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向看教学实践及启示.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个方向看》教学实践及启示
无锡雪浪中学钱淼
《从三个方向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
下面我个人就上这堂课的情况对本次教学做一个回顾反思,特别是对于几个自己觉得可探究的课堂片断,进行分析改进。
片断一:情境引入
情景一:(利用多媒体展示2幅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这两幅都是著名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以它的“斜”出名,那我们看这两张照片上的斜塔看起来感觉上有什么区别呢?
生:斜的程度不同。
一张斜的厉害,一张斜的比较小。
师:那你们觉得为什么照片上会有这种区别呢?
生:拍照的角度不同。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不同方向拍的照片导致照片看起来有区别。
情境二:(展示三组图片,分别是从2个不同方向看乒乓拍、杯子、
电视机的图片)
师:这里有6张图片,你们猜一猜,他们分别可能是什么东西呢?生:(答案多样,略)
师:那我们把它们分分组,你觉得同一组的2张图片可能是同一物体吗?可以与同桌讨论下。
(学生热烈讨论,之后基本答出准确答案。
)
师:大家都很聪明,猜的都很正确。
那从上面这两个例子,你们可以得到上面启示呢?
生: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情况。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符合新课标理念。
同时,两个情境选取时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情境不同方向看的区别较小,第二个情境就是很明显的区别了。
通过这种设计,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感觉到有时候不同方向看到的情形会区别非常大,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图形。
【教后反思】
1.经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基本都能体会到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的不
同结果,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
但是,在第二个情境猜想可能是什么物体以及最后讨论每组是什么时,稍微耗时长
了点,其实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只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向看的巨大差异就可以了。
2.后来也听了其他老师上的这一课,他们有些用的是宋代诗人苏轼
的《题西林壁》,诗中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体现了本课的内容,同时跨越学科界限,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
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也有的老师是用实验的方式,在桌子上放三样物品(如水壶、杯子、乒乓球),让三个学生在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从不同方向看的奇妙,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方法都各有特色,值得参考!
片断二:新知探究
在桌上放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屏幕上也放出图片)
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看?
生:五个,前、后、左、右、上。
师:很好,那现在老师也是从这五个方向看了,并根据看到的画了五幅图。
你们能猜测这五幅图分别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吗?可以看看讲台上的实物哦。
(学生都能准确答对)
师:思考,若减少几个方向能不能完整的认识物体?(师引导,可观察前后、左右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生:可以,前后可只看一个方向,左右也是。
因为一般我们从前(左)看到的图形就能想象出后(右)看到的。
师:所以,我们要完整的认识一个物体,一般从前、左、上三个方向看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对于这三个主要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图形给个定义。
(给出三视图定义)
【设计意图】这里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三视图的定义,因为之前的引入只说可以从不同方向看物体,那么为什么我们这里只研究从三个方向看呢?我就设计让学生先从五个主要方向去看,然后观察得到的图形,自己去发现,自然就会引出只要从三个方向看就够了。
这样对新知识的引入比较顺畅,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过程。
【教后反思】对于五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果不先直接给出,而先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说说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然后再给出,让他们判断是哪个方向看到的,可能这样能够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更好的培养锻炼。
另外,在他们选好方向后,可以用实物验证他们的判断是否正确,充分利用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片断三:例题练习
题一:小明、小华、小芳三位同学都画了如图所示的正四棱锥的俯视
图。
你认为他们画得正确吗?
【设计意图】正四棱锥的俯视图是一个难点。
学生一般能够想到画顶点,但是想不到侧棱。
这里首先我没有让学生画,而是让他们判断,因为课前已经预测到此题大部分学生肯定不能准确画出,所以我觉得对于这种明显性的错误没有必要花费时间让学生去画。
另外,三张图我没有一下子都显示出来,而是一张一张来,第一张出来时,学生都能判断是错的,二第二张大部分同学都判断是对的,但是当我再拿出第三张时,他们就会斗反应过来,发现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这样也能使学生对这一难点有比较深的印象。
【教后反思】在听另一位老师讲解正四棱锥俯视图时,她运用了实物投影仪来投影正四棱锥,效果非常好,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俯视图上侧棱的形象。
我觉得她的这种方式,比我用实物教具给学生看俯视图更加的清楚明了。
题二:如图是一个台阶的图片,你能画出它的三视图吗?
此题我要求学生规范的画出三视图,并且按照之前讲过的,左视图画在主视图右边,俯视图画在主视图下面的要求去作图,叫一个学生上黑板扮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画。
(学生一般能画对形状,但是对于图之间哪些边相等的尺寸关系把握
不好)
师:观察从其中两个方向看时,有哪个量是一样的?(可拿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教具举例)
师:那我们思考下,为什么刚刚说我们画三视图时,一般要把左视图画在主视图右边,俯视图画在主视图下面呢?(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画在同一行的主视图和左视图是高一样,画在同一列的主视图和俯视图是宽一样,左视图的宽是俯视图的高,这样画看起来非常整齐)【设计意图】关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我并没有用口诀“主俯长相等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来记忆,因为我觉得本身口诀比较难记,容易混淆,而且在三视图中所谓的长宽高学生也很容易混淆,所以我是在画图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寻找规律,从图形入手,我觉得比较容易让学生记住三视图之间的关系特点,而且也能加深印象,规范学生作图。
【教后反思】在学生犯错误后再引导去发现三视图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改正作图上的错误,这样的设计可能有些耗时,过程也不是特别顺,是不是可以先给出一个画略微简单的几何体的例题,师生共同探究找出规律画出图形,然后再由学生独立的去画这个阶梯的三视图,这样的设计可能更高效,效果也更好些。
片断四:课堂小结
师: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什么是物体的三视图
生2:学会画三视图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用三个动词来概括,“感受、识别、画”,感受不同方向看到的不同情况,识别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还有学会规范的画三视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时,由学生先回忆总结,然后老师补充归纳。
在老师总结时,我运用了三个动词,这样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感觉,并清楚的感受到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感受、识别、画这些技能,而且是层层递进,要求一步一步提高。
【教后反思】我的课堂小结可能主要着重于知识技能方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涉及比较少。
其实“从三个方向看”这种能够完整的认识物体的观察方式,可以自然的把它引申到生活中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我们也要从多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
另外,在听一些其他老师上这一课时,有的设计了在最后让学生观看“盲人摸象”的flash短片,这就很好的将数学知识融合与生活道理中,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同时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生动。
以上是我对于这堂课的一些设计和教后感想,可能有些还不是很成熟。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师,抓住课堂是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角度,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使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生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