的美酒,美味珍肴样样俱全。
罗刹喜不自禁,进去就舍不得出来。
此时,大士在罗刹背
上拍了一掌说声“出!”只见罗刹张嘴“哇!”地一声,所吃的螺蛳便一起吐了出来,瞬间
变成铁链将其从头到脚紧紧捆住。
接着,大士又用岩石封住洞口,彻底制伏了这个祸害人
间的魔头。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各种不同说法的“版本”,《白国因由》一书中也有
文字记载。
后人在罗刹洞顶建的罗刹阁至今犹存,香火旺盛。
上鸡邑本主庙旁过去曾有过
一潭池水因经常呈现黑色,后人便附会说那就是当年写契约时磨墨的砚池。
凡此种种说明
它在白族民间有较深的影响。
其实,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中确实透露了诸多民族学研究
的信息。
一是说明佛教从印度传入大理时曾经有过把土著的原始宗教取而代之的斗争。
把土著
宗教首领说成恶魔罗刹,这种说法沿用的也就是古印度佛教的概念:罗刹是食人血肉的恶鬼,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色美女,有魅人之力,食人血肉。
白族神
话中的罗刹也有男有女。
《白国因由》中说的是男罗刹,而多数传说则为女罗刹。
(如果
还追溯“罗刹”一词的由来,原本却是印度一个土著民族的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后,把土著人说成恶鬼,“罗刹”便成了恶鬼的总称。
)其次是本故事中的观音是个男性老者,这正是把佛教带入大理地区的古印度梵僧的形象,后来汉传佛教进入大理,观音才变成了
女性。
其实观音本无性别,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既供奉“观音老爹”,也供奉“观音老母”,而最早的观音便是这位身披袈裟带着黄狗的男观音。
一个简单的传说,包含着丰富
的知识,这也是大理文化魅力之所在。
白族的传说故事:负石阻兵
大理七里桥有座观音塘,那玲珑高耸的亭阁,建造在有小房子大的一堵岩石上。
周围
全是大理石镶砌而成,四面冒着清清的泉水,显得格外清幽。
一块块大理石上,镌刻着一
行行金字,记载着观音老母负石阻兵、救百姓于战祸的一段故事。
很古的时候,大理叫做白国。
那时,外族常来侵夺,战事不止,兵荒马乱。
一次,强
悍的敌兵又来打白国,一直打到七里桥。
白国士兵天天吃败仗,就把民间所有的男子都抓
去当兵。
有的老百姓家里只有一个独儿子,就男扮女装,东躲西藏。
敌兵烧杀抢掳,加上
白国官府抓兵抽丁,田里连个种庄稼的人也找不到了。
老百姓没有吃的,把树皮草根都吃
光了,只好挖观音土充饥。
不久,就有人饿死和病死了。
大路两旁,青草地上,到处是僵
卧的尸体。
山青水秀的白国变得一片凄凉。
这时,观音老母巡天出行,来到白国上空,看到白国土地上烽烟弥漫,战骨乱抛。
老
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痛苦日子,心里十分焦愁。
她想,不能让仗继续打下去了。
不然,美
丽的白国就要变成一堆废墟。
无辜的百姓还要遭到更大的祸殃。
于是,观音立即施法显神,变成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婆,用草绳背着一堵大岩石,满
面红光,迈着轻松的步子朝七里桥走来。
驻扎在七里桥的敌兵正要大举向白国王府进攻,
突然看见一个精神抖擞背着一堵大岩石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又惊奇,又恐慌,敌兵慌里慌
张退走了。
说时迟,那时快,白国兵马借助神力,疾速赶来,乘势追杀。
打得敌兵魂飞魄散,大
败而逃。
观音老母见战祸平息下来了,就把岩石丢在七里桥,回天上去寸步不敢向前。
敌
兵的首领上前问道:“哎!你这个老太婆来做什么?咋个能把这么大一堵岩石背着来?”观
音背着岩石直挺挺地站着,满不在乎地回答:“我老了,不中用了。
比起在我后面的年轻
人差多了。
我是听说你们要来攻打白国王府,先来看看你们有多大本领,能不能打得过我
后面的年轻人。
”首领听了这话,吃了一惊。
心想:这老太婆都这么了不起,还不知她后
面的年轻人怎么厉害呢?于是又问道:“你后面的年轻人有多大本事?”观音忙说:“他们呀,象我背的大岩石,一只手就轻轻举起来,一丢就能丢到百步远。
每个人还有一把百斤
重的大刀,杀人就象砍瓜切菜!"
