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史(选修)试题
考试用时: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汉时期董仲舒吸纳道家、法家等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成为统治思想。

“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名义”应主要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

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和C项在当时不是统治思想,D项在汉代不是统治思想,已经被儒家思想吸收利用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三纲五常
2.《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C. 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以成仁”等都被看做“仁”,这说明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仁的学说还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优先解决人
生实际问题”,故D项错误。

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 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

4.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6.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这体现了李贽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项错误。

【点睛】李贽的思想主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有反封建专制、反正统的色彩,但只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非完全否定,其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7.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

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

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8.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

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A. 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C. 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 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答案】C
【解析】
“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是一种教育手段,“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是使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故选C;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善恶之间的转化,故排除A;题干提到的是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社会环境或者社会进步的作用,故排除BD。

9.“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

与此主旨相似的是
A. “主啊,我的肉体靠灵魂活着,而灵魂依靠你生活”
B. “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
C. “有信仰的人可得到赐福.没信仰的人会受到诅咒”
D. “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
【答案】B
【解析】
“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体现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体现出重视人、赞美人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正确;A体现人要服从上帝,不符合题意,排除;C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想,排除C;D强调理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首先,由“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判断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然后从选项中选出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选项即可。

10.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

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答案】A
【解析】
根据“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
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A正确;B 不是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排除C;D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目的,不符合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垒”排除。

11.有学者称:“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
A. 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B. 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需要
C. 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D. 是一场群众基础广泛的政治运动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侧重于知识分子”“欧洲人民”说明了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更广泛,故D 项正确;A项是指启蒙运动,排除;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项错误,错在“彻底粉碎”。

12.近代西方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主张
A. 分权制衡
B. 社会契约
C. 天赋人权
D. 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
人的本性既然如此,那么,倘若要坚持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就得有必须加以实现的某些最低限度的条件或价值。

“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只能在国家形成之后才有可能,于是人们按照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分权制衡、天赋人权无关,排除AC;人民主权指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13.“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

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

材料中“他们”
A.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B.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C.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D.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上帝是由他们的内心向往的形象,是一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所以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观点,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思想在此处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本题与唯物主义无关;D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上帝。

14.“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是( )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柳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反映的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浪漫主义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故B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故排除;C项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故排除;D项是宋朝词人,故排除。

【点睛】“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侄文稿》。

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版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

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

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A. 气粗字险,气郁字敛
B.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
C. 狂不离神,乱不离意
D. 书写方正,而韵有余
【答案】A
【解析】
【详解】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祭姪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材料中的颜真卿激昂悲愤,字如心声,“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恰好描述了当时悲痛的思想感情,故选A; B意思是飘逸如同天上的浮云,矫健如同天空中的游龙,反映的是平和自然的心情,排除B;C是草书的特点,D是楷书的特点,排除。

16.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下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 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 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 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A选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不可能反映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唯一史料”,故C选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结论应该不一致,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的掌握与理解,尤其是原始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区分,史料本身的真伪的判断,史料的研究角度与视角的不同,掌握以上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17.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的缺乏是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态度、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基础,故ACD项排除。

18.有学者指出“由于汉字字数多,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同时总体而言古代印书种类仍然有限,经史之类都要反复印刷,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并未取代前者的地位,只是偶尔见于记载。

”该学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
A. 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B. 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 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 未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说明活字印刷的弊端,导致不能被雕版印刷,D正确;A明显不符合材料费用高信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
准确的是
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所以答案选A。

B不正确,通俗化不能说明素养的低下。

C明显错误。

D是原因,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
20.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学作品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上折射社会的面貌。

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应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展现了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A项正确。

《水浒传》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排除B。

《西游记》是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与材料不符,排除C。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要求“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结合明清小说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共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

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

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材料二“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
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

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1)根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答案】(1)举措: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

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途径:致良知。

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

异: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

(3)价值: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可得出仲舒的教育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即可得出途径是致良知。

结合材料,从材料一中“经过教化才能成善”和材料二中的“明(人)伦”、“德教”,“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可得知相同点有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

从材料一中的“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二者的不同点是董仲舒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阳明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

(3)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分析。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

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
深的信仰危机。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材料二(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摘编自《明史》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

……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

……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3)据材料三,概括阳明心学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

【答案】(1)表现: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

因素:人心破坏所致。

(2)途径:自求诸心(反省内心)。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3)原因:孟子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僵化。

共同:批判专制;反对孔子的权威;抨击程朱理学。

(4)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即可概括明代中后期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