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因泉与《半角漫画》的抗日书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新闻史
叶因泉与《半角漫画》的抗日书写
□ 王新锋 金泳萱
【摘 要】叶因泉是民国时期岭南著名漫画家,也是知名报人,1929年他在广州创办的《半角漫画》,是一份充满市井风情的大众漫画刊物,成为解放前广东历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漫画期刊。

置身日寇侵凌的历史时期,《半角漫画》刊登了数量可观的抗日漫画作品,这些漫画创作成为画家报国的报刊实践形式,是中国新闻漫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新闻学和美术学双重研究意义。

【关键词】叶因泉;半角漫画;新闻漫画;抗日漫画
【作者简介】王新锋,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教师。

金泳萱,广东开放大学,教师。

一、叶因泉其人其报
叶因泉,一作叶恩泉,笔名叶些刹,1902年生于广东台山,早年毕业于香港华人书院和香港大学。

他自学漫画,发表了大量报刊漫画家和新闻漫画作品,在1920年左右,给上海的《世界画报》投过稿。

之后,与任大任、谢枒槎三人在香港创办了《字纸篓》,积累了办报经验。

1929年,《半角漫画》在广州创刊,编辑者是叶因泉,总经理是谢征璞,每期四开纸一张,手描石印,每周六日下午发行,售价半角故称“半角漫画”。

常设两个通讯处:香港大道中和广州太平北路。

报头右上角有一人像,此人长发阔口大眼,面庞消瘦头发蓬松,即“阿老大”,后经李凡夫加工变为“何老大”,成为现代岭南漫画著名形象。

《半角漫画》主要登载市民琐事,反映底层大众
生活,也刊登政治新闻和时尚类漫画作品,
是内容多元而又充满市井风情的大众画刊。

经常在该刊发表漫画的有黄苗子、李凡夫、陈白青、麦金沫、潘醉生等,仅1932年的署名作者就近40位。

廖冰兄是该刊热心读者,《半角漫画》对他后来走上漫画创作道路起过启蒙作用,所以有人说该刊是广东早期的漫画摇篮。

[1]足见叶因泉与《半角漫画》在广东漫画史上的特殊地位。

1937年日本轰炸广州,该报停刊。

1938年,广州部分漫画家成立华南漫画救亡协会,叶因泉与廖冰兄、李凡夫皆为成员,该协会多次举行抗日漫画展。

随后,叶因泉只身到了香港,过着“卖画街头”[2]的生活,给《大风》等报刊创作漫画插图。

1941年香港沦陷后,叶因泉回内地避难,在赣、湘、滇、桂、黔等省流浪,记录难民生存状况。

1945年,叶因泉完
成《抗战流民图》,作品为纸本设色册页,共102幅,每幅29×35厘米。

他邀请著名记者严南方题诗点评,成为颇具画史意义的新闻漫画作品。

1946年《抗战流民图》在广东展出时引起轰动,黄般若题跋、叶恭绰题诗、简又文撰文高度评价,时人誉其为“今之郑侠”。

1946年,叶因泉主持《越华报》副刊“快活林”,10月1日发表漫画“卫”,塑造了一个发型奇特、锥子脸、戴眼镜的人物形象,酷似“阿老大”造型。

1949年10月6日,叶因泉发表作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是他在该刊发表的最后一幅作品。

在这3年间,叶因泉在“快活林”发表的漫画作品数量惊人。

《越华报》于1949年10月16日从民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旋即停刊。

1949年后叶因泉移居香港,1969年病逝于香港。

廖冰兄在1987年撰文《不要忘记叶因泉》,肯定叶因泉具有“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赤心”[3],对他深情怀念。

二、风云变幻下的立场与趣味
20世纪30年代《半角漫画》在二版首要位置开设专栏,称为《漫话》,评论社会政治艺术生活,类似报纸社论,它是研究《半角漫画》的重要材料,兹录三段“漫话”如下:“我们应该缄默,呻吟呼号能否打倒我们的敌人?敌人正以我们的呼号呻吟为快乐,为悦耳,笼中鸟虽不为赏玩者歌唱,但赏玩者却能欣赏她的好音。

