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B卷-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四
期末考试双基双测AB卷能力提升卷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姓名分数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

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

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舍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
“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答案】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县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承宗,高阳人。

貌奇伟,须髯戟张。

与人言,声殷墙壁。

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

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

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

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

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

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

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

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

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

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

”帝命所司给之。

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

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

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

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

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

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

明日城陷,被执。

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谥文忠。

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殷:震动B.饷足,渠.即妄为渠:他
C.文移往复稽.缓之稽:可笑D.忠贤由是大憾.憾:仇恨,怨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稽:延迟,拖延。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
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可笑”和后面的“缓之”不搭配,解释不通,应为同义词复用和“缓”意思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 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

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

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

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

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选项D“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错,应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答案】(1)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

(“重”,重视,加重;“节钺”,符节和斧钺,指权力;“用”,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

一处1分,句意1分)(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
地报告皇帝。

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

(“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整顿;“竟”,最终。

一处1分,句意1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孙承宗,高阳人。

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

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

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

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

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

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

”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

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

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

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

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

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

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

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

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

”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

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

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

”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

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

”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

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

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

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

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极恨他。

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

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

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守卫。

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

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

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

谥号文忠。

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中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①。

笑我飘零。

注:①“钓鱼子陵”二句:严光,字子陵,刘秀请他做谏议大夫,他辞官不就,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莼菜鲈鱼脍,遂归隐。

8.曲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者形象。

(2分)主人公终年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却始终抑郁落拓、不能施展抱负。

(3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进行鉴赏。

(6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

景物描写营造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伤心怀抱。

②虚实结合。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

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

③用典。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

笑我飘零”,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

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

(每种手法3分,写出两种即可,答比喻、烘托、对照等,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元曲中的表现手法。

词曲中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风驿马,落月书灯);②虚实结合(实写秋景,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
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对比(曲子以“普天乐”为词牌,以“秋怀”为题,形成
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一种矛盾而彷徨的情绪)。

答出手法,然后依据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__________,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周南·关雎》)
【答案】(1)道相似也官盛则近谀(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3)参差荇菜寤寐求之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谀、盈、砯、壑、荇、寤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99块金币
刘志刚
皮克很快乐,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我每天都能讨到填饱肚子的食物,甚至有时还能讨到一截香肠;我每天还有这座破庙可以挡风遮雨;我不为其他的人做工,我是自己的上帝。

我为什么不快乐呢?”皮克这样回答那些羡慕他的人。

这样回答问题的皮克总是快乐得像个天使。

可是有一天,皮克脸上的快乐突然丢失了。

那是因为,在一天下午,皮克在回破庙的路上捡到一袋金币,准确地说是99块金币。

其实,拾到金币的那个晚上,皮克是最最快乐的了。

“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块金币!这够我吃一辈子啊!99块,哈!我得再数数。

”皮克怕这是一个梦,皮克不敢睡觉。

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第二天,皮克很晚也没有走出破庙,他要把这99块金币藏好,这真的需要一番功夫。

“这钱不能花,我得攒着。

我要是拥有100块金币就好了。

我要拥有100块金币!”从来没有什么理想的皮克现在开始有了理想。

他还需要一块金币,这对一个叫花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半响午,皮克才出去讨饭,不!他开始讨钱,一分一分的。

中午他很饿,他只讨到一点儿剩饭。

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

“还差91分。

”晚上他反复地数着他的金币,他开始忘记了饥饿。

一连几天,皮克都是这样度过的。

这样过日子的皮克就再也没有吃饱过,同时也再也没有快乐过。

讨钱越来越难了。

难的原因是别人愿给剩饭而不愿给钱,还因为皮克用来讨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然也因为他不快乐了,别人也不愿再施舍给他。

“皮克,你为什么不快乐了?”
“咱是叫花子,快乐个啥!”
“你原先可不这样。


“……”
皮克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瘦了。

终于有一天皮克病倒了。

这一病,皮克就几天也没有起来。

这几天里皮克就想着一件事:还差16分就100块金币。

“皮克,你难道没有收到我给你的金币?你为什么不看医生?”突然,一个富商到破庙里对生命垂危的皮克这样说。

“什么?”皮克惊问。

“皮克,你的快乐,是你的快乐救过我。

三年前,我在一次买卖中赔尽了家产,正准备自杀,我见到了快乐的你,我明白了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快乐地生活。

后来,我就东山再起了,赚了很多钱。

那一次,我带着99块金币出来游玩,见到你,就把钱丢到了你走的路上。

可是你现在为什么还做叫花子呢?为什么不快乐呢?生了病为什么不拿钱去看医生呢?”
“我想拥有100块金币。

还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从腰里取出一块金币给他。

皮克接过钱,把钱装进袋子里,然后又全部倒出来,很细心地数,他终于有了100块金币。

皮克笑了,然后就昏倒了。

这时一个游僧路过这里,见到昏倒的皮克,向富商问明了情况,便开始为他诊治。

“什么?你又给了他一块金币?”
“是的!”
“这下完了!”
“怎么了?”
“因为他有了99块金币的时候,就会希望有100块金币。

这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贪欲,贪欲赶走他的快乐。

你要救他,你得向他索回那99块金币,这样他或许有救。

现在,你反倒满足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撑下去的动力了。

你开始时给他99块金币,你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你又给他一块金币,这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生命。


富商试了试皮克的鼻子,皮克果然什么时候都不会快乐了。

贪婪一旦被诱发出来,那么在它支配下的人就会永远的失去快乐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首段文字两句均以“皮克”作为主语,意在通过重复强调他的快乐,句意递进;“地球上最快乐的”点明他的快乐无与伦比,“叫花子”则又点名他的特殊身份,引起读者
阅读兴趣。

B.皮克“怕这是一个梦”而“不敢睡觉”,是因为金钱来得太突然,他太过于兴奋,也怕睡觉时金币会不翼而飞,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

C.小说文字轻快,口语较多,注重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还差91分”“还差16分,就差16分”间接写出了一个叫花子乞讨生活的不易。

皮克的自言自语其实也是一种心理
描写。

D.小说擅长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在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还通过人物前后境况、个人与他人的对
比与衬托,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中富商的出现丰富了小说内容,他的两次“好心”是造成皮克悲剧的直接原因,小说正是通过这一点揭露“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一主题的。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大方面。

B项“太过于兴奋”不正确,应该是担心再次失去金币。

“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出现在后文中;E项“直接原因”不正确,造成皮克悲剧的是他的性格。

本文的主题并非是揭露“金钱是万恶之源”;C项“间接写出了一个叫花子乞讨生活的不易”不完全正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小说多次多处出现“为什么不快乐”,分别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6分)
①第二段连续使用两句反问“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意在强化皮克的天使般的快乐,与下文他的“快
乐突然丢失”在情节上突然逆转,大起大落;②讨钱时与别人的对话中出现的疑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了”引出他的回答,起过渡作用;③富商对皮克说话时使用反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是对他不肯花掉那99块金币的不解,与前后两个疑问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

前后三处反问前后呼应,形成反差,有力地揭示出人物性格。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小说中的皮克除了贪婪,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①敏感脆弱,心理承受力低,捡到钱后不敢睡觉,因金币而坐卧不安,最终丧命;②自大而又自贱,快乐时忘乎所以,失败时颓废庸碌;③吝啬而又可怜,成为金钱的奴隶,守着一袋金币而被饿死。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的内容,还要注意环境写、次要人物描写等侧面描写的内容。

本文对皮克的描写主要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有人说小说中的游僧角色纯粹是多余的,小说也应该在“皮克笑了,然后就昏倒了”之后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