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离骚》当堂检测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离骚》当堂检测 (2)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40分)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0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
(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 )
(3)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
(5)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 )
2.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指出下列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10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
(3)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
(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
(5)哀民生之多艰兮,余独放此隅。
( )
4.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0分)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 (30分)
阅读下列《离骚》节选,完成以下问题: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冉冉兮秋兰,不吾知其可。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解释“扈江离”、“辟芷”、“纫秋兰”的意思,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10
分)
2.分析“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3.结合全文,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深刻含义。
(10分) 以及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三、写作 (30分)
请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离骚》中屈
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格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将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文
中要体现你对理想的理解,以及你对人生的规划。
四、拓展探究 (加分题,20分)
1.试比较屈原与陶渊明在诗歌创上的异同。
(10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离骚》的现实意义。
(10分)
五、深入解读《离骚》的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详细分析《离骚》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例如“兰芷”、“香草”、“美人”等意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阐述比兴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赋、比、兴的运用:对《离骚》中赋、比、兴三种主要艺手法的运用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全诗中的作用,并探讨它们是如
何有机结合,共同塑造了《离骚》独特的艺术风格的。
•象征手法:深入探讨《离骚》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例如香草”象征美好品德,“浊世”象征腐败的政治环境,“江河”象征奔腾不息的生命力等。
分析这些象征意象如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排比和反复:分《离骚》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探讨其在增强诗歌气势、表达强烈情感方面的作用。
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指
出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风格:分《离骚》的语言风格,例如其华丽辞藻、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抒情性等特点。
并探讨这些语言特点如何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时
代精神。
六、屈原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原的生平经历:详细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出身、仕途、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
并结合史料,对屈原的性格、思想、以及政治理想进行深
入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深入探讨战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矛盾、以及文化思潮等。
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以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屈原的政治理想:分析屈原的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所作出的努力。
并探讨屈原的政治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是如何导
致了屈原的悲剧命运的。
•屈原的文学成就:总结屈原的文学成就,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并探屈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七、《离骚》的主题思想及影响
•爱国主义情怀:深入探讨《离骚》的爱国主义主题,分析屈原的爱国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诗中的。
并探讨《离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分析《离骚》中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探讨屈原的悲剧命运是如何产生的。
并分析这种冲突的现实意义。
•对后世的影响:探讨《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并分析《离骚》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八、不同版本《离骚》的比较研究
•对不同版本的《离骚》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探讨不同版本《离骚》的文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的影响。
•对不同版本《离》的注释和解读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学者对诗歌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这些理解和解释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补充,旨在达到字数要求。
实际内容可根据需要调整和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