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两系水稻品种福两优5号的选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高产两系水稻品种福两优5号的选育
姚传根;赵东保;史辰辰;胡贵军;赵华玲;张宏斌;洪文金;陈金莉
【摘要】福两优5号是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用福稻19S与优质恢复系RH66-5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熟期早、米质优、抗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9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安徽省做一季中稻种植.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2页(P189-190)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福两优5号;选育
【作者】姚传根;赵东保;史辰辰;胡贵军;赵华玲;张宏斌;洪文金;陈金莉
【作者单位】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安徽省定远县农业委员会定远232000;安徽省定远县农业委员会定远232000;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滁州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福两优5号是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用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具有高配合力的优质偏籼性不育系福稻19S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H66-5配组育成的高产
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该组合具有熟期早、米质优、抗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9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4013。

现将福两优5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选育经过
1.1 福稻19S的选育
福稻19S是用从安徽宣城地区农科所引进的宣69S,与米质优、分蘖能力强、抗
稻瘟病的四川恢复系成恢047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

2002年3月在海南用宣69S为母本,温烫杀雄后与成恢047杂交,收杂交种18粒。

2002年夏在安徽正季种植F1,秋季混收种子。

2002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基地种植1700株F2,抽
穗期选择花药偏瘦小(与69S相当)、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单株53个,单收。

2003年夏正季种植53个株系F3,抽穗时通过显微镜观察花粉,53个株系中只
有19个株系为无花粉型全败育株。

从19个株系中每个株系挑选一株经济性状好、符合目标性状的单株,割兜冷灌再生收少许种子。

2003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F4株系19个,收获236个单株。

2004年夏正季继续种植F5单株,并且在抽穗后
跟踪镜检各株系育性。

在镜检后发现单株编号“19S”后代的13个单株系叶片青
绿色、育性温度低,后期割茬再生冷灌处理加代收种。

2004年冬季把“19S”的13个株系带到海南三亚基地加代单繁种植F6。

2005年3月用多个恢复系与13
个两系不育系株系测交,2005年夏正季把13个株系和培64S同期分期播种,从
4月 30开始每7天播一期,共播10期,抽穗后跟踪镜检育性,经比较淘汰6个株系,保留7个育性较好的株系。

同年种植“19S”测交种,鉴定优势,并与对照
品种丰两优1号比较,19S配组组合表现穗大、粒多、熟色好、产量高,优于对照。

当年割茬再生冷灌处理收F7代种子。

2005年冬季继续在海南种植,性状稳
定一致,2006年春季混收各株系种子作为原原种。

2007年8月“19S”育性温
度通过华中农业大学人工气候箱鉴定合格;2008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
会鉴定,定名:福稻19S。

1.2 恢复系H66-5的选育
2002年安徽正季用扬稻6号为母本,用熟色好的扬稻6号变异株(熟色好、茎秆粗壮、植株偏高、米质一般)为父本杂交。

2002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加代。

2003年正季F2分离种植1000株,秋季入选熟色好、穗大、结实率高单株33个。

2003年冬在海南种植F3,选茎秆粗壮、熟色好、穗大、结实率高单株33个。

2004年正季种植F4,淘汰稳定性差、熟色不理想和米质差的株系,保留21个单株。

2004年冬在海南加代种植F5,选茎秆粗壮、穗大、结实率高并结合室内米质分析,淘汰米质差单株,保留单株16个。

2005年正季种植F6,在黄山五城镇稻瘟病重发区作抗性鉴定,淘汰感病单株,中选抗病单株7个。

2006年春在海南植F7,与自育不育系福稻19S测交。

2007年正季优势鉴定,编号为H66-5恢复系所配杂种优势强、产量高,该恢复系稳定一致,被定名为H66-5。

1.3 组合配组
2008年正季进行“福稻19S/H66-5”品比试验,3次重复,品比试验中该组合比对照II优838增产10.5%,达极显著水平,同时用“福稻19S/H66-5”小面积制种。

2009年正季继续进行比较试验,比II优838增产8.72%,达极显著水平。

2010年推荐参加安徽省中籼稻预试,2011-2012年进入安徽省中籼稻区试。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福两优5号株型松散适中,叶片直立,深绿色,茎秆粗壮,壁厚有弹性,分蘖力中等偏强,平均株高120cm左右。

属穗粒并重型,穗长25cm左右,每亩有效穗16.1万~16.4万,每穗总粒数179.3~194.3粒,结实率81.6%~86.2%,千粒重28.4~29.1g。

全生育期141.3~141.7d。

谷壳黄色,穗大粒多,谷粒为长粒型的,颖尖无色,少数短顶芒。

后期落色好,秆青籽黄的。

2.2 产量高
2011年参加安徽省区试,亩产624.63kg,比对照II优838增产6.29%,达极显著水平。

2012年续试亩产602.93kg,比对照II优838增产0.64%。

2013年生
产试验,亩产610.2kg,比对照II优838增产6.28%。

2.3 抗性强
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1年中抗稻瘟病,中抗稻曲病,感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2012年中抗稻瘟病,高抗稻曲病,中抗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

2013年安徽省8月份持续40天高温,福两优5号结实率均在80%以上,耐高温能力强。

2.4 米质优
经农业部稻米质量检测中心(杭州)检测,2011-2012年两年米质平均检测结果:
达到部颁二等食用稻米标准,其中糙米率81.8%、精米率74.2%、整精米率
54.5%、粒长7.1、长宽比3.1、垩白粒率 29.5%、垩白度4.8%、透明度1级、
碱消值7.0、胶稠度73、直链淀粉含量17.2%、蛋白质9.9%、质量指数92。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
该组合在安徽作一季中稻栽培,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
量控制在15kg以内,大田用种量1.5kg/亩,要稀播匀播,采用湿润育秧,于秧
苗1叶1心至2叶期施,尿素2.4~3kg/亩作“断奶肥”,加强对稻蓟马和稻飞
虱的防治,培育带蘖壮秧,争取单株带蘖2~3个,带蘖株率90%以上,以充分发挥该组合的个体生长优势,构成高产群体,实现足穗大穗。

在移栽前4d左右施尿素5kg/亩左右作“起身肥”,并同时施一次农药,做到秧苗带肥、带药进入大田。

3.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该组合分蘖力中等偏强,应适时早栽促发,栽插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每亩1.8
万穴,每穴1~2粒苗。

3.3 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施肥的原则:重施底肥,追肥早,看苗施穗肥。

每亩底肥施有机肥500kg以上、45%三元复合肥30kg、尿素10kg;分蘖肥于栽后5~7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施用尿素10kg;酌情施用穗肥。

切忌后期氮肥施用过量引起贪青晚熟,影响籽粒充实度和米质。

管水做到栽后深水护苗以减少死苗;浅水分蘖,间歇灌溉,够苗适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后期干干湿湿,干湿交替,以湿润为主,在收割前7天断水。

3.4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种子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处理,预防恶苗病,秧苗期要注意对稻蓟马、稻飞虱的防治。

大田期要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田间剑叶整片抽出比例占30%时,每亩用爱苗乳油10g对水进行全田喷施,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等,同时还可以改善水稻后期的落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