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
作者:章熙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5期
■TEXT,章熙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宝贵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是
其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与西方的认知有本质的不同,她是
中国文化的根基,绝不能弃失。

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文化和思
想与以西欧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皆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起源。

一方面,西方人的文化,
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充满了现实
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
学系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

因此对所有问题都要追根溯源,都要通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在西方人的眼中,世界是一个实体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思想表现为比较集中,注重综合思考,带
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

中国艺术和文化的
重要特征是强调艺术、文化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如《乐论》(苟子)。

西方则重视艺
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

中国由此而来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同于西方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非理智性的认
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本尼·迪克特[美] (RuthBenedict.1887~ 1948)曾依据一些原始民族的调查认为:“文化就有酒神型和日神型的类型差异。

酒神型则癫狂、自虐、追求恐怖、漫无节制。

日神型的原始文化讲求节制、冷静、理智、不求幻觉。

”不能说中国的文化是日神型的,但她不是酒神型的。

这可以对东西方
文化的认识有启示和帮助。

“在京剧中,醉步也要美、百衲衣也要美……而许多直接引起情感
官能的过分刺激或憎恶的事物图景,流血创伤、死尸白骨、战争恐怖、苦难现实、强奸凶杀……便经常被我们所排斥或回避。

”中国的文化是以“道德的理解”来划分,西方传统以理
性作为人兽之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屈,他们所表达的是人际——生命——情感,而这
三者关系恰恰是对天、地、人之间关系之感悟的最佳诠释。

所以,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
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根本的,也是最深层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

中国
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中国人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在统一和顺应大
局的思想,这些都明显地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和”观念,最典型的范例就是中国园林了。

中国园林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官室。

从而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因而此后
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传统。

明、清两代在北京修建的北海、中南海,清代修建的颐和园、恭王
府花园等,都是依水而建。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但不是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林学专著《园冶》中说:“园林的建造应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对中国园林基本特点的精辟概括。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造园家总是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因而采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对比和层次,以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中国园林中有的利用自然地势加以改造,有的与家居相结合,有的在较小的空间营造出设计精巧、布局自由、风格雅致,有的重视水的应用,并叠石造山,
水石相映构成园中主景,再以亭台廊门,蜿蜒其间,加之花卉竹木,更添情趣。

总之,所有的
这一切都是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不断排列组合,其终极追求的正是“和”观念。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是以思维者自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将对象作一种刨根问底式的分析和思辨,而
是用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出来。

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形
象性和朦胧性,不重科学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之优点在于天人合一,注重整体。

中国的中医就
是典型的整合型的思维方式,而西方相反,讲究个体性、独特性、侧重求异,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注重整体的考察。

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中国注重求同,讲究齐一性。

第二,对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感悟是除了视觉之外,也是耳、鼻、体、肤参与的共同体验。


们的祖先在千万年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中,除了五官还有心灵,还有由心灵出发的冥想,以及更为细腻的哲学体悟。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能将我们带人生生不息的生动场域,无论是
植物的舒卷,还是动物的收敛,皆有着跟宇宙气息同样的律动节奏。

在这些宛如充满流动气韵
的鲜活宇宙,都遵循着太极之中的阴阳对立和谐之原则。

这是一个和西方物质实体的宇宙相反
的世界,正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中见空寂”的中国式审美空间,使天与人之间、人与
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共同秉持一种合适的尺度。

第三,中国人的整体性包含着由人到社会、
由人到自然、由人到环境的思想,以此可以避免“井底之蛙”般的眼界、“盲人摸象”般的判
断和“无的放矢”般的盲目行为。

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就明确地提出了
这种宏大而宽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
后可以良。

当今社会如此高速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无尽贪婪索取,反天时、违地气的现象
比比皆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正是不重视天、地、人之间关系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四,中国今后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也必须重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现在处于后现
代的社会,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身份并非是某种稳定的、可辨认的东西,个体是由当事人
穿过世界时无数的经验、角色和影响所定义的。

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攻击瓦解了绝对真理
的宇宙,消解了对某种道德思想、社会理想、审美理想的共同尊崇。

认为相互冲突的因素有可
能统一为整体,不属于寻求一致性意见,宣告以统一的方式看待事物是不可能的。

后现代有意
重新从历史中汲取资源,是有条件的旧史新用。

我们不可置否艺术已经屈服于低调模式——一
种大众趣味的俗文化,类似麦当劳的速食心态下的速成艺术与大众媒体上常见的做秀艺术。


现代文化带给艺术的威胁不是反现代,而是低调模式的自我催眠,是文艺臣服于消费逻辑,是
粗制的泛滥与对待精致文化视若无睹。

这些令人伤心的现象的根源都是个人意识复归的结果,
也是将天、地、人之间关系割裂肢解的下场。

最后,深刻理解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具有深远的意义。

比如:在中国现代的设计中,深刻的感悟给予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与想象。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
合一的“道”之美。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万物之形、之象
由自然产生,进而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明人类只有效法自然
才能产生创造。

因为在他那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均是道的对象化,整个世界均为道质、道态美。

对以农为本、脚踏实地的中国古人来说,大自然是生活的朋友,是人的生存、生命的寄托。

“变则通,通则久”,它既非静观的对象,也非天机妙理的神化,而是运动、变化、进取、充
满生机的客观真实,这是人生实现最高价值的依靠。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高速的向前发展,中国本土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渐渐离我们而去,让
人倍感痛心,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方面更多的是局限在小的范围内,局限在孤立的关系中。

现在
人的眼光缺乏宏观的观念和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再丢失先人那种对待天、地、
人之间关系感悟的宽阔胸怀和那种兼收并蓄的气魄。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1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章熙,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