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1.《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与此思想最为接近的是()A.“天人感应”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和谐”D.天与人“不相胜”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庄稼,播种它的是人,令它成活的是土地,滋养它的是上天。
指出了农业
发展离不开天、地、人的共同作用。
故这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和谐。
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荀子的天人关系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孔子、孟子、
荀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都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治国应该以民为本,故C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
3.“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古人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据此可知,“夜半”指( )
A.卯时B.子时C.寅时D.丑时
【答案】B
【解析】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以夜半二十三点至
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依次递推。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4.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
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墨家智者”、“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可知所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此时私学出现,墨家也可以兴办私学。
故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私学的兴起。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4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
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
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
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
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
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不同。
(6分)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差异。
(4分)
【答案】(1)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
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
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3)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①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②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③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④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4)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
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解析】(1)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
想政治。
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
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
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
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
(2)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所以两者的不同就很容易得出了,即王
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3)只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
可以考虑:列强
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封建制度面临资本
主义的挑战;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
步发展也可以考虑。
(4)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题目要求写本质差异,所以需要从两种思想的大背景去考虑,即民本思想是在君主
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比较;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民主思想•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背景及与民本
思想的比较。
6.“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这一学派是()
A.主张节俭的墨家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D.无为而治”的道家
【答案】B
【解析】“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强调对民生的关注,这与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大意是让人们学习礼仪教化他们,用公正的法律管理他们,用严刑峻法禁止他们犯罪。
可以看得出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即王霸并用,因此C符合题意。
A属于儒家孔孟思想,B
属于法家思想,且AB表述片面化;D属于道家思想。
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8.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
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
和学者,与法家的思想相符合,因此材料主要对法家思想的阐述,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9.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
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反映出二者均不贪念权位,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明显受到道家学派所主张"道法自然"和反对积极入世为官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A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和建功立业,C项强调强化君主专制和依法治国,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
排除A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10.“《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成就一方霸业应该
礼法并施,应该是荀子的思想,选项中A属于荀子的思想,故选A;,其他各项分别是孟子、韩非
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
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法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切入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荀子是战国时期
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战国
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因此,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韩非
子与董仲舒
12.《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礼乐秩序D.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
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
A、B、
C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不符,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各家学派的思
想主张。
如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尚贤”、“节俭”“非攻”等。
13.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
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要采用竭泽而渔的政策,要给生物以修养的时间,维护生态的平衡。
B
项体现的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材料意思相反。
故选B。
ACD三项都体现了维护自然的思想。
【考点】古代的环保思想
点评:战国百家思想当中道家学派就比较重视自然环境,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意思是人不
要干预自然,人对自然界的活动都是对自然界的破坏。
这种思想具有消极性,但是保护环境的意
识非常明显。
儒家思想中的荀子比较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主张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14. 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
的墨子画像。
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答案】D
【解析】墨子主张兼爱,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博爱思想有类似之处,故选D。
A项在墨
子思想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核心目的,核心是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
C项涉及到
墨子的非攻思想,但是和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的目的关系不大。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墨子的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墨子和资产阶级宣传的启蒙思想的的主要内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战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类似,因此被作为宗师。
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
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
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
15.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
谐等。
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边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备选项的内容A
D两项强调的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B项强调人自身关系的和谐符合题意,C项强调人与
自然的和谐,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点评:本题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考查,高考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
方面: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涵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异同比较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精华的继承。
1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
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答案】D
【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
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因此选D。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要关注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
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
”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责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
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
(12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筒析民
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4分)
【答案】(1)主要思想: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4分)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
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4分)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4 分)
(3)本质区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
形成“主权在民” 的认识。
(6分)
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8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有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迁移能力。
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
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
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
答题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
第(2)问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主要是认为人民主权和学习美国的体制。
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
【考点】先秦民本思想与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点评:先秦民本思想主要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要求统治者要重民,只有重视民众,才能更有效的维护自身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则是强调的民主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
二者的性质明显不同。
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性,现代民主与中国古代的民本都反对暴政,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18.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了道家的两个特点:一是其“因循自然”,二是其“崇尚无为”,分析各个选项,B体现的是因循自然而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题干“无为”不符,排除,D项强调的是因循自然,但没有“崇尚无为”方面的体现,也不符题意,C项也同样没有体现“无为”,A项即体现因循自然,同时也崇尚无为,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抓准“因循自然”和“崇尚无为”两方面。
19.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①韩非子②孟子③黄宗羲④李贽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孟子和黄宗羲都积极主张民本思想,所以②③正确,而韩非子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和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不符合民本特征,李贽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的虚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述求,也为明确强调民本的重要性,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容
点评:民本思想是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亮点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教育思想也都值得积极肯定,他们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依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近来“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多地深入思考儒学影响的全面性。
20.《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分析题干,这段古文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
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
举例了,这反映的是启发式教学,分析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为B。
【考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
生有一定水平的古汉语知识。
21.“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答案】B
【解析】“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 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论述
法治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态度,因此选B。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注意诸子百家重要流派的不同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2.《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对应基本一致的是()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发明本心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原文大意: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它,那么天地无时无刻都是变化的;从它不变的一面
来看它,那么它对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因此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B是法家思想;CD是宋明理学。
A是道家思想。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高考往往利用文字材料考查对诸子百家
思想的辨析。
本题具有典型性,值得关注。
23.“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答案】C
【解析】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B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C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D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
学说,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4.“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上述材料说
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