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吹麦哨(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吹麦哨,麦哨声中学语文
——以虞大明老师《麦哨》为例谈如何“以学定教”
余杭区星桥中心小学雷晓君什么是“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平,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最近,有幸聆听大明老师执教的《麦哨》,感触颇多,现截取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大明老师是如何“以学定教”的.
一、课始以“学生的预习成果”定教
【教学片段】
揭示课题。
交流预习成果。
师:在课前已经标好课文自然度序号、并且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及时肯定并表扬。
出示6组词组:和着鼻音、一声呼一声应、剥开、嫩荚、撩起、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师:你们能把以上这组词组读正确吗?请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组。
师:谁能一个人站起来读。
一声朗读。
师:这里面有几个词的读音比较容易出错,你们能读正确吗?
师重点检测:剥开、撩起、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所有学生都能读正确。
师: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哪在课前有同学去了解过麦哨吗?
两生举手.
师:想了解麦哨是什么的同学请举手?
生齐刷刷地举手。
师:不懂的同学向懂得同学请教。
生生互动。
(师顺势出示麦哨图片)麦哨是什么的问题得以解决.
【我的收获】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每位老师在课前都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无视学生的预习成果,课堂教学零起点,执行“白纸化"教学,把一些学生已掌握的内容硬生生地拉进课堂,做“无用功”,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无效与低效。
孙双金老师指出了语文课堂中的“三个不教”: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
上述片段中,大明老师就非常关注学生的预习成果,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在生字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几个易错词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然后进行有效的训练,哪个不会教哪个,哪里不懂引哪里,当学生把这几个词语读正确了,本节课词语教学也就落到实位了。
在“麦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大明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学生的预习成果,灵活转变教学方式,让不懂的学生向懂得学生请教,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问题。
二、课中以“学生的学习情趣与体验”定教
【教学片断】
学生快速浏览后课文后,生合作梳理出了课文中孩子的活动,师板书。
师:喜欢描写“竖蜻蜓”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清点人数。
师:喜欢描写“割草”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清点人数。
师:喜欢描写“吹麦哨”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手。
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孩子举手。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吹麦哨”.
生自主浏览课文描写“吹麦哨"部分的内容,生练习哨声.
生1:呜--卟,呜——卟,呜……
师:你这不是吹麦哨,你是开火车.谁再来吹吹看?
生2:呜——卟,呜——卟,呜……
师:你也是在开火车。
同学们,仔细想想这里省略号省去的“呜”,还是“呜——卟”?
生3:这里省略号省去的是“呜-—卟",因为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
师:谁再来吹吹看?
生4:呜—-卟,呜——卟,呜——卟,呜-—卟。
师:这回你会吹麦哨了.其实,麦哨还可以吹出各种节奏来。
变化形式吹麦哨: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生任选上面一种练习吹麦哨,一时间,教室里各种麦哨声此起彼伏,每位学生脸上挂满了笑容.
师:你为什么这样吹?
众生齐答:这里的标点表示声音延长。
在欢乐的麦哨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标点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我的收获】
新课标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的学习情趣与体验来定教学内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大明老师的课堂,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在上述环节中,大明老师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择了票数最多的“吹麦哨”展开教学,就是“以学生学习情趣定教学内容”的最好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如何吹麦哨非常感兴趣,大明老师就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三种麦哨的吹奏形式,让学生尝试着去“吹"。
在“吹”的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吹麦哨"带来的快乐,又深刻的感悟到了课文中描写的乡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同时也明白了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学重点、难点又不攻自破,可谓将以学定教的好处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