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评论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类:网民即时评论,它是指网民在浏览新 闻时对某条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迅速作出回应,长 短不限,一两句话者见多,这种形式是报纸上没 有的。如新浪网、搜狐网每一条重要的新闻后面 都有“发表评论”的链接,提供受众发表意见的 空间,可与所阅读的新闻受众实现传受二者的及 时性万动。第三类:网络论坛(也叫BBS)它是网民 围绕网络编辑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 发布网络新闻评论文章。它的主题下面也设置有 不少的子话题,如人民网在“强国社区”下面主 要设有“强国论坛”、“深入讨论”、“两岸论 坛”、“海外广角’、“反腐倡廉”、“国际”、 “科技”、“三农”、“体育”、“情感”、 “教育”、“音乐”等34个主题。

2、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与互动更及时。在对突发 新闻或重要新闻的处理上,由于一条新闻从出版 到见报.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尽管通讯技术、印刷 技术同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报纸的时 效性因其技术方面的原因,在四大媒体中还是相 对较差的;广播或电视也有录制、播放这些必经 程序,因而时效性也不如网络。对于网络而言, 一条新闻从出现到登载,一般来说是相当快的。 无论是在新闻的传播还是评论的传播上,网络的 时效性都更胜一筹。网络的互动性,使受众在浏 览阅读的同时,可以做出立即的反馈,身份由 “受众”变成“参与者”,并可与其他的“参与 者”互相回应,这个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具有的。 如今在网站上越来越火的“论坛”就是这一优势 充分发挥的结果。
二、网络评论更加及时、快捷。 1、接触事实的快捷性。登陆互联网,受众 能及时接触到发生在一分种以前或正在发 生的新闻。一条重要的新闻后面往往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闻跟帖,提供网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 法的空间。因此,当你看完某条新闻后而 又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就可以立刻着手 写作,这是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无法 比拟的。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全面性。 网络媒体有其庞人的存储空间,而又不受时间的限制, 它不仅可吸纳平面媒体的所有评论,而且还可以在内容上 进行深挖广掘,广开言路,让众多的读者参与其中,发表 意见或评论。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受 众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全面展开论述,有利于更 好的认识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网络评论内容和对象的海 量庞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四、网络评论更能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有力于 中国的民主建设。 舆论监督、引导和其对民主建设的贡献可以用三个 例子来阐释。 其一是刘涌案。2003年,沈阳刘涌涉黑犯罪团伙案 件在审判过程中一波三折,引起丁一场轰动全国的网上大 讨论。虽然此案已告终结,但它造成的舆论效应却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刘涌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网络舆论 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严惩黑社会 犯罪的鲜明意愿,终导致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刘涌案件的重 审。在民意的监督下,刘涌被处极刑。从刘涌案件看“网 络舆论监督”有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民意得到了真实、充 分的表达。刘涌涉黑犯罪集团案堪称建国以来罕见。
网络新闻评论作用 浅析
余秀才
网络评论的定义与形式 一、网络评论的定义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据互联网 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超 过一亿。以上数字给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 数千万台上网电脑与上亿网民创造了一个庞大自 由的舆论市场,他们在这个市场里浏览资讯、获 取信息,评论小到家庭的琐事大到国家政策,甚 至以舆论压力影响政府决策、气候。
二、网络评论的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在网站上存在形式多表现为 三种:新闻即时跟帖评论,这是网络评论中最具有 特色的,它反应迅速,一般短小精悍;新闻论坛评 论即BBS,上面的新闻评论,论坛中的评论具有选 题广泛的特点,下面一般还设有子论坛,受众可按 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进入;网页新闻评论,这种评 论就是一个标题链接着篇幅较长的署名评论的 WEB页面,一般是针对一条新闻所发评论。根据 帖子的来源还可以做以下归类,一是网站转载报纸 或者其他媒体上面的评论,其一就是代表网站观点, 并且由专人撰写在网站上发表的评论;第三种就是 网友的署名评论和匿名的一句话评论、跟帖。
网络评论的作用 一、网络评论更加彰显群众的话语权,使评论更具平 民化的趋势。 在网络上,普通民众更容易以平等的方式广泛的参与 新闻评 论。虽然传统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受众,但它给一 般受众提供平等参与的方式毕竟有限。网络媒体打破了以 上这些限制,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并且有 表达的愿望均可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发言,而且其 言论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 条狗”,这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由于网络的匿 名性网民的交流得以平等展开。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 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如是说:“网络生存依靠的是 你讲的道理,而不是听你的级别你的学术身份,这就是平 等,ID之间一律平等。”
1、网络评论的集纳性。网络新闻评论拥有跨时空、 超文木、大容量、强互动的魅力,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成 为一个全新概念。
2、网络新闻评论载体和栏目的多样性。 到目前为止,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它主要是指网 民在网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有一定的长度, 能独立成篇,就像报纸的言论专栏。这类 评论文章是网民通过浏览网络媒体事件说 理,提出一些看法。如新华网的“集点网 谈”。不过,一般在栏目下面通常还会有 很多子栏目,新华网的“焦点网谈”栏目 下设有“新华视点”“媒体集萃”、“时 事评点”、“国际观察”、“焦点跟踪”、 “信息反馈”、“图说热点”、“网评” 等。

