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
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
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
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肯定学生的各个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相信,多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位甚至一批成功的学生。
作为教师要用哲学的眼光,以人为本,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不能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
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把“尺子”,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伟人,我们要做到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自己成才的道路。
这条道路通向千万个方向,学生们这方面不行,有可能在哪一方面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现代行为科学家也认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不只是智商,还在于情商。
当我们去掉成绩这个标准后会发现,很多成绩好的人,在后来的生活中往往并不比成绩差的人更成功。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我们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将学生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唯一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话,就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把学生放到未来社会发展中去考虑,放到社会需要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单以学生在校学习考试时的成绩来考虑。
以成绩为指标“量”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工人;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在社会中都用得到。
我们的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每一个孩子都独特才华的。
长期以来,升学率、考试成绩始终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
在这种大环境下,考试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好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差学生”、“学困生”、“后进生”。
这些学生也成了学校的“眼中钉”老师心中的“朽木”,实在让人痛心。
新规范中的“不以学生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消除所谓“后进生”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让我们感到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我们的职业是教育,
“差生”更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有则经典的故事,说国外一位母亲的儿子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总统,人们都跑来向这们母亲祝贺,祝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人们惊讶之余,无不为这们伟大母亲对待儿子们一视同仁的做法所折服。
你不能教给学生优秀的成绩,但你可以教给学生勤劳的双手、诚实的心灵、高尚的情操。
人才并非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差生”同样有过人的一面。
现在,新《规范》提出来了,“唯分数论”也将成为历史了,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彻底摈弃“差生”的概念,以人为本,发展地看问题。
对孩子的评价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用自身的阳光去放大孩子的优点,消融孩子的缺点。
只有将自己的心灵之窗打开,才能融入孩子的阳光。
要还学生以本来面目。
孩子必定是孩子,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我们的教育更应放在孩子的未来上。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不要对其要求太高。
自古以来,人们做事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人的这种追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自在心灵的诱饵,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也没有完人圣人。
要明白孩子们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需要尊重,需要被认同。
老师与学生之间,天生就存在着某种距离,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心灵世界只有相互沟通,走进那片心灵世界,去感触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意识,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
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可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有时沟通太生硬,有时太拘谨,有时太严肃,在没有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交流,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引发了不必要的敌意,结果课堂内外满是顶撞、对立、不快乐,对老师的付出,学生丝毫不能从中感受到关爱和善意,学生的解释只是加深了老师的误会。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充满人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与认同,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体现。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金燕:新规范增加此内容,是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单纯搞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实提出的。
我认为,“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根源不在学校、不在家长,更不在教师,而在于诸多社会体制问题,如考试评价制度、社会分配制度、就业和再就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足够完善,一系列制度让大多数人有更多成功成才的机会、更多就业谋生的机会,社会分配差距逐渐缩小,对分数的追求才不会如此火热。
社会呼唤“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教师呼唤“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分数之重,教师更甚于学生,因为学生承受十几年,而教师要承受几十年。
终身学习
金燕: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需要终身学习,尤其是教师,知识能力与时俱进更加重要。
以前我们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升学率、考试成绩始终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
在这种大环境下,考试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好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差学生”、“学困生”、“后进生”。
2008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规定“不以学生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它肯定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人才标准的多样化。
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消除所谓“后进生”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让我们感到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
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怎样科学量化评
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
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记得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班里担任班长,威信很高,独挡一面组织班里的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并取得了好的名次,受到大家的好评,老师的“得力助手”当之无愧。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班里每次评先进时他总是落选。
最后班主任和班里同学沟通意见,不完全以成绩的优秀来作考量。
结果一出来,他的票数领先。
从这样的一个结果可以看出,在学生眼中,学生的好坏也是不应该也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的。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所以我们不能以分数定英雄。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显示了他们的不同能力与素质,所以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的眼光宽一些、远一些,做到全面的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