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孔子》海外巡演的回顾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孔子》海外巡演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朱亚林
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6期
朱亚林
舞剧《孔子》自2013年面世,已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巡演。
2019年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舞剧《孔子》以179人的强大阵
容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演出。
这是该剧自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
艺术中心”后第三次登入世界级艺术剧院。
与早期剧院对外文化交流主要受政府委派、完成
“文化外交”任务不同,当今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更加多元,涉足地域更为广阔,
成效及影响力也更趋明显。
本文立足于文化外交角度,通过舞剧《孔子》海外巡演个案分析,
探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和意义。
一、舞剧《孔子》“走出去”的时代意义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他指出,一个国
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所体现
的“软实力”。
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国家“软
实力”组成部分的文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
是现实所迫、大势所趋。
当下,整个世界都渴望了解中国,如果没有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沟通,
其他方面会遇到更大阻力和误解。
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消除误解,增进认同,也将成为外
交支柱。
基于此,政府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对外文化交流的举措。
如,近年来由
国家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
年”“中国文化周”等活动,集中推出了一批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走出去”。
异彩
纷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对中国文艺形式、特质及内涵有了直接而深入的知悉,成为中
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一般来讲,若询问一位国外观众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回答是“孔子”。
中国艺术界一直渴望创作一个可以将孔子的形象和思想播之海外的剧目,但因各种因素
而一直未能如愿。
直到201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把舞剧《孔子》呈现于舞台、面向观众时,孔子的形象终于以舞台艺术形式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在众多经典阅读中,不免让人感到孔子是沉
重的“老夫子”,舞剧《孔子》一改以往孔子的刻板印象,他朝气蓬勃,一脸阳光,以完全不
同的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
舞剧《孔子》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当代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色。
作为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的国家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就是通过民族舞剧《孔子》来实现与世
界文化融通与对话的使命的。
二、进入海外主流阵地
中国歌剧舞剧院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追溯至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团体之一。
1958年5月,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前身)舞剧团、民乐
队携《红绸舞》《龙舞》《欢喜舞曲》等节目,与上海京剧院等组成“中国戏曲艺术团”,赴
苏联、捷克、波兰、法国、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当时尚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访问,历时半年。
1958年11月5日至12月底,为执行中苏文化协定,受文化部派遣,中央实验歌剧院歌剧一团
和歌剧二团,以《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三部歌剧,在副院长卢肃率领下,访问苏联,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四个城市演出,并在克林姆林宫剧场演出
了三部歌剧片段。
赫鲁晓夫等苏共全体中央委员出席观看。
1961年,舞剧《宝莲灯》《雷峰塔》《小刀会》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明斯克,波兰华沙、格但斯克等城市演出。
早期,剧院的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为受政府委派,展示中华艺术,完成“文化外交”任务。
由于当时条件所致,呈现的艺术门类,作品交流的方式、频次、范围及影响力相对有限,
较之现在相差甚远。
2013年9月,舞剧《孔子》剧照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上,成为《孔子》海外
的首次亮相。
2014年至2019年,六年间舞剧《孔子》的足迹先后踏遍了澳大利亚、希腊、马
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海外巡演场
地多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剧场,及世界顶级剧院,极大地提高了海外观众的关注度。
特别是在
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和莫斯科科洛博夫新歌剧院的演出,派出了最强阵容,带有交响
乐队与合唱队,集合唱、独唱、吟唱、朗诵等表演于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除了当地政要,主要是普通市民,他们自己购票。
如斯洛文尼亚首都
卢布雅尔纳的演出全部为商业售票,而且提早售罄。
俄罗斯巡演也全部商业购票,两站四场共5300张票全部售罄,莫斯科站还加座售票。
同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多样化宣传使该剧影响力
持续升温。
《孔子》在中东欧巡演期间,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电视台购买了转播权,全程宣传报道。
斯洛文尼亚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
而美国演出时,为提早预热,一年前多家媒体就开始宣
传报道,导演和主演应邀参加“美国中文电视”访谈节目“纽约会客室”,向美国观众及华人
分享创排背后的故事及心路历程。
主演们还走进当地学校,展示民族舞蹈和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盛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两次,《新闻直播间》报道
五次,《文化十分》报道十余次,中国国际频道、海外北美分台制作了多个专题,共计报道
176次。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在演出的同时,其官方网站面向全球进行了现场直播。
三、海外巡演的反思
《孔子》海外巡演的成功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多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与当地人
