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6篇)
教师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本名著后,相信⼤家⼀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筹莫展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教师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1
在学校⾥学⽣有作业,⽼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本书写⼀篇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认真地看了⼀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了重⼤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挑战,并指出其重⼤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位⼤胆、有创造性的⾰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最理想的发展⽔平。
”体现这⼀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难度进⾏教学的原则;(2)以⾼速度进⾏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的原则:(4)使学⽣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谈第⼆条原则——以⾼速度进⾏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作中,经常强调复习,⽽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任教⼀年级。
每上⼀项新内容,⼏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那些优秀的学⽣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恐怕还是⼀知半解。
然⽽,⼀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年级呢?教师⼀遍⼜⼀遍地反复讲同⼀个材料,学⽣则必须⼀遍⼜⼀遍地听教师讲解。
⽐如⼀篇语⽂课⽂,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熟练,复习时⼜要读。
⽤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却要⽤三四节课。
其实,有些课⽂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遍,学⽣就懂了。
读第⼀遍,学⽣还喜欢听。
再读,学⽣就不要听了。
学⽣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遍也不注意听。
赞科夫说:“这⾥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巴甫洛夫的话。
如果刺激集中在⼤脑⽪层的⼀个地⽅,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常说的那样,⽼是叮在⼀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
”所以,学⽣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并不奇怪。
据观察,采⽤这种教学法,到⼀个学习⽇结束时,⼉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在这上⾯的时间太多了。
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
要求⼀下⼦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
例如打算盘,让学⽣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算盘了,⼏年之后⼏乎忘光。
赞科夫说,成年⼈对于⾃⼰的专业知识,也不⼀定都是⼀下⼦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度熟练和终⾝
难忘的程度。
⽽对于年龄尚幼的⼩学⽣,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下⼦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连续重复
⽽“⼀下⼦”记住的识记⽅法是很不科学的。
“⾼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
“⾼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
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个⼴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速度进⾏教学的原则。
作为⼀名年轻的教育⼯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的教学⼯作有帮助。
虽然理论离实践有⼀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的。
教师读书笔记2
⾮常欣赏上海⼀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四⼗年,为学⽣想四⼗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些朝代,背下⼀些都城,了解⼀些屈辱,知道⼀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个⽅⾯:
1、传统的教学⽬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为主,在思想教育⽅⾯,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堂,忽视学⽣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法⽆⾮是死记硬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
所以我们要使学⽣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向世界、⾯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那么,如何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次,周⼀早晨举⾏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
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千多名学⽣的⼤操场,⼏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
⾯对这样的场⾯,我做了这样的⼯作:南京⼤屠杀固然是⽇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民,将军放弃了⼠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放弃了⼥⼈,⼉⼥放弃了⽗母,⼤⼈放弃了孩⼦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待毙的情形。
⽽在⼀个公民的社会⾥,每个⼈都是国家的主⼈,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的⼴场上独⾃⼀⼈长国歌升国旗,⽽那⼀个⼈的⼒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
