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研究作者:李建琴童文庆周恒
来源:《丝绸》2024年第01期
摘要:纺织业是传统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纺织企业升级的指标,考察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推动企业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两种途径,显著促进纺织业升级。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弱化由于遗漏变量等因素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通过替换变量和滞后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一致的检验结果。

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营运效应、市场效应和成本效应促进纺织产业升级。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纺织业升级和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纺织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纺织业;产业升级;影响机制;中介效应;文本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TS10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4)01-0001-10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4.01.001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变革的必然趋势,其中,实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民经济运行更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矛盾提供了重要助力。

纺织业是传统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将充分发挥作用,成为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

为了加快纺织业转型升级,2020年10月—2021年7月中国先后在湖南、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建立了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帮助纺织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纺织产业数字化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一项或者多项数字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改进从产品、流程及服务等环节的工业活动,从而完成工业组织的部分或者全部转型的改造和变革重组[1]。

对传统企业而言,也是實现质量、效率及动力革新的必然途径[2]。

因此,准确认识
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揭示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对于重塑高附加值纺织产业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缺乏,与之相关的研究有两类:一是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方面的影响,二是数字化转型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企业内的简单应用,而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会对企业组织结构[3]、管理模式[4]、经营范围[5]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的影响效果,杨德明等[6]利用2013—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能显著提升公司业绩;赵宸宇等[7]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数据实证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及降低成本的机制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杜勇等[8]以A股2007—2019年所有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升级,并且具有行业溢出效应。

而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张虎等[9]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能够通过降低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促进产业链关联水平的提升;朱文博浩等[10]分析了英美等发达国家数字化转型案例和策略,提出港粤澳大湾区传统产业数字化可以通过借鉴成功经验促进产业升级;祝合良等[11]从成本节约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精准配置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及创新赋能效应五个方面,揭示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在构建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2012—2020年A股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展开实证检验,进一步验证作用机制。

1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产业升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产业间升级,二是从微观层面的产业内升级。

本文以纺织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微观层面的产业内升级。

Gereffi等[12]首次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低附加值链向高附加值链、利用简单生产要素向利用高级生产要素的转化过程。

Gereffi[13]基于产业链视角,从微观企业、产业层面、区域内及区域间四个层面来定义产业升级。

Humphrey等[14]基于Gereffi的研究提出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及部门间升级来衡量产业升级。

部门间升级属于究跨行业范畴,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纺织产业,同时出于指标可量化的考虑,本文采用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两个指标来定义纺织产业升级。

流程升级是指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或者生产系统的重组来提升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功能升级是通过放弃低附加值的现有功能或者寻求高附加值的领域来重构产业链的环节。

根据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的概念,结合李任斯等[15]、陈丰龙等[16]、阎迪[17]、黄宗远等[18]的研究与纺织业的特点,本文梳理后认为在纺织企业层面上,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营运效应、市场效应、成本效应及创新效应四个方面影响纺织业升级,其作用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1.1 营运效应与产业升级
企业营运效应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采购交易中,纺织企业往往需要支付较大数目的预付款给供应商,并且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长期合作才能达成,企业在建立信任关系期间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较高。

O2O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强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使企业合理运用商誉加快信任关系的建立,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提高企业营运效率[15]。

项松林等[19]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研究认为资金流动性较强的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因此,纺织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利用数字技术可减少原材料购买环节的营运资金占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流程升级。

二是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不良运营状况会对其他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上下游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破产会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形成不良的后果。

在传统交易中,企业管理层往往需要预测和判断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辨别上下游企业公布的信息,而信息存在伪造、错误的可能性,信息和人为预测的不准确性会影响企业自身效率与利润。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透明程度,降低人为操作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概率,另一方面提供协议双方签订智能合约的新交易模式,将违约及发生纠纷情况下的处理方式等内容写入合约,降低了企业双方的违约风险,提高了企业营运效率[20],进而推动企业功能升级。

1.2 市场效应与产业升级
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提升原材料市场质量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数字技术在蚕种生产及质量信息管理的应用,为蚕农用种提供了追溯依据和数据材料,促进蚕种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有效维护蚕种市场稳定发展[21]。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桑园、蚕房的远程监控管理,也为蚕桑病虫害智能防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蚕茧质量。

而各类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有效对接蚕农、加工企业与丝绸厂商,实现信息的及时流通,提升了丝绸原材料市场质量。

对于消费市场的扩大,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扩张。

传统的交易模式受到实体商店提供商品数量与质量的限制及与消费者的地理空间距离限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打破实体商店的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交通成本,缓解“空间阻力”问题,进而拓宽市场辐射范围,对市场规模的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市场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16],实现企业流程升级。

另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成长。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消费者提升搜索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搜索成本,消费者买到符合自身需求产品的概率大幅增加,通过满足人均需求量促进市场规模增长。

