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1分)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1分)
(3)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所说“□□□□□□□,□□□□□□□”,只要我们将眼光放得高远,
操正义,铸伟业,就无所畏惧、不可战胜。

(2分)
(4)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词句“□□□□□□□,□□□□□□□”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似梦似幻、浑茫无际的恢弘雄奇境界。

(2分)
(5)请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

(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何满子全身上下就像刚从yān cōng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3)久闻先生大名,rú léi guàn ěr。

(4)这是荒园,rénjìhǎnzhì,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3~4题(6分)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

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
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

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

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行不悖拍手称赞慧眼独具喜闻乐见
B.并驾齐驱拍手称快
慧眼独具脍炙人口
C.并行不悖拍手称快慧眼识珠喜闻乐见
D.并驾齐驱拍手称赞
慧眼识珠脍炙人口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
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
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
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
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阅读下面一首诗文,回答对应问题。

(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现的画面。

(2分)
6.末句中的“暂”有什么意味?请简要分析。

(2分)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19分)
(甲)醉翁亭记(10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9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

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⑤,即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

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太宗曰:“然。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

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

③擢:提拔。

④戒勖:劝诫勉励。

⑤愆过:罪过;过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开.雾散
B.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C.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其不意.
D.环.滁皆山也/险象环.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朕则归咎.于臣(罪责)
B.德义不修.(修建)
C.臣又不才.(才能)
D.其故何.也(什么)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分)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分)
(3)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1分)
(4)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1分)
11.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结合“回”“转”“翼”三个词语简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2)【乙】文本中,回答唐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10分)
材料一: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

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

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

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

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

所以,读者不必
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

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

(《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
材料二:
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

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

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

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

人的心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只有与其内心图式“同化”时才会有反应。

读者看到的往往是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对预期之外的信息往往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故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是这个道理。

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

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的。

不同的文学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

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坦然告诉儿子周萍,梅侍萍就是他的生母,不能因为她出身底层,就丧失人伦道德。

这样普通的语言,其艺术震撼力在于,周朴园自以为光明正大的告白,造成了四凤触电死亡,周冲追救,随之死亡。

繁漪唤出周朴园,本为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结果周萍自杀了。

梅侍萍本想隐瞒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崩溃了。

几句平常的语言,导致几乎全部人物的命运向相反的极端转化。

作家匠心独运,把众多人物调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些话面前活不下去。

这样强烈的
戏剧性是戏剧形式凝聚起来的。

读者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对此是无法通晓的。

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了把作品视为静止的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作者死亡论。

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

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作品丰富的内在奥秘。

其实,对一切事物奥秘的揭示都离不开对其生成过程的研究,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建立在创作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

许多评论者却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

如对《祝福》思想艺术奥秘的解读,有学者根据格雷马斯的“矩阵模式”,得出结论是柳妈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其实,只要去分析鲁迅的创作过程,就不难理解其创作苦心。

鲁迅在五四时期不写封建礼教压制寡妇、不让改嫁,相反,他写的是寡妇拒绝改嫁,却被以野蛮的抢亲形式强迫改嫁。

因为前者只能暴露封建礼教中夫权的不人道,而后者则能揭示封建礼教中夫权与族权的矛盾。

在祥林嫂平静地和丈夫、儿子生活了以后,鲁迅为什么又要让她的丈夫、儿子死去?目的就是让她回到鲁镇,遇见好心的柳妈,劝她去捐门槛赎罪,最终表现比夫权族权更荒谬的神权。

《祝福》最深邃之处乃在祥林嫂的死亡是没有凶手的,真正的凶手是一种对寡妇的荒谬、野蛮的成见,这种成见之所以能杀人,就是因为它在鲁镇每一个人头脑中被当成神圣的最高准则。

这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奥秘,对封建礼教进行的文化批评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西方理论宣称自己已经失败之时,中国学派建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历史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当研究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
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兰·巴特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因而巴特要人们忘
却与之相关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

B.材料一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对立,认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
者。

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归依,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意义。

C.如果无视文学形式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洞察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
封闭性的文学形象的感染力。

D.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
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

B.由于读者的心理是开放与封闭的统所以读者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
视角,往往难以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

C.以西方文论为依据解释作品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应该了解其有误之处,建
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D.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本意,
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17分)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
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

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

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选文有删改)
15.请你简要概括小说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并指出后半部分事件意义)的主要事件。

(4分)
16.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试列举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17.请根据文章内容,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4分)
(1)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描写这些词语与内容有何作用?(2分)
(2)文章多次提到路,并对其进行描写运用了“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词语,有何作用?(2分)
18.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5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50分)
材料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学生快要中考前,英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并说:“快中考了,这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个小礼物,里面有一个书签,尽管书签标语不同,但老师希望大家初心依旧;还有一支笔,有着你们各自的名字,希望大家用笔书写好未来;最后就是这个盒子,老师将这些礼物放在盒子里,希望大家心怀理想,保持初心。

好了,愿大家未来可期,我们有缘再见。


要求:(1)文体无限制,诗词除外;
(2)注意审题,选好角度。

(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10 (评分说明: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该空格即不能得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
(2)陟罚臧否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1)烟囱(2)鄙夷(3)如雷贯耳(4)人迹罕至
3、 D
4、 B
5、①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舟的遗骸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进发;大自然中枯死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言之有理即可)
6、②暂,暂且、姑且,姑且借朋友的安慰和眼前的美酒来振奋精神,表达了对朋友情义的感
谢(1分);一个“暂”字表明,诗人的旷达是惆怅中的旷达,旷达之中也有隐隐的感伤(悲凉、无奈、对未来的隐忧)。

(1分)
二、阅读
7、A
8、B
9、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10、(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上,这就是醉翁亭。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从古以来开创基业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
(4)所以古人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

11、(1)“峰”和“路”都是静物,但作者用“回”和“转”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径的曲折蜿蜒之状;(1分)“翼”本是个名词,作者却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

(1分)
(2)目的:希望大臣劝勉子弟修德义,戒奢纵。

12、C
13、D
14、①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从不同角度反驳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对“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提出批判;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读者中心论”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应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15、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2分)后半部分转而
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1分)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1分)
16、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17、(1)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1分)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1分)
(2)既是写实(1分)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1分)
18、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1分)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2分)
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
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分)
三、作文
19、作文: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