网络评论更能代表民意。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的 评论文章,读者一来信、读者来电方式相比,能更好的传 达民意、反映民意。网络新闻媒体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 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使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变 得更加自由和平等,在网上人们有了更多自主发表言论的 权利和机会,从而形成真正的“意见市场”,做到真正的 “自我修正”。在2005年“两会”期间,一条征集“总理 记者招待会网民最想问的问题”帖子于3月11日出现在新 华网发展论坛,立刻引起网民的踊跃提问。类似内容的首 贴有40余条,跟贴达2600余条,截止14日已汇集近1300 个问题,有近10万人上网点击,点击率超过26万人次。网 民所提的问题涉及农业、国企改制、反腐败、科技、教育、 再就业、港台、外交等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新闻评 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愿望、意见、 要求和呼声。
另一个网络舆论监督的典型案例就是富士康与上海第 一财经日报对簿公堂案。6月中,《第一财经日报》刊发 了两篇有关富士康集团的报道,认为其在深圳的工厂普遍 存在工人“超时加班”的问题。7月初,富士康集团向深 圳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并提出财产保 全请求。法院随即查封了两人的房产、汽车和存款。此案 一经网上披露,立刻引起媒体与学者的热烈讨论。在具体 的法律程序细节之外,此案也被扩大解读为资本与媒体的 对峙,对峙之中双方力量强弱悬殊,让人心惊。
舆论监督促进民主案件最典型的莫过于2003年的孙志 刚案。2003年4月底,孙志刚事件被披露以后,眼泪“一 夜间洒满了互联网”,网民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元凶, 公开透明地处理孙志刚事件。正是这种网络评论的舆论监 督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国当下莫名其妙收容遣送制度的废 除。另一个案例就是重庆彭水诗案。一个公务员写了一首 打油诗批评县委主要领导人,立即被县委书记指示抓了起 来,后来此事在网上被披露,引起全国巨大的公愤,此事 也被誉为现代文字狱。最后为了平息人民怒火,案件主人 公秦中飞被无罪释放。案件后,此事仍被网友广为关注。 这种不弃不舍的监督精神,对中国民主法制的进步具有巨 大的推进作用。

3、获取传播效果更加快速。传播效果 的及时性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受众反应 的及时性和效果的可统计性。在网上,当 你发表评论完的瞬间,你评论的后面就会 有很多跟帖,网民即时发表自己对该议题 的看法和认识,阐述他们各自的看法,也 有些人可能在网上跟你做即时讨论和辩论。 要检测你发表的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的好 坏,一方面看点击率;另一方面,你也可 以通过与受众的交流和讨论获取他们对你 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做出判断。

以2004年新浪网的“热点评论”中“铁路第 五次大提速”专题为例:铁道部在4月8日正式宣 布了我国的铁路将在4月18日开始第五次大面积 提速,新浪网在4月8日的1时43分发布了这条消 息,随后,不断地有网民发表评论,从4月8日截 至4月9日晚己有相关言论500多条。而《人民日 报》则是在4月9日刊载的这条消息,并且无任何 的评论文字。在论坛上,网民各抒己见,网民的 积极反应表明了我国公民对于这种关系到国计民 生的事件的积极关注.政府的政策举措通过论坛得 到了及时的反馈。
当然网上评论也有自己不够成熟的一面,如评论的无 序与杂乱,有时舆论也有可能被某些人操纵、玩弄等。但 是从总体上说,只要注意对网络评论做好引导与疏导的情 况下,网络舆论确实是衡量民意的一个最好杠杆。
众所周知,黑社会犯罪害之严重非其他犯罪所能比拟, 为各国政府之大患。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势力起步较晚, 但来势凶猛,国家对此已经确定了“露头就打,从重从快 处罚”的方针。刘涌集团危害一方十几年,终于绳之以法, 自然为国人瞩目。当辽宁省高院以含糊其辞、“莫须有” 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尤其是部分“知 名教授’违背民意、以权威面目书面干预审判活动的曝光, 激起了国人的愤怒,引发民众投入一场空前的大讨论。在 这场大讨论中,爱憎分明的人民意志得到充分表达,“刘 涌不死,民心死”,一语表达了人民对黑恶势力的深恶痛 绝。(2)
富士康自恃财大气粗,在财经报记者揭露报道其压榨 民工后,立即向法院状告翁宝、王佑两记者,并开出3000 万元的天价索赔。此事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起全国震动, 其中《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资本有恃无恐 媒体有心 无力》,各种网上评论、批评铺天盖地。在富士康虽然还 兀自嘴硬,说什么我们拿榔头的比不过拿笔杆的,但终于 在巨大的民意高压之下,撤下起诉,灰溜溜的草草收场。
• 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充分发展之后,并没有单独的报纸舆
论、广播舆论和电视舆论的提法,而是将传统媒介的舆论 通称为大众舆论、新闻舆论或者直接称为舆论。新闻界也 被称为舆论界。直到网络兴起之后,网络舆论作为独特的 研究客体被单独提出来,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 的不同。在论及网络舆论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 定义“网络舆论”。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 神现象,“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 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念见或台论。”(1)舆论的本质 是公众对某一事件一致念见的表述。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 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可以被赋子如下的定义“网 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传播, 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 意见或评论”。网络舆论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焦点事态 的出现。其次,互联网上的公众通过新闻组回帖、BBS论 坛、电子邮件、博客、聊天室、个人网页(站)等多种网络 传播形式,发表自己对于焦点事态的带有个人倾向性的意 见。最后通过网络独有的“意见公开市场”的特点展开讨 论,进行意见的交锋和碰撞、认同与融合,获得大体一致 的意见,并对焦点事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也就随 之形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