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理念到行为的转化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理念到行为的转换优化策略
——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优化教学过程的收获与感悟
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陆圣红
记得有一专家曾表明:写一辈子教案,可能写不出一个好教师;而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写出一个好教师。
同理,我想说的是:上一辈子课,可能上不出一个好教师,而磨三节好课,则可能磨出一个好教师。
从我个人的磨课经历,我感悟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要从磨课开始的”。
本人对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进行了多次优化尝试,共组织了7次教学活动,形成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教学思路,得到了三个非常深刻的感悟。
一、精心预设——先进理念到正确行为转换优化的基本前提
有人竭力反对用精心预设的教案去组织教学,认为这样没有真正以幼儿为主体,而是将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幼儿。
而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虽应以幼儿为主体——要蹲下身来了解幼儿实情,但作为一个使者,教师更应该直起身来引导幼儿发展。
那如何引导才能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
目前的师资情况,教师现场即时的思考回应是不可能确保其达到较高的质量的。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前根据对幼儿的日常观察了解,先预设几个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况,依据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选择几个比较妥当的教育行为组织教学。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从容地观察幼儿的即时反应,快速作出正确判断,采用适当的教育行为组织教学。
在优化大班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由于我在教学前只准备了一个教学方案,所以,当遇到通师二附幼儿园音乐素养比较高的幼儿时,未能让他们接受更高水平的引领,使他们有吃不饱的感觉,这让他们丧失了一次得到更好发展的机会;而当遇到苏蕾幼儿园音乐素养相对比较底的幼儿时,未能让他们接受比较适中的教学,使他们有学得累的感觉,这也可能使他们从此种下惧怕音乐欣赏的种子。
为此,我认为: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前想(精心预设几个方案,这样才能根据教学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即时反应,选择其中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组织集体教学。
)、课后思(认真做好教学实录、听取观摩者的听课意见、剖析教学策略的组织实施及孩子反应情况的原因等),这样,才能既对当堂的孩子负责,又对下堂的孩子负责,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近来,我听了不同专家的观点和一线教师的质疑,通过对自己教学的认真反思,我又有了新的感悟,认识到了精心预设教学的约束与不足。
实事求是地讲,以前我也听到一些教师对我提出的“写详案”颇有微词,但考虑到以下两个原因,我还是坚持这一要求。
一是确保开放教学的高质量。
希望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方
案时,能根据对目标的制定、教材的把握、幼儿的分析和执教者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周密设计。
我始终认为,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每个环节、每个教学手段、每个教学方法、每个提问等,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因为绝大部分教师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可能临阵不能很好地生成高质量的教学。
二是确保开放教学的正辐射。
文化底蕴比较高的幼儿教师,只要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回来移植能拷贝不走样,甚至能拷贝后有更好的创新。
而目前,我市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不同,如果没有“详案”支撑,经常会出现拷贝大走样或拷贝不象样的现象。
通过这次教学大反思,我不断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冷静分析自己教学的不足,隐约意识到以前对此问题认识的不足。
虽然,我的教学获得了特等奖,得到了观摩老师的肯定,但仔细琢磨我的教学,还是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
其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悟是:一个自认为不断优化的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拿到一个不适合的幼儿群体中组织,就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面对音乐欣赏经验不足的村级苏蕾幼儿园孩子时,还是拿着音乐核心团队成员精心策划的教学方案,让幼儿进行马蹄声配器的捕捉、前后两段音乐旋律的对比等一系列过难过高的教学任务时,幼儿的反应是不知所措的,幼儿的学习情感体验是很不舒服的。
这给我的启示是,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对没有相关认知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有着极大的约束感,它会给幼儿带来对某领域学习的负面情感体验(感到不舒服和不快乐),从而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对该领域学习的厌恶感,影响幼儿后续长远的学习。
