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圣人之心明亮,普通人的有灰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圣人之心明亮,普通人的有灰尘
始终有一种温暖,照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
那就是智慧的光芒。
@王阳明心学智慧
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阳明回到京城,黄绾和应原忠来到王阳明府上拜访,一来为王阳明接风,二来一起探讨学问。
01王阳明提出明镜论
期间王阳明就隐晦地提到了明镜,王阳明一开始是这样说的:
'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
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
之地。
'(《阳明先生年谱》)
当时应原忠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而辞官不做,在山中苦读10年。
一直到父母去世,安葬守孝期满之后,才重新踏入官场,出任广东省右布政使。
开始时,应原忠不太理解老师的意义,但是当着黄绾的面,又不好多问,只能在心里合计。
其实王阳明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因为时机不对,也没有进一步说明。
到了正德六年,王阳明为了解除应原忠的疑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答黄宗贤应原忠》(《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其中详细阐述了'明镜'论: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
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
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
亦自不消费力。
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
缠蔽,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
古之人至
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
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
处。
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
释去也。
昨论儒、释之异,明道所谓'敬以直
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
王阳明的大概意思是,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很光亮,不需要打磨擦拭。
普通人的心生了锈,需要用锉刀刮下锈迹,再重新打磨光亮,这样才能见到本体。
02用明镜比喻圣人之心
王阳明曾用'明镜'来比喻圣人之心: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
而应,无物不照。
故圣人只怕镜不明,不怕物
来不能照。
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
须先有个明的功夫。
'
王阳明这里把圣人之心比作明镜,由此可见,此时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心体的能动性。
因为我们知道,镜子,即便再怎么明亮,也只是一个呆板的物件,是可以用来照,但是如果不来照,或者化了妆来照,那样子也许就变了,就找不出本来面目了。
对于心和镜子的关系,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和格物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解释:
'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
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
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
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
徐爱的这个解释,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老师的'明镜'论,尤其强调了'磨'的作用,就是格物的功夫,而且还指出,把镜子磨亮了还要用它来照,而不是放在一边不管。
这可以说和王阳明的格物说毫无违和感了,当然进一步支持了老师'明镜'论的观点。
03明镜论就是修心的过程
王阳明提出明镜论时,还没有构思好致良知说。
本来他是想表达修心的意思,但同时也担心,如果直接以修心为目的,王阳明非常担心弟子们会像出家人那样,过于专注于心的修行,就可能会变成和外界绝缘,不顾人伦道德和亲情孝心,最终陷入静寂虚无的'虚禅'状态。
正是由于有这个顾虑,王阳明就借用了程颢的说法,目的是告诉
弟子们,自己的明镜论和'虚禅'不一样。
王阳明为了把自己的学说和佛教区别开来,特别强调:'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
这里他用'义'来区别儒家和佛教。
王阳明又用'居敬'来区别儒学与佛教,他指出'佛家最终未谈居敬'。
'居敬'是儒家特有的'心法',也是宋明儒者用来表达儒家正统修行,批评佛教弊端的一个主要说法。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阳明的'明镜'论可以说是'居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是儒家修心的一个另一种说法。
总结
王阳明的'明镜说',是他在探索复兴圣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他最终提出致良知说,完成阳明心学体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镜说'和'致良知'说的根本差异在于,良知是'活的',是主动的,而明镜是僵化的,不能指引人的行为。
虽然'明镜说'还不完善,但对于理解'致良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把抽象的良知更容易理解。
镜子也是佛教的重要术语,六祖慧能就有个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把神秀的'心如明镜台'的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王阳明引用镜子,也有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