”[4]
“‘世界如轮转,终须一代完,’根据这一句话似乎我们抗日是多事,日本人打东三省打华北也多事啊。

”[5]
“‘万事不如杯在手’,这个‘杯’字大约不必指酒杯,可以指茶杯,你看每天晨早,在茶楼饮早茶的朋友,喝了两口茶以后,展开一份报纸在手上,真是其乐陶陶呢。

”[6]
不难看出,《半角漫画》的政治立场并不积极,“喝茶看报其乐陶陶”,代表的是一种小资情调,洋溢其间的是市井风情和休闲味道。

这种品位格调,与何剑士、潘达微等人创办的“以革命思想入画”、鼓吹民主革命的《时事画报》大异其趣了,民族革命议题最终让位给了世俗日常叙事。

《半角漫画》对底层大众的态度也值得注意。

一幅漫画中,残疾人双腿全无,他借助双手和小轮车艰难前行,该漫画题名为《行不由胫》。

署名AD的作者画了一幅画,战士被炸弹炸飞,题名为《战士舞》。

飞机失事后乘客坠机的场景,作者竟题名为《飘飘乎羽化而登仙》,对死亡的揶揄表露无疑。

在漫画《新器皿》[7]中,作者将女性肥胖的身体称为“水柜”,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从人道主义出发,这几幅画对待底层民众的艰辛苦难甚至死亡尽显冷漠,对女性表现出轻佻歧视,充分说明市井画报趣味立场的局限性,这也与抗日战争中《半角漫画》对时事新闻的书写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时事新闻与漫画书写
抗日战争不仅影响了《半角漫画》的发展,也成为该刊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多个主题表现出来。

(一) 鞭挞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走狗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日本军阀将注意力转移到东北,这里土地肥沃,矿产丰富,是未来战争的理想大后方,战略家石原莞尔将控制东北作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漫画《东北富源》[8]中,一只猫咪身上裹着日本旗帜,正在吞食写着“东北富源”的食物,表现了日阀的贪婪无厌。

漫画《好兵者必
·68·
死于兵》[9]中,一个日本军官全副武装,面无血色地坐在一个已经引燃的炸弹上,预言了侵略者的必亡下场。

四郎所作漫画《最痛快的一件事》中,一名中国武士在战场手刃侵略者,正所谓“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手刃仇雠的勇武形象跃然纸上。

1932年3月,日寇扶植溥仪在长春成立傀儡政权,郑孝胥、张景惠、谢介石、赵欣伯一干人等出任伪职,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漫画家对这些汉奸进行了大胆讽刺。

6卷8期漫画《爱新觉罗·溥仪先生撑起太阳伞都抵挡不着了!》中,溥仪正在用太阳伞抵抗扑面而来的漫天石块,身体扭曲,表现其黔驴技穷的无谓抵抗。

6卷12期漫画《东北叛逆伪组织傀儡速写一览图》中,对伪满州政权十二位汉奸进行速写,丁鉴修矮胖壮硕、郑孝胥清癯长颈、张景惠西装革履、谢介石不中不西,人物形象简约生动,表现了作者极强的概括能力。

(二) 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作为20世纪的画家,他们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将中国抗战放在世界战争背景下思考,作品具有鲜明的国际意义。

1932年,国际联盟在日内瓦主持召开国际裁军会议,60余国4000多名代表意见纷纭。

开到7月,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拼凑了一个议案草草休会。

在此背景下,画家创作漫画《世界裁军》,发表于1933年9月。

漫画中和平鸽全副武装、足登战靴、腰佩武士刀、嘴里叼着橄榄枝、颈部有个日本兵鬼鬼祟祟探出了脑袋,把日阀口头和平实则穷兵黩武的伎俩揭露无疑,也预言了裁军会议的失败,历史确实如此。

