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源头到底是何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河源头到底是何处?
洛河,古称洛⽔(或雒⽔),黄河右岸重要⽀流。

洛河源出陕西省东南部,流经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注⼊黄河。

洛河全长447公⾥,流域总⾯积18881平⽅公⾥。

从河南偃师市⽀流伊河河⼝⾄巩县南洛河⼝⼀段⼜称伊洛河。

洛河在中华⽂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

《龙马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龙鳞,故谓之龙马。

⾼⼋尺五⼨,类骆有翼,蹈⽔不没,圣⼈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依此⽽演成⼋卦--《周易》,正是源于洛阳东北孟津黄河龙马背负“河图”的典故。

《后汉书·五⾏志》载:'禹治洪⽔,得赐'洛书',法⽽陈之,《洪范》是也。

'⼤禹治⽔神龟驮“洛书”献⼤禹。

治⽔成功,天下九州。

则是《尚书》中所⾔之《洪范》。

洛书河图,产⽣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处中原腹地,以洛阳为中⼼,西⾄潼关、华阴,东⾄荥阳、郑州,南⾄汝颖,北跨黄河⾄晋南、济源⼀带,“居天下之中”,“中国”⼀词最早即指此地。

洛书河图中,“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明与精神⽂明,形成了象征华夏⽂明源头的河洛⽂化。

关于洛河源头到底是何处。

《⽔经注》载:“洛⽔出京兆上洛县欢举⼭,
《地理志》⽈:洛出冢岭⼭。

《⼭海经》⽈:出上洛西⼭。

⼜⽈:欢举之⼭,洛⽔出焉,东与丹⽔合,⽔出西北⽵⼭,东南流注于洛。


案《⽔经注》云“洛⽔出京兆上洛县欢举⼭”,郦道元作注时引⽤了《⼭海经》的说法“讙举之⼭,洛⽔出焉”,⽽《地理志》则⾔“洛出冢岭⼭”。

欢举⼭、冢岭⼭位置未知,⽽这两者是不是⼀座⼭,郦道元在《⽔经注》中亦没有说明。

古⼈留下的两座⼭名,与今天的⼭名不对应。

提到洛河源头,引⽤的古代资料多是《⽔经注》。

似乎没⼈把这两个古代⼭名跟现在现代的⼭名联系到⼀起,以⾄于有些⼈将“冢岭⼭”列⼊传说之类。

查阅到过洛河源的⼈写过的相关⽂章,同时依照《伊洛河志》载,
则洛河之源有⼆:
北源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今洛源镇)⿊章村龙潭泉,这⼀源在草链岭;
西源为蓝⽥县灞源乡⽊岔沟竽园泉,则从箭峪岭流出。

依据洛河⽔源考察的位置
两源都去了的学者则⾔,⼆者汇流于洛源镇;欢举⼭究竟是草链岭还是箭峪岭?冢岭⼭也是同样问题。

故依《⽔经注》和实际地理位置考察,则欢举⼭应为草链岭或箭峪岭⼆者之⼀。

在陕西省地情⽹中,古代的《洛南县志》和《陕西省志》不⽀持洛河两源的说法,不过它们记载的洛河源头各不相同,《洛南县志》载在龙潭泉(即源于草链岭),《陕西省志》则⾔在⽊岔沟(即源于箭峪岭);县志的观点,洛源仍在境内,省志的观点,洛源在蓝⽥县。

然⽽到了近代,这仍然是⼀个悬⽽未决的问题。

在百度百科中,互相⽭盾的说法依旧存在:
南洛河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与蓝⽥县、临渭区交界的秦岭海拔2028.4⽶的龙凤
⼭东南侧箭峪岭侧⽊岔沟(岔沟脑)即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岔沟和龙潭泉实
际上是两个地⽅)。

《⼭海经》⽈:“灌举之⼭(今冢岭⼭),洛⽔出焉。

”《⽔经
注》说:“洛⽔出京兆上洛县灌举⼭,东经熊⽿⼭北(今河南卢⽒县境),《禹贡》
所谓'导洛⾃熊⽿’即此。

”⼀说源于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泉。

到了现代,则⼀般以洛南洛源镇⽅⾯的说法为准,即真正的源头在龙潭泉以上约3公⾥处;
⾄于古籍记载的欢举⼭(冢岭⼭),是草链岭还是箭峪岭恐怕要永远讨论下去了。

洛源,顾名思义,即洛河之源,西接蓝⽥,距著名的蓝⽥猿⼈遗址不⾜百⾥。

左望蓝⽥猿⼈遗址,右眺洛河远去⾝影,不由想象⼏百万年前中华先祖、蓝⽥猿⼈
之⼀部,沿秦岭北坡下⼭,直进关中平原,直⾄创造出半坡聚落遗址,形成长安雏
形;另⼀部沿秦岭南坡下⼭,顺洛河向东⽽⼊洛阳的景象。

⽽这两条原始⾜迹、两
种黄河⽂明的分⽔岭就是沿着洛源龙潭沟登顶秦岭的草链岭。

⿊章村背后⾼峰就是海拔2645⽶的草链岭
参考资料
《⽔经注》
《伊洛河志》
《洛南县志》
《陕西省志》
《渭南县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