这⾥⾯没有⼀句直接的说教,没有⼀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名学⽣都会被震撼,每⼀名学⽣都会深思。
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处不在,历史教育⼤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塑造正确的⼈⽣观和价值观,提升⼈的智慧,完善⼈的⼈格。
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的思想、⾏为等各个⽅⾯。
对⼈各个发展侧⾯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的智慧、完善⼈的品格。
有⼀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然后发表了⾃⼰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世界难题,将⽆数⼈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量化学武器并⽤于战争,使⽆数⼈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遭⼈唾骂。
我把问题抛给了学⽣,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
学⽣们讨论的⾮常热烈,各执⼰见。
⾯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
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制造毒⽓,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次世界⼤战给⼈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对战争?怎样⾯对科学发明?通过这⼀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来造福⼈类,也可⽤于毁灭⼈类⽂明,科学发明既可以⽤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这⼀切都取决于树⽴怎样的⼈⽣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语⾔去打动感染学⽣,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争的,更让我们明⽩:改造⾃然要符合⾃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劳动对⼈类历史发展的作⽤对学⽣进⾏劳动教育,运⽤⼈类改造社会的曲折和艰难对学⽣进⾏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认识到为了实现伟⼤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需要付出⽣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提⾼学⽣为美好社会奋⽃的⾃觉性。
教师读书笔记3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将产⽣重⼤⽽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且还⾼屋建瓴,视⾓⼴阔,从社会发展、⽂化进步的⾼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提⾼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步深化教育改⾰,教师读书笔记。
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程的重要⼯作。
它引起了我的⼀些思索:
⾸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
在这纷纭的世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个成熟的专业⼈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专业⽔平,从⽽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的⽼师,他能以⾃⼰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式,让学⽣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最远的终点;能最⼤限度地尊重每⼀个学⽣;他不仅能让学⽣学懂、学透知识,⽽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种富有亲和⼒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化地与学⽣⼀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的⼼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更关注学⽣跑的过程,他能让⽣活成为⼀种教育,把教育变成⼀种⽣活。
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帆风顺的吗?20世纪xx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
要求⾼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不仅是⾼起点的⼈,⽽且是终⾝学习、不断⾃我更新的⼈;不仅是学科的专家,⽽且是教育的专家。
从⽬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同⾏乃⾄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式;⽂化⽔平⾼,⽐较主观,满⾜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努⼒,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氛,改善教师的⼼智模式。
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
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平的提⾼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涯视为⽣命历程的重要
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我,活出⽣命的意义。
(三种教学⽣涯观:⽣存、⽣活、⽣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法。
⾃⼰努⼒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现代教育技术,进⾏⾃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xx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向和主题。
⼈们越来越认识到,提⾼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教师的专业⽔平,才能使教学⼯作成为受⼈尊敬的⼀种专业,成为具有较⾼的社会地位的⼀种专业。
读书笔记是⼈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写的⼀种应⽤⽂体。
⾃古以来,我国的⽂⼈、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段,⼜可以积累有⽤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结合前⼈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
⼀种叫“提要钩⽞”,⼀种叫“采花酿蜜”,⼀种叫“开⼭铸铜”。
教师读书笔记4
