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起承转合在散文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起承转合在散文中的运用
作者:王为
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
摘要:《画里阴晴》是我国艺术大师吴冠先生的散文作品,文章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层层铺垫,最后才点名中心。
本文试分析传统技法起、承、转、合是如何在《画里阴晴》中运用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0-01
《画里阴晴》是我国艺术大师吴冠先生的散文作品,收录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中,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名中心,文章的结构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
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下面以《画里阴晴》为例分析起、承、转、合在文章中是如何在中运用的
一、起——振起全篇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风头”只说。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江南春雨,主人感到遗憾,画家却兴味盎然,因为“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尤其是桃花点点映在万绿丛中,使人联想起的诗句。
句末“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引出了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画里阴晴》涉及艺术美的理论,对中职学生来说一定的深度,教师可以从生活体验引入,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二、承——承上启下
“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是事件的过程。
第2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段首句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二句接着阐释,雨后,本来并不很协调的红土和绿竹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反而显得协调了。
再拿穿湿衣服不舒服作反衬,说“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用
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从传统文化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因为雨,画里的景物、形象、意境不同于晴日,成为风格迥异的另一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
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三、转——转出高潮
“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是事件结果的转折。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坦然“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之后,说明自己的水彩画实际是水墨画的变种。
水彩画是西洋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二者风格不同。
作者留学法国多年,学的主要是西洋油画和水彩画。
但作者的水彩画“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自有一番道理: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而基本不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这几句话虽然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但褒贬寓于叙述之中,作者显然不赞成西方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这一段为退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四、合——合出豹尾
“合”就是结束上文,古人喻之为“豹尾”是对该事件的议论要有力。
第4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本段开头先否定“江南不宜画油画”的成见,“大概”、“或者”使批评变得委婉。
然后根据自己数十年来的创作经验,正面提出“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即美术创作永远需要创新,同时指出“现成的西方的(技法)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不很”,用语很有分寸。
作为画家,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的技法。
最后作者说:“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会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
可以两者兼得。
有自嘲道:“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
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会灰白了,还拿不定注意。
”其实,画家终生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起承转合式结构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由来已久,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的文章,一是条理清晰,二是内容丰富,它不仅应用于散文,也可以应用于诗歌、小说、通讯等,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技法,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尹均生,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5月
作者简介:王为(1965.9-),女,汉族,北京人,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学历:本科,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