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③所示位置是
A.楚B.齐C.秦D.燕
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8.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9.《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
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1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
13.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
A.晋文公B.越王勾践C.楚庄王D.齐桓公
14.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全国通用字体
15.电视剧《封神榜》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17.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18.“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19.“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夏王朝的建立C.禅让制的实行D.分封制的建立20.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
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
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A.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B.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C.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D.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21.《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瓦解B.华夏诸族和周边各族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D.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加剧
2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B.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3.《三字经》中写到:“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据此推断,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2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
所以③所示位置是楚,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BCD项不符,排除。
故选A。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B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错误”,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3.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光辉时期,故AB不合题意;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解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都江堰的修建不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战争的纷繁和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封邦建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封邦建国”无关,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
商朝开始出现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最典型,东周分封制解体,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严刑酷法,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不符合题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学派的主张,B不符合题意;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学派的主张,C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BC,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字”,结合所学知识,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室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D符合题意,ABC不正确,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D符合题意;晋文公、越王勾践、楚庄王也是春
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位,故ABC排除。
故此题选D。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从而得出A说法错误,A符合题意;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的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的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全国通用字体的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文王死后,继位的儿子武王,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
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
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C符合题意;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发生在炎帝黄帝时期,与题干内容无关,A排除;商汤灭夏与周武王无关,B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D排除。
故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周武王伐纣和牧野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牧野之战的背景、时间、结果及其影响。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带来的混乱,结合所学可知,该同学探索的是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依据血缘关系来继承王位,一般是父子相传,确保是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点睛】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所以③④不是商朝的成就。
商朝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商朝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故选A。
18.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对天子尽义务,A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制定了一整套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B符合题意;炎黄部落打败蚩尤时国家还没有产生,A排除;禅让制的实行是在国家产生之前,C排除;分封制的建立发生在我国早期国家产生之后,D排除。
故选择B。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的“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
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
”说明东周初年,王室衰微,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故D符合题意;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大意是说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逐渐衰弱,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诸侯称霸,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故C正确;分封制瓦解只是题干的部分现象,A排除;BD在题干
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
故选C。
2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相对强大起来,开始争霸,周王室衰微,这是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符合题意;商朝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C不符合题意;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说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
尊王攘夷是诸侯为称霸打着的旗号,与题干无关;题干中没有提及迁都,也没有提到列国征战,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分析题干内容相应的典故,分析出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特点,或分析选项,排除与题干诸侯争霸无关的选项即可。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所以D符合题意,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开始建立的,B不符合题意;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C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复习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及亡国君。
归纳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