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伊拉克战争观后感
篇一:军事教育片观后感
军事纪实片观后感
看完两节课的军事纪实片很有感触,也对军事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我认为做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世界中的一员要时时关注这些,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与和平永远时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武器装备又是战争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战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与武器的先进。

在纪实片中看到冷兵时代到热病兵器时代,再到飞机在战场出现,开辟了空中战场,再到航母让空战与海战结合,可以知道武器装备影响着军事各个方面。

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

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老式的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

18世纪60年代以后,
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

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

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
测技术、c3I系统、电子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
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

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
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兵种结构及规模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

恩格斯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

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

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组织体制。

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

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

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
退出了战争舞台。

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

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发展,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

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
以航空母舰为
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


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

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

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武器装备融入科技力量以后,就变得强大了,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所谓人多力量大在此毫无意义,当今战争需要的时科技性人才,而非身强体壮就行。

这就是武器装备最明显的影响。

也许有那么一天,会有比航母,核武器更强大的武器出现,也需带来的影响也不是人可以控制的了的。

所以,从历史来看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和平依然是个问题,而地球存在因战争毁灭隐患。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例子,新世纪美国对伊拉克等的侵略更能充分体现。

世界和平是每个人的向往,希望哪天战事能在报纸是消失。

篇二:石油战争观后感
《石油战争》观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字叫《石油战争》的书,有了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石油战争》是由德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

他从抢夺石油控制权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以来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战略,仔细剖析了英美两国利用世界大战,军事干预
和金融霸权逐渐控制了世界石油制高点的过程,分析问题角度新颖,史料丰富,虽然论据运用不免有牵强之嫌,但总的来讲,是一本分析国际关系的十分优秀的书。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内燃机的发明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19世纪70年代之前煤炭成了这种差距的推动力,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不错,是石油,彻彻底底改变了
世界格局。

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只在煤油照明领域应用石油,那时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其他国家包括那时大英帝国都还没有给与石油足够的重视,现在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和各个国家石油公司都还没有成立。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石油的巨大用途,石油可以让货轮以几倍于煤的速度达到最大马力,这用于战争中时,当一个煤动力军舰和一个油动力军舰相遇时,煤动力军舰都还没有准备好,油动力军舰已经把它击沉了。

这种论断来之于英国的一个海军大臣。

意识到这之后,英国开始重视石油。

而世界石油储油最丰富的地区莫过于中东,而当时中东地区在奥匈帝国的管辖之内,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我们就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了世界上的三大支柱:金融货币,原材料,海上贸易。

英国的先令是
和今天的美元具有同等的影响力。

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航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和经济政策的刺激,德国开始
迅猛发展,钢铁,煤炭等产量逐渐的超越英国,并逐渐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舰队。

英国的统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如今天的美国感受到的来自于中国的压力一样,英国一直在找机会打压德国,但是英国的国内经济出现了问题,一些大银行家在控制下的英国已经很难控制住德国的发展了。

德国为了不受英帝国的控制,获得自己的石油供应,和奥匈帝国进行合作,准备修一条通往巴格达的铁路,英国人百般阻挠,甚至不惜降低身份和法国、俄罗斯合作,共同阻止这条铁路的修建。

但是最后还是让德国人达成了目标,英国如果想继续保持其地位,必须遏制德国的发展,于是策划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一战后,英国真正控制中东的
石油。

战时,英国在中东屯兵百万,理由是为了保障俄国的后方给养。

战后,顺理成章的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土地。

在战后的分赃会(巴黎和会)上,各列强你争我夺,各有斩获。

但大多没有像英国那样,目的明确地控制石油产区。

早在1916年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
尔变为其“保护国”。

1920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
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

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

由此奠定了
英美七大石油寡头(“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础。

后来,因为美国在金融和军事上的霸权,逐渐扩大自己的石油版图,但英国两大石油公司(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始终在石油俱乐部的核心成员里。

纵观现代美国的战略,西亚和中东始终是其战略重点。

但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产油国逐渐将油田收归国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权有所削弱,但他们的“七姊妹”始终控制着石油的销售。

