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病人的疗效,并分析其机制。
方法用中药打粉敷于神厥穴,每日1次,连敷5日。
结果患者90例痊愈56例,好转27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2%。
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神厥穴敷药对于自汗、盗汗疗效满意,安全,经济。
标签:神厥穴敷药;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属于中医病名,自汗指醒时出汗,盗汗则是睡时出汗,醒则汗止。
两种情况都属于现在所说的多汗症。
现代医学认为多汗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治疗上缺乏可靠有效的方案。
笔者参考中医古法,应用神厥穴敷药的方法治疗盗汗、自汗,疗效满意,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多汗患者收集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患者90例。
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8~75岁;盗汗28例,自汗56例,兼有自汗、盗汗者6例。
根据出汗程度将病情分为3级。
静息状态下有少量出汗而不湿衣,为1级;静息状态下易出汗,致后背部衣服或头发湿润,为2级;静息状态下出汗量多,致衣服或头发湿透,为3级。
1.2 辨证方法
按评分将患者分为3型:①≥3分者,为阴虚火旺证;②≤-3分者,为气虚不固证。
③介于-2分~2分之间,为气阴两虚证。
1.3 治疗方法
药物制作:加味五倍子散由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冰片按1:1:1:0.3比例,研磨成粉后混合均匀。
安慰剂由荞麦粉、冰片按1:0.1比例混合均匀。
敷贴方法:每次取加味五倍子散4 g,贴敷脐部,外用医用3 M敷料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共计贴敷5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汗出症状消失為治愈,汗出分级减轻而为好转,汗出分级未减轻或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疗效
最终痊愈56例,好转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
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
2.2 不同证型患者疗效比较
阴虚火旺证疗效差于气虚不固证和气阴两虚证。
气虚不固证和气阴两虚证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中对多汗描述较多,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1)阳气内盛,逼津外泄。
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精气内夺,卫外不固。
如《经脉别论篇》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3)风邪外入,营卫不和。
如《风论篇》中,“肺风之状,多汗恶风…”。
综合而言,多汗与人体阴阳不协调有关。
调整阴阳盛衰和气机出入,使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便成为中医治疗多汗症的目标。
五倍子散止汗法出于《本草纲目》,“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脐中即为神厥穴,为元气之根蒂,先天之本原。
此处皮肤较薄,血液循环丰富,有利于外用药物的吸收[1]。
故用酸涩收敛药物敷于脐中,可以纳气归元,达到收敛止汗的效果。
笔者效法古法验方的思路,选用五倍子、五味子、牡蛎等收涩药物,加以少量冰片以促进皮肤吸收。
其中五倍子性寒,味酸而涩,能敛汗止血。
现代研究表明[2],五倍子含有鞣酸成份,有沉淀蛋白质的作用。
五味子性寒,味酸甘,能敛肺气,治自汗盗汗。
牡蛎性微寒,味咸,能平肝潜阳,安神止汗。
冰片性寒,味辛能通,引诸药入心肝经,增强效果。
因病机治疗切合,故疗效满意。
本次研究中,笔者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自汗、盗汗的证候分类标准,以内热征象的多少作为变量,制定了多汗症的辨证量表。
结果显示,多汗症中,气阴两虚证和气虚不固证较为常见,应用本法止汗效果良好。
阴虚火旺证较少见,止汗效果较差。
考虑阴虚火旺证病机已发生变化,以内热为主要矛盾,收敛法不符其病机治则,故疗效不佳。
本研究表明,中药敷神厥穴治疗自汗、盗汗,疗效显著。
今后可考虑应用辨证量表,将多汗患者分型治疗,对于气阴两虚和气虚不固患者,可用中药敷脐,收敛止汗法治疗。
而对于阴虚火旺患者,可以考虑运用知柏地黄汤,当归六黄汤
等方剂滋阴降火,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肖金良,杨孝芳,施杨婉林,等.神厥灸治病机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0,42(6):3-4.
[2] 吴力克.五倍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1,18(1):88-8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