市场规模的增长为产业链价值增值提供动力[20],有助于推动功能升级。

1.3 成本效应与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影响企业总成本。

其中,生产成本包括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

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纺织企业寻找原材料、收集与交易相关的有效信息、确认交易前的讨价还价等行为带来的交易成本,间接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对人力成本而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纺织机器人的应用符合不断革新的生产
技术趋势,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企业劳动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7]。

此外,数字技术监测平台与管理平台的搭建,企业能够高效获取和处理海量信息,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降低了包括管理费用、组织费用等在内的制造成本[22]。

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纺织企业的销售成本。

近年来,抖音带货、直播、微商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加快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广告成本、客户搜索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根据消费者偏好进行柔性化生产,实现产品与市场需求准确快速对接,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有助于节约企业营销、库存管理等一系列费用的开支。

成本的降低弱化了纺织企业的成本约束,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进而推进产业升级。

1.4 创新效应与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创新、产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增长。

纺织品数字印刷技术相较于传统丝网印刷具有速度快、印刷精准、修改便捷性等优点,并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与智能化水平,同时自动化辅助系统的加强进一步实现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18],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纺织行业的子行业中,化学纤维行业因流程本身相对资本密集而数字化程度较高,纺织和服装业则因劳动密集而成为数字化改造的重点,形成了纺织行业的流程再造创新,进而推动企业流程升级。

从产品创新角度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设计质量和产品性能[18];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纺织品通过电子元件获取消费者的生理信息,赋予产品新功能及形成其他同类产品差异化的特征[23],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商业模式创新包含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渠道及实现价值链的重塑。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具有流通快、数据量大的特征,这些特征进一步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从而使渠道商的套利空间缩小,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化加深消费者决策的准确程度,传统渠道商的地位被削弱,与此同时企业口碑式营销的重要性凸显。

长尾效应式价值链重塑的主要体现,由传统企业将产品型号和设计统一的模式转变成个性化定制服务,从而获取更多客戶流量[24],开拓纺织企业高附加值领域,进而推动企业功能升级。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纺织产业升级。

假设2:营运效应、市场效应、成本效应、创新效应是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参考肖兴志等[25]的研究,本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如下式所示:
iuit=α0+α1transit+γXit+δi+θt+εit(1)
式中:i代表企业,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iuit衡量纺织业升级水平;解释变量transit代表数字化转型程度,利用企业数字化的特定关键词构建该指标;Xit反映了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δi 表示公司i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θt表示控制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

其中,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程度取决于transit前的系数α1,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设定该系数为正。

2.1.1 被解释变量:产业升级
在Humphrey等[14]的观点基础上,本文将纺织业升级定义为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并量化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从两个维度构建衡量纺织业升级的指标。

1)流程升级。

主要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此借鉴孙薇等[26]测算流程升级的研究方法,分别用Head等[27]测算ATFP的方法和劳动生产率LTFP作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近似指标。

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iu_ATFP=ln(Y/L)-s×ln(K/L)(2)
式中:产出Y用营业收入衡量,资本K用固定资产衡量,劳动力L用企业员工人数衡量。

依据李春顶等[28]的观点,资本要素贡献率s取1/3。

为减小直接赋值s导致的误差,引入劳动生产率LTFP作为另一个指标。

测算公式如下:
1.2 市场效应与产业升级
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提升原材料市场质量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数字技术在蚕种生产及质量信息管理的应用,为蚕农用种提供了追溯依据和数据材料,促进蚕种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有效维护蚕种市场稳定发展[21]。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桑园、蚕房的远程监控管理,也为蚕桑病虫害智能防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蚕茧质量。

而各类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有效对接蚕农、加工企业与丝绸厂商,实现信息的及时流通,提升了丝绸原材料市场质量。

对于消费市场的扩大,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扩张。

传统的交易模式受到实体商店提供商品数量与质量的限制及与消费者的地理空间距离限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打破实体商店的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交通成本,缓解“空间阻力”问题,进而拓宽市场辐射范围,对市场规模的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市场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16],实现企业流程升级。

另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成长。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消费
者提升搜索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搜索成本,消费者买到符合自身需求产品的概率大幅增加,通过满足人均需求量促进市场规模增长。

市场规模的增长为产业链价值增值提供动力[20],有助于推动功能升级。

1.3 成本效应与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影响企业总成本。

其中,生产成本包括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

數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纺织企业寻找原材料、收集与交易相关的有效信息、确认交易前的讨价还价等行为带来的交易成本,间接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对人力成本而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纺织机器人的应用符合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趋势,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企业劳动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7]。

此外,数字技术监测平台与管理平台的搭建,企业能够高效获取和处理海量信息,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降低了包括管理费用、组织费用等在内的制造成本[22]。

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纺织企业的销售成本。

近年来,抖音带货、直播、微商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加快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广告成本、客户搜索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根据消费者偏好进行柔性化生产,实现产品与市场需求准确快速对接,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有助于节约企业营销、库存管理等一系列费用的开支。