积极参与分不开,同时也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方针分不开。
对外文化交流坚持“政府统筹、
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原则,主要方式有:政府主导、半官半民、纯粹民间行为、
教育渠道等,这些在《孔子》巡演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积极向外寻求合作,拓宽多种运营模式。
《孔子》除了政府资助外,2014年中东欧
巡演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016年剧院申报《孔子》海外版剧节目创作专项资金。
2017年美国巡演,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邀请。
2017年《孔子》应邀赴日本参加“孔子文化周”。
2019年的俄罗斯演出得到中宣部和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
这其中既有政府主导,也有民间组织,还
有商业行为,确保最大层面地扩大《孔子》的知晓度、传播面和影响力。
第二,立足当代观众审美,保证作品艺术品质。
舞剧《孔子》之所以受到欢迎,除思想内
核外,与艺术性分不开。
这得益于创作者们从古代文化中挖掘出能够对接“现代”的元素,并
加以创新,与当代审美对接。
舞台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上,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最大化融合。
音乐、舞美、服装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现代元素。
舞剧《孔子》虽然讲述的是一位历史人物,实
际上张扬的却是现代舞蹈意识和当代文化意识。
第三,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2013―2018年,《孔子》国内演出超三百场,
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级存在”。
《孔子》国内演出的持续火爆得益于大量的演出实践
及艺术质量的不断提升。
2019年年初,推出三百场纪念演出,采用现场交响乐队伴奏,人声合
唱,这是经过不断打磨后的又一次转型提升。
为了适应海外观众,《孔子》还制作了多国语言
的字幕,推出多种语言的电子节目单,观众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得,这些方式都能够让观众便捷、快速地了解剧目信息。
第四,逐步完善相关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海外巡演对中国歌剧舞剧院来说,
有助于提升综合实力。
国外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于院团而言,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
更能通过与其他国家院团及主创人员的合作交流,加强技艺切磋,提升专业水准。
在与国外院
团及文艺机构协作时,学习其运作经营的成熟经验,借以了解全球艺术发展动向,为院团长远
发展,谋求出路。
《孔子》海外巡演已经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但对于对外文化交流来说,还
不能止步于此。
如同大多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院团和机构一样,其间也存在诸如机制不
健全、资金不足、阵地较少、创收薄弱、传播渠道少等问题。
剧院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这
需要主管部门及院团上下积极作为、敢于尝试、善于创新,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例如,逐步完善演出项目体制机制,让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更为规范。
项目制包括前期调研、策划,中期立项、实施以及后期评估和项目完善等。
依据具体情形,将其细分为短期和中、长期项目。
目前对外文化交流以短期居多,中、长期项目少。
中、长期项目不执念于一时轰动,更在乎影响深远,并得到持续关注。
为此剧院也将设计中、长期文化交流项目,以便有持续的
经费和精力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将其打造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
又如,目前国内对
外文化交流活动以政府及相关机构主导的居多,中国歌剧舞剧院虽然在此方面有一定拓展,但
也概莫能外。
此举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较有效地推进,但长久看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和
短板。
譬如过度依赖政府造成财政负担,市场化运作水准有限,不可延展或持续。
从当下实际看,中国歌剧舞剧院一方面要深度参与政府部门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强与
社会力量的协作,扩充合作平台,增强市场化运作频次,争取在海外获得声誉的同时,获得市
场报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而有之的目的。
再如,培养或吸纳通晓国内外文艺市场的
专业人才。
对有一定基础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能具备适应国外文艺市场的策划创新、市
场拓展、品牌打造、成本控制等能力;不断培养对外文化交流队伍的创新意识,打开视野,充
分释放积极性和活力,为对外交流的发展提供优质人力,从而盘活交流工作。
还如,从作品方
面看,目前有些综合性剧目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演员人数众多,舞美、灯光、服化道等制作庞大,需要大规模运作团队才能操作,这就造成了演出成本高、周期长、运输不便等问题,不利
于剧目海外演出。
因此,在创作同时应充分考虑巡演问题,在人员、规模上做出合理预算,避
免过度制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舞台效果,用软景道具代替实景道具,力求达到简约
而不简单,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走出去”。
结语:像剧目一样的高远追求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不仅是国家的需求,也是艺术家的追求和使命。
这并非只是中国艺术如何体现为传统文脉的传承,还有基于塑造世界对中国新印象的需要。
我
们所要的不只是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想象,还有中国艺术家对自己古代文化的
重新解读。
树立中国形象,展示独特魅力,就要把当代精神表达出来。
舞蹈和音乐是象征符号
的重要元素,肩负着以独特意象解释当代的使命。
舞剧《孔子》在世界和全国巡演盛况空前。
面对如此盛况,艺术家不禁自问:为什么会产
生这样的效果?其实,答案就在于艺术家们不但抓住了孔子的古代形象,而且突出了现代人心
中的孔子形象。
“古代形象”和“现代形象”在此交汇,合二为一。
21世纪伊始,“国家形象”与“文化形象”的讨论一直成为关注焦点,自然也成为剧院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呈现“孔子”的核心话题。
无疑,它已经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对内凝聚向心力、对外塑造亲和力和
感召力的一股“软实力”。
一个国家和一个时期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院团,以何种形象屹立于
世人面前并屹立于华人面前,无疑是所有演职员最关心的问题。
无须说,海外巡演的成功就在
于突出了古代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这当然有赖于整个团体和每位演职员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和对“集体名誉”的不懈守护。
参考文献:
1.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2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院史》,2009年
4.陶诚:《舞剧〈孔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音乐学》,2019年第4期
5.《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国文化报》,2017年2月23日
责任编辑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