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霍桑实验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
▪ 4:1949年,芝加哥大学的讨论会,正式命名“行为 科学” 。
▪ 5、 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进入到组织行为 的研究阶段,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
▪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提 出了新的课题,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虚拟企业 等组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的、可靠的、节约成本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新的 竞争优势或商业机会的一种经营模式。 ▪ 2、特点 ▪ 1 专长化 ▪ 2 合作化 ▪ 3 离散化
▪ 3、运作机制 ▪ 1 虚拟生产 ▪ 2 共生 ▪ 3 策略联盟 ▪ 4 虚拟销售网络 ▪ 5 虚拟行政部门 ▪织行为学的概念
▪ 一 组织 ▪ 组织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个体为实
现某种目标,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结构方式建立 起来的人群系统。 ▪ 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 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 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 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 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这是 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 要保证。
▪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 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 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 2 群体 :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 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 和谈判行为。
▪ 3 组织: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 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 力;未来发展趋势。
▪ 三 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 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 行为、领导行为以及组织系统的内部行为、外部 行为、过程行为等。
▪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 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 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 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 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1、开先河者:欧文 1771—1858 , “人际关 系之父”,1825年,进行工厂改革试验:改 善工作条件;限制童工最低年龄;缩短劳动时 间;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价出售生活必 需品的商店;建造住房、修筑街道改善工人 居住条件等。
▪ 二 组织行为
▪ 1、概念: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 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 成的行动作为。
▪ 2、分类
▪ 1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分为微观 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 2 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组织行为分为正 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 3、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 1 个体 :个体心理、个体行为。
▪ 2、“管理运动”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 3、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国家 科学委员会资助,梅奥主持,拉开行为科学研 究的大幕。
▪ 霍桑实验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工人 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非正式组织活动机制;生产效率主要取决 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
▪ 三 实用性
▪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 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 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 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 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 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四、虚拟化企业组织
▪ 1、概念 ▪ 虚拟化企业组织是将企业外部优势资源通过临时
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 一 边缘性、综合性 ▪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
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理论 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 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 等学科。 ▪ 二 层次性 ▪ 组织行为学根据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几 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宏观组织 行为。
▪ 4:1949年,芝加哥大学的讨论会,正式命名“行为 科学” 。
▪ 5、 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进入到组织行为 的研究阶段,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
▪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提 出了新的课题,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虚拟企业 等组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的、可靠的、节约成本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新的 竞争优势或商业机会的一种经营模式。 ▪ 2、特点 ▪ 1 专长化 ▪ 2 合作化 ▪ 3 离散化
▪ 3、运作机制 ▪ 1 虚拟生产 ▪ 2 共生 ▪ 3 策略联盟 ▪ 4 虚拟销售网络 ▪ 5 虚拟行政部门 ▪织行为学的概念
▪ 一 组织 ▪ 组织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个体为实
现某种目标,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结构方式建立 起来的人群系统。 ▪ 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 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 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 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 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这是 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 要保证。
▪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 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 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 2 群体 :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 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 和谈判行为。
▪ 3 组织: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 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 力;未来发展趋势。
▪ 三 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 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 行为、领导行为以及组织系统的内部行为、外部 行为、过程行为等。
▪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 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 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 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 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1、开先河者:欧文 1771—1858 , “人际关 系之父”,1825年,进行工厂改革试验:改 善工作条件;限制童工最低年龄;缩短劳动时 间;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价出售生活必 需品的商店;建造住房、修筑街道改善工人 居住条件等。
▪ 二 组织行为
▪ 1、概念: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 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 成的行动作为。
▪ 2、分类
▪ 1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分为微观 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 2 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组织行为分为正 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 3、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 1 个体 :个体心理、个体行为。
▪ 2、“管理运动”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 3、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国家 科学委员会资助,梅奥主持,拉开行为科学研 究的大幕。
▪ 霍桑实验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工人 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非正式组织活动机制;生产效率主要取决 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
▪ 三 实用性
▪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 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 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 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 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 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四、虚拟化企业组织
▪ 1、概念 ▪ 虚拟化企业组织是将企业外部优势资源通过临时
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 一 边缘性、综合性 ▪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
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理论 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 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 等学科。 ▪ 二 层次性 ▪ 组织行为学根据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几 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宏观组织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