成本的降低弱化了纺织企业的成本约束,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进而推进产业升级。

1.4 创新效应与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创新、产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增长。

纺织品数字印刷技术相较于传统丝网印刷具有速度快、印刷精准、修改便捷性等优点,并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与智能化水平,同时自动化辅助系统的加强进一步实现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18],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纺织行业的子行业中,化学纤维行业因流程本身相对资本密集而数字化程度较高,纺织和服装业则因劳动密集而成为数字化改造的重点,形成了纺织行业的流程再造创新,进而推动企业流程升级。

从产品创新角度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设计质量和产品性能[18];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纺织品通过电子元件获取消费者的生理信息,赋予产品新功能及形成其他同类产品差异化的特征[23],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商业模式创新包含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渠道及实现价值链的重塑。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具有流通快、数据量大的特征,这些特征进一步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从而使渠道商的套利空间缩小,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化加深消费者决策的准确程度,传统渠道商的地位被削弱,与此同时企业口碑式营销的重要性凸显。

长尾效应式价值链重塑的主要体现,由传统企业将产品型号和设计统一的模式转变成个性化定制服务,从而获取更多客户流量[24],开拓纺织企业高附加值领域,进而推动企业功能升级。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纺织产业升级。

假设2:营运效应、市场效应、成本效应、创新效应是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参考肖兴志等[25]的研究,本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如下式所示:
iuit=α0+α1transit+γXit+δi+θt+εit(1)
式中:i代表企业,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iuit衡量纺织业升级水平;解释变量transit代表数字化转型程度,利用企业数字化的特定关键词构建该指标;Xit反映了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δi 表示公司i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θt表示控制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

其中,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业升级的影响程度取决于transit前的系数α1,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设定该系数为正。

2.1.1 被解释变量:产业升级
在Humphrey等[14]的观点基础上,本文将纺织业升级定义为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并量化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从两个维度构建衡量纺织业升级的指标。

1)流程升级。

主要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此借鉴孙薇等[26]测算流程升级的研究方法,分别用Head等[27]测算ATFP的方法和劳动生产率LTFP作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近似指标。

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iu_ATFP=ln(Y/L)-s×ln(K/L)(2)
式中:产出Y用营业收入衡量,资本K用固定资产衡量,劳动力L用企业员工人数衡量。

依据李春顶等[28]的观点,资本要素贡献率s取1/3。

为减小直接赋值s导致的误差,引入劳动生产率LTFP作为另一个指标。

测算公式如下:
1.2 市场效应與产业升级
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提升原材料市场质量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数字技术在蚕种生产及质量信息管理的应用,为蚕农用种提供了追溯依据和数据材料,促进蚕种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有效维护蚕种市场稳定发展[21]。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桑园、蚕房的远
程监控管理,也为蚕桑病虫害智能防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蚕茧质量。

而各类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有效对接蚕农、加工企业与丝绸厂商,实现信息的及时流通,提升了丝绸原材料市场质量。

对于消费市场的扩大,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扩张。

传统的交易模式受到实体商店提供商品数量与质量的限制及与消费者的地理空间距离限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打破实体商店的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交通成本,缓解“空间阻力”问题,进而拓宽市场辐射范围,对市场规模的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市场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16],实现企业流程升级。

另一方面,数字化实现了消费市场成长。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消费者提升搜索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搜索成本,消费者买到符合自身需求产品的概率大幅增加,通过满足人均需求量促进市场规模增长。

市场规模的增长为产业链价值增值提供动力[20],有助于推动功能升级。

1.3 成本效应与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影响企业总成本。

其中,生产成本包括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

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纺织企业寻找原材料、收集与交易相关的有效信息、确认交易前的讨价还价等行为带来的交易成本,间接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对人力成本而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纺织机器人的应用符合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趋势,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企业劳动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7]。

此外,数字技术监测平台与管理平台的搭建,企业能够高效获取和处理海量信息,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降低了包括管理费用、组织费用等在内的制造成本[22]。

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纺织企业的销售成本。

近年来,抖音带货、直播、微商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加快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广告成本、客户搜索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根据消费者偏好进行柔性化生产,实现产品与市场需求准确快速对接,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有助于节约企业营销、库存管理等一系列费用的开支。

成本的降低弱化了纺织企业的成本约束,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进而推进产业升级。

1.4 创新效应与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创新、产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增长。

纺织品数字印刷技术相较于传统丝网印刷具有速度快、印刷精准、修改便捷性等优点,并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装备主机的数控与智能化水平,同时自动化辅助系统的加强进一步实现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18],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纺织行业的子行业中,化学纤维行业因流程本身相对资本密集而数字化程度较高,纺织和服装业则因劳动密集而成为数字化改造的重点,形成了纺织行业的流程再造创新,进而推动企业流程升级。

从产品创新角度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设计质量和产品性能[18];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纺织品通过电子元件获取消费者的生理信息,赋予产品新功能及形成其他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