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课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科第四单元
16.化石吟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躯壳蛋壳
B、逝去万载风雪载途
C、裹藏宝藏
D、潜行潜水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逝去万载长眠地下话为乌有悄然潜行
B、是转星移引颈长吼海古石烂思绪万千
C、奇幻叹服造物主远古
D、密码登陆沉睡骇骨
3.《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作圈点批注。

⒈朗读诗歌;想想“吟”在这首诗中的含义;把你的想法批在题目旁边。

⒉用一名话定出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⒊划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与同学们讨论它好在哪里。

⒋划出你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把你的疑问批注在旁边。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做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四、反复朗读这首诗;说说诗歌采用第二人称写法的好处。

五、用下面格式;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喜欢一句;是因为。

拓展选择
⒈相关材料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距今48亿~1万年间)的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所留下的遗迹的统称。

古生物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通常将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时间阶段;即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划入古生物的范围。

形成化石的条件: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学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

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

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

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于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

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化石是自然产物;它的出现及保存状态以及种类等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

其时代下限为1万年左右;上限近40亿年。

⒉活动建设
⑴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⑵根据你所知道的化石知识;说说琥珀算不算化石。

17.看云识天气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峰峦(luan)崩塌(ta)鱼鳞(lin)绸幕(mo)
B、预兆(zhao)弥漫(man)均匀(yun)降临(jiang)
C、霎间(sha)轻盈(ying)笼罩(long)朦胧(Meng long)
D、凸起(tu)模糊(mo)顷刻(qing)进袭(xi)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起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云的哪些知识。

⒉在文中圈出卷云、卷积云等八种云的名称;划出云的形态变化及所呈现的天气征兆。

⒊划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与同学讨论其作用。

⒋在文中划出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旁边做批注。

练习与探究
三、通读全文;然后填空。

⒈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和天气的关系;不同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题目“看云识天气”中;“看”指;“识”表明研究目的;含有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

⒉从全文结构看;本文属于结构。

第一自然段是;说明了“”;第2——6自然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7自然段是;说明了和。

⒊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和。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一)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3.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4.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出现朝霞;表明(④);
出现晚霞;表示(⑤)。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A.断定B.推定C.推测D.猜想
2.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16.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17.“……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18.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9.这段文字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20.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拓展与选择
⒈相关材料
云的形成
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层。

含有水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

膨胀的时候要耗去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

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水;饱和水汽压减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汽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

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为冰晶或者冷却水滴。

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

有关云的谚语: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炮台云;雨淋淋。

⑶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⑷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⑸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⒉活动建议:
⑴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抄在摘抄本上。

⑵利用一周时间;每天进行天气观察;判断天气变化的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然后和气象台的预报对比;看谁发布得最准确。

18.绿色蝈蝈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篝()火狩()猎窸()窣()
螽()斯莴()苣()大鄂()
嗉()囊()喙()撇()开
静mi()cuan()夺jielue()()
更胜一chou()惊huang()失措
xuanxiao()()yinya()()
⒉下列每组词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划出来并改正。

A、暗然缥缈昂首挺立惊惶失措千姿万态
B、连续不断可望而不可既直接霄汉夜色苍茫
C、碧瓦飞甍一叶孤舟更胜一筹历历在目
D、遥遥再望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弱肉强食
⒊写出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

4.本文作者法布尔是国著名学家。

二、针对下面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1.默读课文;划出介绍绿色蝈蝈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句子。

说说他是怎样的一种昆虫。

2.划出文中才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任选一句;在旁边批注它的作用。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

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

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

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

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⑶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⑷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

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

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

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

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

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

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

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⑸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⑹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⑺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

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几乎。

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

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

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

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D.程序顺序
2.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D.⑴/⑵⑶⑷⑸⑹/⑺
3.“蜘蛛织网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进行。

”这一句是从文中某段首提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几段的开头?
4.认真阅读;谈谈第二段内容安排上的详略特点。

5.第四段中连接“蜘蛛织网”先后顺序的一组词是。

6.阅读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为“数学家”的原因是什么?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8.阐述人们研制“步行机”是模仿蜘蛛“液压腿”的什么本领(用原文句回答)?
拓展与选择
1.小资料
法布尔是位法国科学家;他和他的《昆虫记》都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在他谢世80多年之后。

他那洋洋十卷本的科学巨著;仍然被当今的出版界列为畅销书;并且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罗大冈先生认定为:“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也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些。

2.活动建议:
(1)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关于“法布尔”的故事。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写出读书笔记;相互交流。

19.月亮上的足迹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选词填空。

⑴探索探险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太空的重要一步。

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

⑵测定检测
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装置;用来宇航射线。

⑶兴奋高兴
登月的宇航员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胜利着陆。

休斯敦地面中心也地祝贺他们成功。

⒉阅读课文填空。

⑴人类首次实现登月的确定时间是;两名宇航员的名字是和。

⑵地球与月亮的距离是公里;完成从地球到月亮的往返需要小时。

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这个引力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

(4)这是一篇;真实记录了。

没有过多的和;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的赞叹。

3.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4.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
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5.“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仿照“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这样的句式;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话题;也写一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对来说;是。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表达方式: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表达方式: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达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

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达方式:
8.文中出现表现时间的数词;有的甚至精确到秒;作用何在?
9.“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这句话连用三个“预定”有什么作用?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划出文中具体说明时间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⒉按时间顺序;列出宇宙飞船登月时间表。

⒊在文中圈出宇航员登月后做的九件事。

练习与探究
三、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索月球奥秘”这项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几则材料。

请你认真阅读;然后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关于“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

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

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

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

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

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

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

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

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球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千米;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

月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球。

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也就是说;6千克重的东西在月球上只有1千克重了。

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千米。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千米;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千米;相差42200千米。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

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

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

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

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

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辨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材料二】: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从此;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
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材料三】:我国古代有关月亮的诗歌
(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乙)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