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郭军
【摘要】目的对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鞍区脑膜瘤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鞍区脑膜瘤的首发症状一般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视野受损概率均比鞍旁型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两种手术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治疗时,翼点入路手术与单侧额下入路手术都能够将肿瘤暴露出来,在具体的治疗中,临床上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以实现良好的手术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7(015)019
【总页数】2页(P128-129)
【关键词】鞍区脑膜瘤;临床特征;手术治疗
【作者】郭军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在临床上,鞍区脑膜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内脑膜瘤发病率中占了4%~10%的比例,包括鞍结节、鞍膈、前床突、蝶骨平台、海绵窦、蝶骨内侧几个部位的脑膜瘤,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视力障碍、头痛、脑神经受累、垂体内出现分泌功能障碍等[1]。

而鞍区是颅内血管较为集中的区域,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鞍区脑膜瘤
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问题之一。

为了进一步对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治疗的6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鞍区脑膜瘤患者65例,男女比例为32∶33,年纪在26~73岁,平均(48±5.3)岁,病程在2个月~9年,平均(4.3±
2.1)年。

28例位于蝶骨脊内侧,19例位
于鞍结节,11例位于鞍旁,7例位于鞍膈,根据肿瘤和蝶鞍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
划分,36例为鞍旁型脑膜瘤,29例为鞍上型脑膜瘤。

所选患者均经鞍区脑膜瘤的相关诊断标准,首发症状情况如下:32例为视力下降,15例为头痛头晕,6例为癫痫发作,4例为记忆力减退,2例为恶心呕吐,6例在体检时发现。

研究得到了
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

1.2 影像学检查:在术前,65例患者均应用MRI对鞍区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给以头颅CTA检查,检查大多提示鞍旁或者鞍上出现边界清楚、类似于圆形的肿块,有明显的均匀强化现象。

其中,35例有脑膜尾征出现,33例伴有瘤周水肿,8例出现钙化,4例囊变,3例出血。

脑膜瘤的直径在
2.5~7 cm,直径为3 cm
以上的有43例。

65例患者肿瘤都对周围血管造成了推移,其中,32例患者肿瘤
对颅底血管造成了包绕与粘连,33例提示视神经受压,15例提示垂体受压,3例伴骨质增生,2例破入蝶窦内,1例破入眶内。

1.3 手术方法:以肿瘤的位置及比邻关系,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本次研究的65
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此种手术可以以肿瘤的大小为依据,适当向
额下或者颞部将皮骨瓣扩大,将骨窗咬到颅底,开颅后,沿着蝶骨脊将与其粘连在一起的硬膜剥离,尽量探及前床突,随后应用磨钻或者超声骨刀把蝶骨脊和增生的骨质磨除,为手术增加空间。

对肿瘤周围的硬膜进行电凝,以扩张血管,将颅外肿瘤的供血来源减少,随后把硬膜切开,对侧裂池进行分离,把脑脊液释放出来,以减小张力,便于肿瘤的暴露,使术中牵拉减少,暴露出肿瘤后,先对肿瘤基地进行处理,将供血减少,如果肿瘤较小,则沿着蛛网膜间隙逐步对肿瘤进行分离,然后切除,若肿瘤较大,难以观察清周围结构,则逐步实施瘤内切除,尽可能将基地硬膜切除或者进行烧灼。

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行小冠状皮瓣,过中线后取单侧骨瓣,尽量将前颅底
暴露出来,对完整的骨瘤进行保留,打开颅窦后,应用碘伏反复进行冲洗后实施骨蜡封闭。

将硬膜切开,把鞍上池与侧裂池,对脑脊液进行释放,以降低压力,适当将患者头位降低,依靠脑部重力形成一个牵拉,将脑压板牵拉减少,蝶骨平台、鞍结节、视神经、颅内动脉等结构暴露出来后,将肿瘤暴露出来,从第一、第二间隙逐步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1 鞍区脑膜瘤临床特征分析:鞍区脑膜瘤的首发症状一般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相比,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性,前者双侧视力对侧性受损较为常见,后者患侧受损较为常见。

另外,鞍旁型脑膜瘤更靠近颞叶钩回,有较大的癫痫发作可能性,鞍上型脑膜瘤与垂体柄的关系更加密切,垂体功能改变的可能性更高。

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中,36例为鞍旁型
脑膜瘤,29例为鞍上型脑膜瘤,鞍上型脑膜瘤患者中,视力下降的概率为66.7%(24/36),视野受损的概率为52.8%(19/36),鞍旁型脑膜瘤患者中,视力下
降的概率为34.5%(10/29),视野受损的概率为27.6%(8/29),鞍上型脑膜
瘤视力下降、视野受损概率均比鞍旁型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结果:以Simpson分级标准为依据[2],65例患者中,43例行全切手术,20例为次全切,其余2例为部分切除,全切率为66.2%(43/65),除1例患者
因术后丘脑功能紊乱死亡外,其余患者手术均成功。

2.3 两种手术入路比较: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全切率为65.8%(25/38),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全切率为66.7%(18/27),两种手术
全切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

两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的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症状主要以肿瘤压迫引发的症状为主,比较常见的是视通路受到肿瘤压迫后导致的视力视野改变,另外,肿瘤也会对下丘脑、垂体柄、动眼神经、海绵窦等造成压迫,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3]。

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
床特点有一定差异性,鞍上型脑膜瘤位置居中,与视通路的关系较为密切,容易导致对称性的视力损害出现。

本次研究中,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率为66.7%,视
野受损率为52.8%,明显比鞍旁型脑膜瘤患者的34.5%与27.6%高,差异具备统
计学意义(P<0.05)。

当前,在鞍区脑膜瘤的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但鞍区脑膜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较为密切,手术有一定难度,需要对手术入路进行合理选择,以将肿瘤充分暴露出来,便于周围结构的观察[4]。

目前,该疾病治疗中常见的手术入路为翼点
入路、单侧额下入路、纵裂间入路、额外侧入路等[5]。

本次研究应用翼点入路与
单侧额下入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两种手术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
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鞍区脑膜瘤治疗中,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肿瘤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但无论选择何种手术,都应该遵循保
留患者神经功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原则,以提高手术成功率[6]。

【相关文献】
[1] 成振林,郑勇.鞍区肿瘤的临床特征与术中解剖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0-22.
[2] 张祎年,黄文彪,李峤,等.影响鞍区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
志,2015,31(11):1112-1117..
[3] 张信芳.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2015,12(1):60-61.
[4] 王永平,祝日杰,黄建军,等.经翼点入路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实用医技杂
志,2014,21(1):65-66.
[5] 刘江峰,姬西团,白凯,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膜瘤15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
志,2014,3(4):465-466.
[6] 崔高峰.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25):134-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