于是,我决定以后在预设教学方案时,不只设计一个死的方案,而要精心设计几个灵活的可变的方案(头脑中还要装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是最高境界的备课境界)。
这样,在教学中我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的学习反应捕捉上,捕捉更适合的教学生长点,从容地选取或思考更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确保当堂幼儿得到更恰当的学习,对他们的终身学习负责。
二、团队磨课——先进理念到正确行为转换优化的必要保障
有人比较反对磨课,认为为一节课,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动干戈。
我认为,这是不仅仅对自己以后教学的不负责任,而且还对以后教育对象的不负责任。
由于每个人的水平和精力有限,为了把课上得更好,很有必要发挥团队智慧,进行集体磨课。
这样才能磨去不符合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行为,完善和拓展更科学的教育行为。
例如,为优化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在音乐骨干团队的集体磨课中,因为有音乐学科基地核心团队成员的一路共同研究,我获得了许多新的提升,开始关注那些易忽略音乐元素的挖掘与引导。
1.乐句图式的科学呈现。
本来根据解读音乐的诗歌内容用5张图片呈现,后发现这样破坏了对3个乐句的准确感受,所以,把后3张图片用一张分割的组合图呈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2.特殊音色的细心捕捉。
在前面的教学中,我没意识到让幼儿捕捉音乐中的特殊配器音色。
但音乐学科基地的核心成员郁玲玲老师提出,应该让幼儿尝试捕捉音乐中马蹄声的双响筒配器。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采纳了她的建议,发现幼儿完全能捕捉这特殊的配器声,这为欣赏音乐多了一个新的方法性支撑。
3.旋律特点的比较感知。
进行了一次教学试上后,郁老师又提出,应让幼儿通过对比,感知前后两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
虽然,在后面的几次教学中效果不是多少理想,但我还是通过用“提问、哼唱、图谱”等方式让幼儿接受了两段音乐旋律一样这样一个结论。
坦率地说,我在教材分析时,压根就没想到让幼
儿对比两段的旋律,或许这正是我音乐素养还不足的缘故吧。
这也是市本研修独到的作用,在市本研修中,能得到某学科精英人士的指点和帮助,对教材有更深的挖掘,对相应的教法有更准确的把握。
4.乐器的正确使用。
在参加南通比赛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使用双响筒乐器伴奏时,应该让幼儿先敲低音区,后敲高音区,这样敲出来的声音才更整齐、更确切。
课后,当我主动征求听课老师的意见时,我得到了一个音乐专业的男教师指点,让我在指导幼儿使用双响筒时,一定要先敲低音区,后敲高音区,这样才是正确使用双响筒乐器的方法。
后来,我请王美菊老师帮我在双响筒的低音区贴了一朵小花标记,让幼儿在拿双响筒时,统一把小花放在左边,敲双响筒时统一先敲小花处,这样,教学中发出了整齐好听的乐器声。
当然,在某一个集体教学中,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
教师是不是该将刚才深度解析的教材重点都应让幼儿掌握?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一个教学活动涉及的点不要太多,一般只设一个对幼儿来说比较难的提升点。
这个提升点如何把握,那就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课堂反应来确定。
如果象苏蕾幼儿园的孩子发展水平,就应把《森吉德玛》的教学只定在“让幼儿学会感受两段快慢音乐的不同意境”上,其他的内容(如配器、旋律等)一概不提;如果是通师二附幼儿园的孩子发展水平,就应该把上面解析到的三点内容全部用上,对这些幼儿来说,快慢、配器等都不是他们学习的难点,或许只有“旋律”对他们来说,才有一定的挑战。
三、公开展示——先进理念到正确行为转换优化的有力推动
本次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我共作了三次公开展示,每一次的公开展示因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案的不同都有不同的教学组织。
第一次:着重从优化角度落实了“让幼儿有多种体验”理念;第二次:着重从幼儿角度落实了“让幼儿快乐学习”理念;第三次:着重从音乐角度落实了“让幼儿有效发展”的理念。
这就让每一次的观摩者看到了不同理念到不同行为转化的不同侧面。
在其过程中,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从先进理念到正确行为转换的多种优化。
(这个在幼儿园内完全可以操作,或在教研组公开展示,或对全园教师公开展示,或对本班幼儿家长公开展示,它都能成为一种从理念到行为转换的强有力的推动。
)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的打磨暂告一段落,但打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与感悟将陪伴我以后的教学生涯,它将发挥更多、更大、更持续的教研效应,愿我和我的幼教团队通过我四个月实实在在的相关教研和科研系列活动受到一些正面积极的影响。
用了如此多的时间打磨一节课,用十几万字的文字记录整个优化过程,又组织多次集体研讨活动,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能上好更多的课,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今后,我在集体教学中个人的努力方向是:能真正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幼儿实际情况(发展水平、认知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确定符合幼儿需要和水平的教学内容(适合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实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