当前,我国正进⾏着新⼀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这⼀场变⾰的核⼼任务是促进每⼀个学⽣得到最⼤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的学习⽅式,为学⽣构建⼀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平台。
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疑是⼀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否则,将会在课程改⾰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课程改⾰中,教师⾓⾊正发⽣着新的变化。
学习了《⾛进新课程》这本书,我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了反复思考。
以下就是我思考的结果。
⼀、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法预见的,⾯对学⽣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不断超越⾃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为。
⼆、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个很长的过程,⼀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上完课后,及时反思⾃⼰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收获了没有,⽼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个环节还有待提⾼,篇幅不限,有话则长,⽆话则短,实⽤就⾏。
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都会形成⾃⼰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作态度,去奉献着⾃⼰的爱⼼、真⼼、热⼼,让每个学⽣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让社会满意。
这才不愧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具有⾼尚的道德修养
⾸先,要有⾼尚的⼈格。
作为⼀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于奉献。
⼈民教育家陶⾏知先⽣留美归国后,拒绝⾼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着脚,穿草鞋,与学⽣⼀起种菜、施肥,把每⼀分钱都⽤在教育事业上,甚⾄把⽂稿的收⼊也⽤来教育孩⼦。
他以“捧着⼀颗⼼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尚⼈格,在⼈们的⼼中树⽴了⼀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其次,对学⽣要倾注全⼼的爱。
具体就体现为以下四⽅⾯:
第⼀,教师对待学⽣要有⼀颗博爱之⼼。
第⼆,教师对学⽣要以诚相待,以⾃⼰的真情去感动学⽣。
⽼师必须丢掉师德尊严的“⾯具”,不能以虚⾔欺骗学⽣。
第三,教师爱⼼应表现在对待学⽣的宽容上。
第四,教师的爱⼼表现在对待学⽣的责任感上。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惟师”、“惟书”,禁锢学⽣头脑,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扼杀学⽣创造性的⼀个重要弊端。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师要求学⽣⼀切以课本为限,⼀切以教师为准,教师主宰⼀切,包揽⼀切,不准越雷池⼀步。
这就必然把学⽣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扼杀创造⼒并压抑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创新能⼒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是⾼瞻远瞩的。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三)具有创新能⼒
⼀些有识之⼠预⾔:谁掌握了21世纪的创新教育,谁就会赢得21世纪竞争的主动权。
这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的最终⽬的是学会创造。
⼈类天赋才能超越了万物,是因为⼈类有了创造⼒,于是万物皆为⼈所⽤,⼈被成为“万物之灵”。
现在的时代,是向⼤脑要财富的时代,如何产⽣财富?这主要是源于⼈的创新能⼒。
要培养创新能⼒的⼈,教师⾸先要具备此能⼒,联系到实际⼯作和学习中,我想,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创造性思维能⼒、⼀定的教育科研能⼒是⾸当其冲的。
新课程是对教师的教学⽅法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课改实验的领头雁。
教师读书笔记5
这本书主要讲述16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
每个⼈的故事各有不⼀样,有的"系出名门",⼀毕业就分到省级或市级的实验⼩学或重点⼩学,拜特级教师为师,有着很⾼的起点,经过个⼈的努⼒,取得今⽇的成就;有的从普普通通的⼩学甚⾄是偏远的村⼩,艰难跋涉,⼀步步⾛到今⽇的辉煌。
可是他们的成长却有许多共同的轨迹与规律。
⾸先,他们对教育⼼怀梦想,不懈追求,⽴⾜脚下,不断实践。
夏青峰,⼀毕业分配到仅有七⼋个教师的杂草丛⽣的村⼩。
可是,他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如意⽽沉沦,不断读书充电,最初只是想考研,却被最纯真的孩⼦打动,决⼼留下教书,可是⼀颗想飞的⼼,从未放弃过对蓝天的渴望。
村⼩⼯资少的可怜,为了贴补家⽤,暑假到苏南打⼯,⾛进了华西村,⾛进了华⼠中⼼⼩学,找到了校长,⾃我推荐,校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优秀,于是他成为了华⼠中⼼⼩学的⼀名数学教师,从此⾛上专业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的修炼过程。
不断听⽼教师的课,⼀遍遍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夜深⼈静时经常对着墙壁⼀遍⼜⼀遍"试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上了专业阅读之路。
他说——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我的数学思想,我⾛进了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开始⾛进我的视野。
那是⼀段更为艰⾟的阅读,因为读理论⽆疑要有啃书的勇⽓和耐⼒,⼀次次烦躁地放下,⼜⼀次次珍爱地拿起,⼀遍遍对⾃我说"读下去,再读下去"。
正是由于他坚持读书,不断反思课堂,两年后他获得了全国⽐赛课⼀等奖的第⼀名,写出了近百篇的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并成为⼀名优秀的校长,此刻⼜调到北京当校长。
他的成长源于他的不断的读书、反思和实践,这便是这些特级教师成功的普遍规律之⼀,⼏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介绍了他们的读书、学习加反思之路。
⽐如,钱守旺,把⼯作当做⼀种愉快的带薪学习;徐斌,做⼀个欢乐的⾏者;朱育红,"根
深"才能"叶茂"……
其次,他们每个⼈⼼中都有着浓浓的爱⽣情节。
他们真正把学⽣当做学习的主⼈,把学⽣看作发展中的个体,真正尊重学⽣、热爱学⽣。
他们从不⼀样的⾓度来论述了教师应站在⼉童的⽴场,思考问题。
