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助力建设新农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纬
2016年第12期
152
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助力建设新农村
王平乐 王素芳 李 飞 李 铮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确定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农村建设 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2.06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邯郸市西部较大部分地域处于丘陵、山区,所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

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所以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的内涵。

水土保持的内涵有法律确定的内涵和行业标准确定的内涵之分,概括地说: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性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具体地讲,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5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新农村,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脱离一定地理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

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大,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

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水电代燃料、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

因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增加资源利用率和承载力,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三、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水土保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水保产业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水土保持有生态和产业的双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一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

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效能。

保持了水土才有良好的生态,良好的生态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农村是水土保持的主战场,农民是水土保持的主力军,通过发展产业,拓展农村经济空间,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二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新农村建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水土保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水保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林果业的发展是水保产业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经济林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促进了农
2016年第12期
百家争鸣
153
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已经分享到了水保产业发展的带来的实惠,一些地方依托“长治”工程,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使农民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各业发展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水保产业化给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为水土保持走向千家万户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促进乡村文明整洁。

乡村文明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改土、治水、建池、建园、建家的优势,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建设高效基本农田,全面配套水系,绿化荒坡山沟,道路相通相连,美化居住环境,从而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农业后劲,改善人居环境。

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促进了村容整洁。

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乡村文明。

四、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为水土保持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水土保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使命。

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发展生产为前提,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农村建设放到首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着眼点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可行性规划报告,均对村落、庄宅等用地进行科学统筹安排,在新时期应以水土
保持的理念为指导推动新农村建设,以水土保持的技术规范为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科学规划。

在小流域规划上,要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建立起中心村落的村级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结合 “村村通”、 “人畜饮水”等工程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建设上要按照“量力而行、利益共享、干所急需、百姓受益、注重实效”的原则,确保水土保持规划在全面推进村容村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以项目为依托,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发挥水土保持行业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服务方式上要按照“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群众自愿、政策公开、投入公开”的原则,把服务作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生态修复、监测评价、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同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村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惠泽于民。

(作者单位:邯郸市水利局 邯郸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邯郸市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处 邯郸市城郊水电管理处)
摘 要: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两者都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高校校园文化 建设关系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指导项目,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151052
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2.063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整个社会
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奠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于高校校园文化这个载体,能够实现有效传播和积极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进步的态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核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梦,即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关系
耿 茹 牛 伟 李国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