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人版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A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基础训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笨拙.(zhuō)攒.钱(zǎn)伺.候(sì) 有口皆碑.(bēi)
B.惦.记(diàn)猪圈.(juàn)揣.着(chuāi)茕茕.孑立(qíong )
C.发愣.(lâng)门闩.(shuān)打盹.(dǔn)奴颜婢.膝( bēi)
D.一怔.(zhân) 埋.怨(mái) 琐.碎(suǒ) 更.相为命(ɡ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当箭牌销毁长嘘短叹拔擢
B.捅漏子搬家猥以微贱险衅
C.热腾腾抱怨委屈求全陨首
D.压轴戏胃癌门衰祚薄盘桓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却是有口皆碑
....的。

B.人做坏事,最难的是说服自己,一旦跨过自己心中那道坎,那他就什么事都做得出
来,而且做得心安理得
....。

C.在日薄西山
....的暮年,他坐在松柏葱茏、鲜花争艳的公园里思考自己的人生,却发现自己一生中没有值得自己骄傲的记忆。

D.两个寄身英国、茕茕孑立
....的中国留学生,要控告有钱有势的英国地头蛇是何其地困难啊!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

B.十二岁那年,一次与同村的孩子骂仗——乡下骂仗以高声大叫对方父母名字为最解气的——她父亲叫鱼,我骂她鱼、鱼、河里的鱼!
C.“吃面吧。

”父亲说:“吃面,吃面……”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

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

D.作为长子,我应该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孩子们使用网络语,对于社会、学校、家长不应放任自流,应该引导孩子使用规范的语言,要能清楚区分网络语言与现实中的语言。

B.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保障石油稳定供应,防止石油供应不中断,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主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

C.齐鲁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构成了这个思想体系的主干,而“仁”学思想则是儒学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D.在4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现场开通的100部爱心热线电话,来自各地的爱心随着电波汇聚到现场,并将传递到南方灾区。

二、阅读鉴赏(63分)
(一)课文阅读(23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
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

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惟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

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冷,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

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

”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

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

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鼻子。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

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

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

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

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

客人吃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我们就偷偷溜回来,盼着客人是否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

果然在锅项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

在那困难的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糁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菜了,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糁和菜了。

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

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地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过罗,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

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我和弟弟就同母亲吵,扔了磨棍致气。

母亲叹口气,末了去敲邻家的窗子,哀求人家:二嫂子,二嫂子,你起来帮我推推磨子!人家半天不吱声,她还在求,说:"咱换换工,你家推磨子了,我再帮你……孩子明日要上学,不敢耽搁娃的课的。

"瞧着母亲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来。

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1)文章从哪几件事上体现了“我不是个好儿子”,请简要概括。

(4分)
(2)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的?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分)
(3)阅读文章,请简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4)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往往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简要分析。

(4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愿陛下矜悯愚诚,,,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

(二)课外阅读(40分)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18分)
父亲的下弦月
陈志宏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那么凶。

父亲非骂即打的方式,让我时常惊惧不已。

青春期,我老是会莫名地紧张,头像是要炸裂开来一样,难受极了,那时,满脑子尽是父亲言语与非言语的暴力。

父亲生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一边耕种,一边教书。

生活的穷苦,近三十年的执教生涯,“转正”又无望。

是够让他烦心的。

历经人世沧桑,我才明白,烦怨和愤怒,会让人产生一些非正常的言行。

对于父亲而言,教训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也许就是在宣泄内心积压至极限的烦闷吧。

我离开家上学以后,父亲离开我们村的小学,去往一所偏远乡村小学。

早出晚归,来回一趟,骑自行车得一个多小时。

在那所小学教书不到三年,一次开学,他给学生分发课本,就晕倒在课堂,当夜,便离开了人世。

有一年清明节,上过坟之后,妹妹带我去父亲生前从教乡村小学。

那一排江南典型的砖瓦结构的平房,有父亲的办公室、教室,以及中午的休息室。

我们缓慢地踱步,挨个教室地看,所有的教室都曾有过父亲的身影。

倚窗而立,仿佛还能听见他的教书声,看见他背着学生写板书的样子。

往昔那些所有的好与不好,都化作对父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最后,妹妹带我去看父亲的休息室。

那里已是这所村小的柴火间了,稻草、豆秆和杉树叶堆得满屋都是。

在一捆稻草边缘,我看见了毛笔画的一弯下弦月,使劲地推开草堆,一幅画跃入我的视线。

妹妹告诉我:“这是父亲画的。

他一个人。

中午没事,就会画一些画,这是唯一一幅画在墙上的。


看到画,我立马想起那首东北儿歌“月儿明,风儿静”——一支广为流传的安妥婴儿睡眠的《摇篮曲》。

意境太神似了。

对于那弯下弦月,我记得格外分明。

我第一次从赣州的学校回来,父亲翻看我带回的校文学社社刊《绿芽》,在封面上用红色钢笔重重地写了一行字,纠正封面上那弯月亮的错误。

父亲对美术编辑写批语:“你画的是下弦月,它只能出现在东边的天空,它的脸向着东方,可你却把它画在了西方。

”像是对他的学生作文进行评判似的。

在父亲墙上的画作里,一个孤独的人,一座茅草屋,一棵高大的桉树,还有桉树之上,东边天空荡漾的那一弯明净的下弦月。

幽明的环境。

孤独的人,天地一派宁静。

也许是父亲的向往之境,是他人生中渴望身处的静谧之地吧
当年,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堆的教案和书报中,我发现了一个笔记本,很多页都端端正正地写着“制怒”二字。