钱守旺认为,教师应当有⼀颗佛⼼,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是的,教师当有⼀颗佛⼼,要始终坚持⼀种从容⼤度的⼼态,不急于求成,不⼼浮⽓躁,坚持正⾯的、⾛正道的教育,对孩⼦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命在场。
他说:"我热爱⾃我的事业,我钟爱⾃我的学⽣。
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们灿烂的笑容;⾛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们纯真的⼼灵。
职责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绽放出夺⽬的光彩。
"教师要最⼤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个学⽣。
孩⼦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期望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忙,⽽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最需要爱的时候。
正是凭着对学⽣的⼀篇爱⼼,我带出了⼀个⼜⼀个先进班团体,治理了⼀个⼜⼀个乱班,转化了⼀个⼜⼀个学困⽣"。
贲友林,《和学⽣⼀齐慢慢成长》中写道——和学⽣⼀齐成长,这是教师成长路径的必然选择。
学⽣
是学习的主⼈,在教师眼中,永远都是学⽣第⼀,教师应当为学⽣的成长服务。
学⽣的成长不可替代,教师的成长也不应忽视。
我们应让数学教师充满成长的⽓息,教师与学⽣牵⼿互携前⾏,如萧伯纳所说的:"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个旅伴⽽已。
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
华应龙提倡的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李烈校长"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不体现出特级教师们对学⽣真挚的、神圣⽆暇的爱。
当然,特级教师的成长还有很多的因素,可是我觉得学习、反思加实践,和以⼈为本、热爱学⽣是最基本的因素。
我也将向着这⼏个⽅向努⼒,多学习,多实践,让⾃我尽快成长起来。
教师读书笔记6
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教育要强调个性,健全⼈格”,并且理论联系案例深⼊浅出的进⾏了探讨,作为⼀名美术教师,我深有感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的是培养⼈的个性。
”伟⼤的德国诗⼈歌德也曾说“⼀棵树上很难找到形状完全⼀样的叶⼦,⼀千个⼈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
”这说明个性是⼀种客观存在,是⼀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学⽣在美术活动中⽐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程度地张扬和展现⾃⼰的个性。
因为美术课程是⼀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对错之分的课程。
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的个性得以全⾯⾃然地释放;性格、⽓质、情感得以⾃然流露;⼿、眼、脑得以协调发展,沟通了其物质层⾯与观念层⾯的关系,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发展,同时提⾼了学⽣的能⼒、智⼒、⼈⽣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
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尊重、保持和发展学⽣的个性。
要培养学⽣独特的个性,就是要使学⽣的个性得到⾃由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其个⼈价值。
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具有个性化,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由,尊重⼈的尊严、⼈的潜能。
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渗透、传达和激发学⽣的创造⼒,来实现学⽣的个性发展,促进⼈的个性⾃主和谐发展。
(⼀)在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式、⼿段,有意设置⼀定的情境氛围,让学⽣产⽣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促进学⽣的个性形成。
(⼆)在教学内容中促进学⽣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的具体情况,从学⽣的⽣活、兴趣出发,选择⼀些具有时代⽓息的知识内容,深⼊浅出,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主动参与,施展⾃我的个性魅⼒。
(三)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的个性发展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的⾃由表现⼒,促进个性的形成。
采⽤集体合作的⽅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张显其个性。
⿎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从美学的⾓度来说,风格,是指美术作品显⽰出的⼀种格调和⽓派。
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貌。
它和⼈的风度⼀样,不仅具有独特的外形特点,⽽且还显⽰出内在的精神⽓质。
艺术作品显⽰的是艺术家的个性。
是个⼈风格。
所以,个⼈风格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有别他⼈的独特个性。
独特性,⼜是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的显现,也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表现。
这种独特性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种独特视⾓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形成的。
中国书法⾥的“颜筋柳⾻”,就是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个⼈楷书不同的个⼈风格——颜体丰腴、柳体瘦劲。
在中国的美术欣赏中,常以“雄伟、秀丽、豪放、典雅、古拙、飘逸、沉着、奇险、质朴、空灵、浓艳、淡雅、苍⽼、稚拙、缜密、疏野、⾼古清新、率真、⾃然、平淡等词语来欣赏、评价不同的个⼈风格”。
所以,我们要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培养学⽣的个性。
尤其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画出个性来。
我们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定会使学⽣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浓厚的兴趣。
在实际⽣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胆、⾃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
这样,学⽣能够找到适合展⽰⾃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培养学⽣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