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分布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节人口分布同步测试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历史和文化D.政治和经济
2.黑河—腾冲线西北半壁总体上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
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
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
B.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C.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D.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最多可以养活大约2000人
4.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下图为中国人口分布图,图中黑河一腾冲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完成下面小题。
5.“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发展B.自然条件C.生育政策D.地区开放程度
6.下列能提高“胡焕庸线”西侧人口密度的合理措施是()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B.强制实施人口西迁
C.加强生态环境建设D.实施海水西调工程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
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乙、丙、甲
8.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①往返交通便利②兼顾务工务农③务工收入较高④生活条件较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千湖之国”之称。
该国人口约554万,其中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下图为芬兰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芬兰人口分布具有相似性的国家是()
A.美国B.刚果(金)C.加拿大D.沙特阿拉伯10.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地形地势B.交通状况C.气候条件D.植被条件深圳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城市。
读图及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11.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比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12.深圳市提高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是()
A.不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B.适度降低市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C.提高本地水资源利用率D.提高科技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
“假日堵”是指重大节假日中城市、乡村、高速公路上出现的一种“短暂堵”的现象,春节期间尤为明显。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西部重要城市,近几年每逢春节,城市内部经常堵得水泄不通。
在车流中除了黑B牌照车外,还有很多挂着外地市牌照的车,以挂黑A、黑C、蒙E、吉A等牌照居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齐齐哈尔市“假日堵”的外地市车以挂黑A、黑C、蒙E、吉A地区牌照的居多,原因可能是()
A.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大量挂黑A、黑C、蒙E、吉A地区牌照的汽车从此地经过
B.该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地区的众多企业在此地投资建厂
C.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在距离近的这些地区居多
D.该地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居民利用假期到此地旅游
14.利用高德地图避开拥堵路段并选择最优路线,主要利用()
A.GPRS B.RS C.GPS D.GIS
15.读下图,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
(2)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____。
(3)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
(至少写出3条)(4)我国耕地约为19.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____。
(从植被的生态功能和西部地区的环境特点角度思考)
1.A
2.B
【分析】
1.
人口、聚落分布区,主要是自然条件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小,以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A正确。
土壤和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的制约,B错误。
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经济是人囗分布格局形成后出现的,CD错误。
故选A。
2.
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地处山麓,临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
西北地区属于第二阶梯,海拔较高,但夏季炎热,A错。
西北地区矿产丰富,工业不发达,C错。
沙漠面积广,土壤肥力差,D错。
故选B。
【点睛】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D
4.B
【分析】
3.
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紧张,B错误;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但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C错误;公元700年时,生产力落后,当时的环境承载力即为纯自然状态下的,最多可以养活大约2000人,D正确,故选D。
4.
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因素影响,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可以高于环境承载力,但会导致人地关系紧张,CD 错误;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B正确;故选B。
【点睛】
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自然环境优劣(资源,气候,地形,耕地面积)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
今天地球上70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正相关)(3)地区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大得多。
(正相关)
(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
5.B
6.C
【分析】
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胡焕庸现象”最主要的因素的理解掌握。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对人口分布均有影响。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结合图示可知"胡焕庸线”东侧地形较为平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适宜人居;而西侧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降水较少,生态脆弱,环境的承载力小,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
因此我国“胡焕庸线”两侧
人口分布差异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胡焕庸现象”最主要的因素的理解掌握。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短期内可行,但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措施不可取,A不合理;强制实施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引发一系列问题,B排除;实施海水西调工程工程量大,对沿途影响重大,甚至引发生态环境改变,需要充分论证才能实施,D排除;“胡焕庸线”西侧气候较为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提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大该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故C合理。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胡焕庸线,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自然因素的地形、气候、水源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7.D
8.A
【分析】
7.
由材料可知,甲村经济发达,离城区近,很少外出;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所以外出务工比例最高;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所以人少地多,外出人员较少;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应该是乙丙甲,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8.
乙丙两村相比,丙村人均耕地面积大,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大多在附近县市找工作,往返交通便利,①对。
可以兼顾务工务农,提高收入,兼顾家庭,②对。
务工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应该是经济发达省份,③④错。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外出务工人员多代表当地经济落后,获取更多收入;丙村在附近市县工作,方便和兼顾务工务农。
9.C
10.D
【分析】
9.
由材料可知,芬兰地势北高南低,加拿大与芬兰同为中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南部温暖,北部寒冷,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C对;美国人口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地带和密西西比河下游及五大湖区,A错;刚果属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与芬兰人口分布相似性较低,B错;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少雨,与芬兰地理环境差异大,与芬兰人口分布相似性较低,D错。
故选C。
10.
芬兰纬度高,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该国南部以平原为主,适合耕种,北部以丘陵为主,因此地形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地形影响交通线的分布,也影响了人口分布,这些都是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ABC错;全国森林覆盖率普遍较高并未体现南北差异,因此植被覆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D正确。
故选D。
【点睛】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城市众多。
11.B
12.D
【分析】
11.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深圳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提供较好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是经济因素,B正确。
由于人口大量迁入,该地生态环境较差,A错误。
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CD错误。
故选B。
12.
由所学知识可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
综上所述,适度降低市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环境承载力减小,B错误。
由饼状图可知,深圳可建设用地比重很小,所以不能再不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A错误。
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仅是本地的,C错误。
提高科技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是深圳市提高人口未来环境
承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D正确。
故选D。
【点睛】
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因素及深圳市提高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13.C
14.D
【分析】
13.
假日堵期间,外地市车以挂黑A、黑C、蒙E吉A地区牌照的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主要分布在这些距离齐齐哈尔市相对较近的地区,所以节假日人员返乡,外地市车以挂黑A、黑C、蒙E、吉A地区牌照的居多,并非该地旅游业发展迅速,从而吸引这些地区的人们假期到此旅游,C正确,D错。
节假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造成市内拥堵,并不是大量挂黑A、黑C、蒙E、吉A地区牌照的汽车从此地经过,A错。
众多企业在此地投资建厂,并不会使得外地车辆的牌照以黑A、黑C、蒙E、吉A为主 (注意理解牌照意味着该车辆在相应的地区上户),B错。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
利用高德地图避开拥堵路段,并选择最优路线,需要对拥堵路段进行及时查询分析,从而规划得出最优的路线,对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与规划,需要用到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D正确。
与GPRS技术无关,RS技术主要用于地理面状事物信息的获取,GPS技术主要用于地理点状事物的定位与导航。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交通拥堵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
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
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一一“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15.供需平衡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
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
【分析】
该题考查人口容量和我国耕地现状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
【详解】
(1)“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的含义是养活当年世界人口需要的耕地面积,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相交,说明二者数量相同,即世界耕地供需平衡。
(2)耕地的供给有限,耕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需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就会造成严重的供求矛盾,因此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
由以上分析可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需求侧(人口增长)入手,即控制人口增长。
(3)1950年以后,世界大战结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因此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占用了大量耕地;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很多不适合耕作的山地、丘陵也被开垦为耕地,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人类进行经济建设、生产生活用木材等,对森林植被滥垦滥伐,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4)坡度较大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西部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脆弱,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多数地区气候干旱,需要植树种草调节气候。
【点睛】
分析时注意耕地供给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理论上的无限性的矛盾,同时注意设问要求,如第(4)题,限定的思考角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