史书上说,此两个字出自林则徐,他任江苏巡抚时,亲自在牌匾上书
写“制怒”,挂在厅堂之上,用以克己自律。

父亲有高血压的宿疾,血压升高之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

他那么苦苦地写着“制怒”,那么挖空心思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却没能制止住,还是那么好似无情地打骂着他心爱的孩子。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父亲活得多么难,生活上难,事业上难,身体也难,甚至情绪也折磨他、刁难他,让他不得安生。

在纷繁的人世,父亲如此渴望那种后半夜的安宁,静得只有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吧。

这幅画,让我洞悉了父亲的內心,面对着它,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泪珠重重地跌落下来,穿越岁月,拉近我和父亲的距离。

在久违的泪水之中,父亲那强横的形象,渐渐地柔软起来,柔得像绒毛,软得像绸缎。

这就是一个父亲,真正的风骨吧。

(1)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4分)
(2)作者认为“父亲”对“我”与“我的姐姐妹妹”“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分)(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父亲有哪些特点体现“风骨”?(4分)
(4)阅读全文,简要说明以“父亲的下弦月”为标题有什么好处?(6分)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22分)
答刘正夫书
韩愈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

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

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沈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
也。

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谤:指责。

B.人皆不注视
..也注视:注意地看。

C.宜师.古圣贤人师:以……为榜样。

D.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
..物非常:不是、平常。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师其.意,不师其辞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①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一项是()(3分)
①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
②今后进之为文
③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④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⑤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⑥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到后进进士考中之后,都要拜访先考中的,而韩愈自己正有提携后辈的名声。

B.韩愈认为写文章应该效法学习古代圣明贤能的人,表达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复古思潮的局限性。

C.韩愈认为文章没有难易之别,只要适合,就不必考虑难易问题,不必规定必须这样,不许那样。

D.韩愈认为写文章学习古代圣明贤能的人,但是也不能因循守旧与古代,要有自己所树立的观点。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3分)
译文:
②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4分)
译文:
③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3分)
译文:
三、语言运用(12分)
10.提取下面一则简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字)(4分)
由清华大学环境系、中国水网和搜狐网共同主办的环境讲坛上,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昆表示,越是经济危机的时候,环境产业发展得越快。

她说,环境产业是个长期的投资,不像风险投资一样很快见效,但收益的稳定性让今年饱受风险困扰的资本看
到了希望。

今年年底之前中央已经确定的投资是1000亿元,大概有60亿元分配到垃圾和污水处理行业。

刘昆表示,这对整个环境产业是杯水车薪,但政府的投资能带动社会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进而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

11.2010年9月10日是中国第26个教师节,请你仿照下列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补写下列语段,献给敬爱的老师。

(4分)
啊,敬爱的老师,您用知识的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

你就是一束光,照亮了多少人前进的方向,黑暗中人们在你的指点里进步坚强。

,,。

12.下面是中国旅游“马踏飞燕”(青铜制品,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标志图,请根据图案特征,进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其设计理念和寓意。

(4分)
四、写作实践(6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孝顺长辈,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劝慰人们“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

”当我们面对长辈给予的殷殷厚爱时,我们当如何给予回报呢?是一份厚重的礼物,还是一句温馨的祝福?或许,只是一件小小的举手可劳的事情,就足以让他们快乐无比了。

请以“孝顺”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立意自定,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B(A伺候cì,C奴颜婢膝bì,D一怔zhâng)
2.D(A“当箭牌”应写为“挡箭牌”,B“捅漏子”应写为“捅娄子”,C“委屈求全”应写为“委曲求全”)
3.D(A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B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C日薄西山:比喻人的寿命将终,修饰“暮年”恰当。

D茕茕孑立:孤身一人。

形容一
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不符合语境。


4.C(C冒号改为逗号)
5.C(A主客颠倒,应改为“对于孩子们使用网络语,社会、学校、家长不应放任自流”。

B“防止”与“不”构成双重否定致误,删去“不”。

D结构混乱,将“的”改为“了”。

)6.(1)①母亲每次来城里都是高高兴兴来,而生气回去,但是,我却并没有思念她。

②帮助母亲推磨,不耐烦还和母亲吵。

(2)①怕我写字害眼,而阻止我;②给“我”和“我”的孩子缝制很厚棉衣物;③母亲从不打骂我们;④待客人的面条总是给我们一碗半碗;⑤吃包谷糁面时,母亲给我们捞一碗连菜带面的饭,而母亲碗中只有包谷糁和菜。