而且当局始终把石油放在重点战略位置,不惜动用武力干预石油产区的政治格局,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中国,法国和俄罗斯都和萨达姆政府签署了石油开采协议,但美英的军事入侵推翻了萨达姆政府,致使中法俄计划泡汤。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控制
了石油,谁就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领了制高点,中国从一个
贫油国到自给自足,但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
能源的要求飞速增长,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石油进口大国,
中国正在通过各个渠道获得能源供应,努力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但是,作为一个石油人,要具备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技术的提高,能源供应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页岩气、可燃冰等能源探明储量准年增加,谁掌握了新能源的开发技术,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以后的战争再不是单纯的石油战争了,应该是能源战争了。

陈财政
20XX/9/22
篇三:叙利亚事件观后感
叙利亚事件观后感我们都知道叙利亚有着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自然条件,悠久古老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所有这一切都给这个国家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阿拉伯古书曾经写道:“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与之齐名”。

叙利亚是中东一些国家出入地中海的走廊,陆、海、空运输比较发达。

拥有著名的考古遗址,避暑胜地。

这些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批旅游者。

近日,叙利亚在国际新闻中的点击率迅速攀升,成为继伊拉克局势、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之后的中东地区第四大热点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关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报告的出台。

该报告指出,有证据显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高级
官员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有关。

这将叙利亚推到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一直对叙利亚虎视眈眈的美国当即纠集英法向联合国提出对叙(:伊拉克战争观后感)利亚进行制裁的草案。

布什还声称,对叙利亚动武是最后的选择。

结合此前美国进入叙利亚进行军事行动并与叙利亚军队发生冲突的报道,一时之间,这份调查报告会否成为美国“解放”伊拉克之后,继续“解决”叙利亚的号角,成为国际各界关心的焦点。

美国向叙利亚步步进逼,既有历史的恩怨,也有现实的考量。

从历史上来看,叙利亚同美国一直不睦的症结在于以色列。

以色列国的创始人本-古里安曾经说:“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

”就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而言,叙利亚算不上地区大国。

但是,叙利亚凭借对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支持,在阿以和谈中拥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美国力图通过推动阿以和平进程,来实现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

但作为该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叙利亚因为戈兰高地回归的问题,不肯与以色列谈和,从而成为美国的眼中钉。

美叙交恶除了历史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战争的因素。

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哈利勒扎德12日称,叙利亚已经成为伊拉克恐怖分子重
要的训练中心,大量外国武装分子在该国接受训练后穿过叙伊边界进入伊拉克,并对美伊重要目标发动袭击。

哈利勒扎德还声称,叙利亚政府对其境内的恐怖训练营视而不见。

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两年多,虽然恐怖袭击频仍,但伊拉克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安全部队,而布什在目前情况下,仍顶住压力在伊拉克屯驻十几万大兵,不能不让人猜想,他有另外“值得付出”的目标。

或者换句话说,伊拉克之后,下一个倒霉的目标是谁?
然而,美国近来虽然加大了对叙利亚的外交攻势,赖斯甚至发出了动武的威胁,但布什政府目前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对外行动能力受到不少限制,在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会格外慎重,近期内不大可能轻举妄动。

一方面,由于驻伊美军分散了美国军队的兵力,美国短期内很难从伊拉克完全抽身,美国对叙利亚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

但分析人士同时称,对于叙利亚境内的恐怖训练营或其它重要目标,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则很可能会使用空军进行空中打击,这是叙利亚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阿萨德及其父亲所代表的叙利亚政府是叙利亚的唯一合法政府,有利于团结这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

如果该政权下台,内战有可能一触即发。

到那时,尽管美军能够占领叙利亚的国土,但极有可能陷入今天伊拉克这样的混乱局面,从而更难从中东这个泥潭中脱身。

此外,国际舆论也是美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在联合国
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和俄罗斯已经明确表态,坚决反对
制裁叙利亚,反对将哈里里案政治化。

而中东各国,尤其是
阿拉伯国家,在美国侵占伊拉克之后不久,就将矛头对准叙
利亚的做法,也有唇亡齿寒之感,必然成为反对对叙利亚动
武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觉得我们其时也应多多关注一下实事,
看来弱小的国家还是的加强自己的
力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不然就要处于被动挨打的
地步,叙利亚事件,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
实力,在世界之林中不致处于低势地位。

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