敌兵们听了,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瞪着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首领也连声说道:“不得了,不得了,这里的人惹不得。
快撤,快撤,免得大祸临头,落得个死无葬身之所了。
”从那以后,敌兵再也不敢来攻打白国了。
白国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他们并没有忘记救苦救难的观音老母。
大家一商议,就在七里桥兴建了观音塘。
在观音背来的那堵大岩石上建造了观音阁,塑了她的像。
后人
用大理石镌刻了许多副对联:
大力负来永镇西睡干古迹
慈容宛在平分南海一片春
扫却千军不以甲胃逞雄干戈为勇
保全六诏真如金沙布地水火生莲
白族的传说故事:小黄龙打败大黑龙
“龙”,是一种虚拟的神物。
而在古代白族人的原始观念中,水之所在都有龙,水利
水患总是与龙有关,大理是个“水乡泽国”,故而龙的神话便多得出奇。
有人“统计”大
理市就有99条龙,鹤庆也有99条龙,全州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条,什么红龙、黄龙、白龙、黑龙、独角龙、秃尾巴龙、蝌蚪龙、母猪龙等等,各种“个性化”的龙无奇不有。
而
且在这类传说中,人与龙,蟒蛇与龙都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于是乎各种传说便更显得十
分浪漫、神奇。
“小黄龙打败大黑龙”的故事,大理人早已耳熟能详,讲的就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
然而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小黄龙凄凉的身世和悲壮的结局。
话说大理崇圣寺以北双鸳溪旁的村子里,有个给富人家打工的年轻姑娘,有天到溪边
洗菜,水中飘来个绿桃子,她拾起来就吃了。
殊不知这是一颗龙珠,吃了以后便怀胎有孕,被富人家赶出家门。
无依无靠的姑娘只好在村子边上搭起一间小草棚赖以栖身,过着以泪
洗面的日子。
十个月后,姑娘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生孩子这一天,草棚上飞来一支很大的凤凰,张
开翅膀为她们遮风挡雨。
孩子未满月,年轻的妈妈就得到田里以割草卖来维持生计,每天
都只好用蓑衣裹着孩子放在田埂上睡觉。
而每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就有条大蟒蛇爬过来
给孩子喂奶。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过了十多年,孩子也长成了一个身强体健的英俊少年。
每天从早到晚帮助母亲干活,母子俩相依为命。
就在这年头,洱海水有段时间暴涨起来,经常掀起惊涛骇浪。
据说是大黑龙的老婆与
小白龙相好,偷走了丈夫的龙袍。
大黑龙为了找回龙袍,一面堵住海水不往外流,一面不
时地到处翻腾,掀翻船只,冲毁田园。
于是南诏大衙贴出皇榜招募义士制服大黑龙。
少年
得知此事便毅然辞别母亲到城里揭了皇榜。
开初,衙门的卫士还不放他进宫,争执之间,清平官亲自出面过问:“你这毛头孩子,怎能治服妖龙?”“能,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办!”少年的回答非常斩钉截铁。
于是按他的
要求,官府为他定做了一个铜龙头,两对铁爪子,六把尖刀,300个铁馒头,300个面包子,还扎了三支大草龙。
又安排数十村民划一艘船在海面助威。
少年把各种东西的用法给乡亲们交待了一番之后,头戴铜龙头,手脚都套上铁爪子,
背缚四把尖刀,手执两把利刃准备下海。
临下水前,乡亲们先丢下三条草龙,吸引大黑龙
来迎战。
接着少年一跃入海,瞬间变成一条小黄龙,与大黑龙撕杀起来。
直打得浊浪翻滚,水柱腾空。
小黄龙打饿了,把嘴伸出水面,乡亲们便给他丢面包子;大黑龙打饿了,乡亲
们便给它丢铁馒头。
这样连打了三天三夜,大黑龙痛得张嘴乱吼,小黄龙趁势钻进它肚子里,用满是尖刀的身子拼命翻滚。
大黑龙实在受不住了,连声向小黄龙求饶说只要小黄龙
赶快出来,它就立马离开洱海。
于是小黄龙捅开它的一只眼睛,从眼眶里钻了出来。
瞎了
一只眼的大黑龙没命地往西洱河逃去,一头撞开了江风寺下的大石岩逃往澜沧江去了,海
水也跟着从这岩洞中泻去,顶上的岩石便成了天生桥。
小黄龙打败了大黑龙,但无法变回人形。
他妈妈在岸上连声呼唤,想再见儿子一面,
开始儿子担心吓坏母亲不肯露面,无奈母亲边哭边喊“儿啊,儿啊!”他终于还是忍不住
一露头,母亲便被吓死了。
为了纪念这对母子,人们在洱海丰乐亭边建了龙王庙供奉小黄龙,又在双鸳溪边建了龙母祠,把小黄龙的母亲封为绿桃村的本主。
神话讲起来确实神乎其神,因而学者们都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然而,
马克思却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能不使他感到愉快吗?”难怪这个故事一直在白族民间流传。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