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拒不参加裁军会议。

同年10月德国也退出,到了1934年6月裁军会议不宣而散。

不仅如此,6卷4期的封面漫画中,引信正在闪动白色火花,与漆黑的背景形成对比,爆炸物随时可能引爆,圆柱体爆炸物上有“世界第二次大战”七个字,作品对比鲜明。

值得深思的是,在1932年就预见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刻认识中国抗战与世界大战的关联,作者思想的前瞻性可见一斑。

然美漫画《一本废书》中,《和平条约》变得千疮百孔,在20世纪,协约国和同盟国签署多个合约,但是最终也没有避免战争爆发,这些作品表现了画家对时局的失望无奈。

橄榄枝、手无寸铁的天使成为反战力量符号,与坦克、大炮、刺刀等战争符号相较之下,强弱立现,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悲观情绪。

战争后果是什么?6卷12期封面漫画中,刺刀刀刃朝天插满整个山坡,画面中心闪动着一把刺刀,让人不寒而栗,在刺刀群中有一尊大炮,炮膛口蹲着一只饥饿的秃鹫。

整个画面中,战争武器和死亡意象把战争的后果隐晦表现出来,发人深省。

(三) 歌颂抗日将士,宣传抗日斗争
国难当头,爱国志士和卖国汉奸,成为画家着力表现的对象。

冯占海在“九·一八事变”后举兵抗日,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后参加热河保卫战和长城抗战,是著名的抗日英雄。

7卷11期漫画《啼吧!啼吧!唤醒关内昏睡的人!!》中,雄鸡鸡头是冯占海头像,鸡颈处写“冯占海”三字,鸡身覆盖国民政府旗帜,将爱国将军冯占海形象化为一只雄鸡,表达“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心声。

丁超和李杜是东北军著名将领,1932年末,日伪军大举进犯下江和哈绥路沿线,自卫军不支,相继溃散,李杜率残部渡江入苏境,后回国继续抗战。

但丁超却选择了投日做汉奸,昔日战友分道扬镳。

6卷9期肖像漫画《丁超 李杜》中,李杜头戴毡帽,丁超肥头大耳,刻画简约传神。

(四) 揭露国内矛盾,关注国家命运
·69·
《半角漫画》刊出的许多漫画表现了复杂的国内斗争,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1932年10月,发生轰动一时的“梁作友事件”,该事件后被称为“民国第一闹剧”。

该事件登上7卷9期《半角漫画》的封面,题名为《梁作友在中央演滑稽剧》,银元图案上边叠加梁作友头像,头像前方下端是伸向梁的双手,国府要员对金钱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国民政府军队中的“双枪将”现象,北平警察署腐败等新闻事件,也被画家用漫画表现出来,成为了解当时历史的艺术注脚。

《半角漫画》采用封面漫画形式,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国际新闻进行漫画书写,表现了抗日、反战、爱国、追求和平等多个主题,它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彰显了画家们美术报国的报刊历程。

四、省思与启示
胡志强在《中国现代漫画新闻史》一书中认为,《半角漫画》是广东早期的漫画摇篮,将其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广东漫画新闻的重要代表专列一节论述,但内容较为疏阔。

事实上,《半角漫画》不仅进行抗日书写,所涉内容还包括两性关系、商业消费、大众生活、时尚潮流等诸多方面,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岭南社会发展和人文风情的重要艺术史料。

继何剑士、潘达微、谭云波等人之后,《半角漫画》构建了叶因泉、李凡夫、潘醉生等为主的第二代岭南报刊漫画群体,对岭南美术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正强.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黄般若.黄般若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 江沛扬.江沛扬漫画文集[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8.
[4] 佚名.漫话[N].半角漫画,1932-6-1.
[5] 佚名.漫画[N].半角漫画,1933-9-2.
[6] 佚名.漫画[N].半角漫画,1933-9-9.
[7] 刘白.新器皿[N].半角漫画,1932-7-5.
[8] 佚名.东北富源[N].半角漫画,1933-9-5.
[9] 姣叶.好兵者必死于兵[N].半角漫画,1933-9-3.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