(3)文章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更多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4)母亲是勤劳的,在家人分头去睡之后,她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收拾孩子的行李,去灶房包饺子;母亲是善良的,“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待客人的饭给孩子“留有那么一碗半碗”……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平凡普通的小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母亲的亲切与伟大,这些生活琐事,具体生动,使我们亲切可感。

7.(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2)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死当结草
8.(1)奠定基调,欲扬先抑,与后文描写父亲在辛苦、孤独之下对学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的“风骨”。

(2)父亲执教近三十年,一边耕种,一边教书,生活的艰辛,“转正”的无望,使他心烦,因而,父亲需要发泄自己内心的烦闷,所以对“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们“凶”。

(3)①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站立在讲台上;②执教近三十年,在转正无望的情况下,依然热爱着教育事业;③做事认真;④虽然打骂自己的孩子,但是仍在与“怒”作着挣扎,渴望宁静。

(4)父亲的下弦月,不仅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深怀念之情,而且“父亲的下弦月”也寄予了父亲那略带淡淡伤感的宁静生活的追求。

9.(1)C(师:学习、效法)
(2)B(B①②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难道。

C①介词,同、和;②介词,比。

D①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并且;②连词,表顺承,就)
(3)D(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因为第三段作者以物的不寻常,引出了文章要有自己读读的见解。


(4)B(作者韩愈是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文章革新,“务去陈言”,因此,说表达了韩愈的复古思潮,“复古”其实是学习古代为文的优秀的一面,因此说B项是不恰当的。

)(5)①如果见到他来了,哪里能够不答复他的心意呢?
②古代圣明贤能的人所写的书全都存在,语言都不相同,应该学习什么呢?
③即使不被当时的人们怪异,也一定不会在后世流传。

10.【参考答案】经济危机给环境产业带来机遇。

11.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我们精神的琼浆。

你是一方泥土,孕育了多少人萌动的理想,花草树木在你的身体上长出梦想。

你是一曲流水,滋润了多少人搏击的渴望,千回百折中人们在你的波浪中点燃希望。

12.图表以出土文物“马踏飞燕”为主要图式,环绕以“中国旅游”的汉文与英文字样,白马蓝天相衬,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前途似锦,翱翔祖国的蓝天碧水。

骏马体态矫健,四蹄飞奔,昂首奋进,象征着旅游者可以在中国尽兴旅游。

“马踏飞燕”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
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13.写作指导:
“孝顺”一般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但要想脱颖而出,贵在情真意深。

要想有真情,就要做到精要的选材。

首先选材要真实,要选取深深打动过自己、震撼过自己心灵的事情去写,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写“妈妈病了”自己给妈妈做了一顿不合口味而有点糊味的饭菜,却得到了妈妈感动的眼泪;如写一学生“背着父亲上学”的故事,让你和多少人满掬热泪;……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事件和心灵颤动,很难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其次,选材要注意巧抓细节进行细腻摹写。

一个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等等,都会让我们传达出对长辈、对父母“孝顺”的爱的信息,都有可能勾起我们心中最温柔的情愫。

写记叙文,就要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细细描绘,或写一件事,或写多件事,抓住事件或人物一个细小的动作、神态、语言、情感,说深说透,突破一点,“一针见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参考译文:
凡是考中进士的,对于那些先考中进士的门,没有不拜访到的。

先考中进士的人对于后考中的,如果见到他来了,哪里能够不答复他的心意呢?来到的就接见他,全城士大夫,没有人不这样的,而我不幸独自有接纳后辈的名声,可是,名声存在地方,就是指责议论的地方啊!
有来询问的人,不能不诚实回答。

有人问:“写文章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应该学习古代圣明贤能的人。

”又问:“古代圣明贤能的人所写的书全都存在,语言都不相同,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一定谨慎地回答:“学习他们的立意,不要学习他们的语言。

”又问:“写文章应该易还是应该难呢?”一定谨慎地回答说:“不论难还是易,只要适合就行。

”如果适合就不必考虑难易的问题,不必坚持要这样,不许那样。

早晚都能看见的事物,人们都不注意看,等待看到那奇特的事物,人们就一起观看并且在一起谈论它,难道做文章就与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惟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司马迁、刘向、杨雄成为最好的,既然这样,那么用功深入的人,他收到的名声就传播的长远,如果都与尘世相沉浮,不树立自己的特有的特点,即使不被当时的人们怪异,也一定不会在后世流传。

你家中的东西都很好的用处,然而,家中所珍爱的东西一定不是寻常的事物。

有道德的人对于文章,难道不同于这样吗?现在后进的士人写文章,能够深入探讨并且竭力取得进士,虽然不一定都是把古代圣明贤能的人做学习的法则,但是,如果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类的人出现,一定由此而出,不同于一般的人。

像圣贤人的思想学说,不用文章罢了,如果用文章就一定崇尚贤能的,贤能的并不是其它,能够树立自己的立意的,不因循守旧的。

自从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然而能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那些贤能的。

只是常常把这作为说教罢了。

我跟你同道学习,却先你中进士,又常跟贤能受人尊崇的给事,既然蒙你优厚的赐教,又怎么能够不竭尽自己的所有来作为回答呢。

对上面的说法,你认为如何?韩愈告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