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感于父子“错位”现象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考

在发展 市场经济的进程 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 刻 变化 ,竞争意识、 自主意识、效益观念的明显增 强,人 们 重 实 际 ,求 实 效 ,积 极 进 取 , 这 是 可 喜 的进 步 。 但 是 , 以 “性 善 ”和 “仁 爱 ”为 核 心 的 传 统 文 化 价值 观 , 以及 强 调 集体主 义为核心 的社会主 义人 生价值观 受到 了严 重;中 击。许多同学的价值 观错位 、扭 曲,信仰迷失,信奉拜金 主 义 ,极 端 个人 主 义 和 享 乐主 义 ,忽 视道 德修 养 ,带 来 了 不可估计的消极 影响。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要建立一种新 的经济制度 ,还 必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 社会 心理和 现代精神 ,把人们 的心力凝聚起来 ,同心同德 ,共同奋进。 人们共 同认可和接受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不 仅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需要 ,也是我 国现代化 建设 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级教育部门培养新 型人 才 的 根 本 任 务 。 本 文 着 重 从 当 前 同 学 们 的人 生 观 、价 值 观 、 道德观 出现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 ,谈一下粗浅看法。
当代大学生失德行为的伦理反思

何研究 当代 大学生 的失德行 为 ,并予 以提供切 实可行 的解决措 施, 正是贯彻落实 “ 立德 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 务的当务之急 。 1 当代大 学生存在 的主要失德行为 所谓失德 行为 ,即不合乎道 德规范 的伦理行 为 。而所谓道 德规 范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和 中华传 统伦理学所概 括和 总结 的、为中华 民族延绵流 传的核心价值 。而所 谓伦理行 为 , 伦理行 为是人在利害意识支 配下发生 的、可 以进行道德评 价 、 可 以言善 恶的行为。 当代 大学 生的整体风貌是积极 、健康 、向 上 的 ,整体上是道德优 良 、品质高 尚的合格 大学生 。但是 ,不 可否认 当代大学生 的失德行 为也广泛存在 于各个 方面 , 并 广泛 存在 于各个个 体和群体 。
的 道 德 主体 丧 失 。 1 . 2非德 非无德 行道德 判断上既不 是道德行 为 ,也不是非道德 行为 ,而是介 于二 者之间 ,这类非 善亦非 恶的行为 即非德非无 德行为 。这种倾 向多以平庸 的态 势 展现 ,并 同样存在于众 多的学生群体 中。例如 ,思想方面 ,不 以积极 、进 取 、向上为 目标 ,亦不甘于消极 、颓废 ,而是安 于 元所追 求的平庸态势 ;学 习方面 ,大学生不 以高分 、高能力 为 目标 , 亦不甘于不及格 , 而是 多追求 “ 6 O 分 万岁”的平庸 态势 ;
社会活 动方面 ,不 以踏 实 、努力 、争先为 目 标 ,而是抱着不 支 持 、不 反对 、不参与 的平庸 态势 ;生活作风方 面 ,不 以勤劳 、
朴实 、正派为 目标 ,亦 不甘 于好逸恶劳 、铺 张浪费 ,而是呈 现 奢 中带俭 、亦正亦邪 的平庸态势 ;性格 方面 ,不 以成熟 、负责 、 稳重 为 目标 ,亦不甘 于不 负责任 ,而是持有 天真无 知或油腔滑 调 的平庸 态势等。 这类 平庸 的态势 ,虽非无 德行为 ,但也不 是有 德行为 ,甚 至在某 些情况下此类行 为 比无德行为更为危 险。因为它在道德 价值判 断上并不明显 ,因而更 不容易为道德规范所约束 。所 以,
《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

《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父与子>的代际冲突读后感》《父与子》这本书,以其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父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其中代际冲突的展现更是令人深思。
在书中,父亲和儿子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父亲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和经验,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儿子成长。
而儿子则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自由的渴望,不愿被父亲的陈旧观念所束缚。
这种冲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逐渐显现。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父亲可能希望儿子从事一份稳定、传统的工作,认为这样可以保障生活的安稳。
然而,儿子却梦想着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职业。
父亲觉得儿子的想法过于冒险和不切实际,儿子则认为父亲不理解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激烈的争吵和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父亲习惯了严厉的管教,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儿子却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当儿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的责备和压力让儿子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压抑,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儿子开始逃避学习,与父亲的关系也越发紧张。
在价值观方面,父亲注重物质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儿子更看重精神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儿子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时,父亲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父子之间难以相互认同和支持。
然而,代际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随着故事的发展,父亲和儿子都在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父亲逐渐意识到,时代在变化,自己不能总是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儿子的选择。
儿子也开始理解父亲的苦心,明白父亲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只是方式可能不太恰当。
通过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他们最终找到了一种平衡。
父亲学会了放手,让儿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儿子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忘父亲的教诲,保持着坚韧和努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代际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这导致了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冲突不断升级,而是应该积极地去沟通、理解和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考【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对策。
【关键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策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效益观念的明显增强,人们重实际,求实效,积极进取,这是可喜的进步。
但是,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强调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
许多同学的价值观错位、扭曲,信仰迷失,信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道德修养,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消极影响。
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还必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精神,把人们的心力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共同奋进。
人们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仅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级教育部门培养新型人才的根本任务。
本文着重从当前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一下粗浅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存在的问题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
道德观是对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当前同学们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
一些同学政治素质差,失去了应有的人生信仰和价值标准,心态紊乱,行为失范。
如,有的认为前苏联那么强大也解体了,东欧社会主义全面挫败,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也令人担忧。
感到社会和人生目标迷茫,不再信仰马列主义,有的不愿入党,有的还想参加宗教组织。
1.政治热情衰退表现为冷淡政治,不爱看政治理论书刊,不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认为政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事,学生搞好学习就行了,对各种政治活动持冷漠、消极和应付态度。
2.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许多同学崇尚金钱,价值偏位,认为人生目的就是通过个人奋斗,谋个好的职业,多赚钱。
浅谈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一、父教缺位的现状2010年快乐男声成都赛区的参赛者刘著引起大众关注,其怪异的女性声音和打扮引发了强烈争议,一时间“伪娘”很火。
“这是孩子在成长中父爱缺失的表现。
”社会学者、教育专家将其定义为“父爱饥渴”症。
①2010年父亲节前,有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
北京妇联的一项调查,目前家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
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显示,中国的高中生选择倾诉烦恼的对象时,父亲甚至比不上网友。
③不禁令人感叹,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缺位现象如此严重。
“父亲缺位”, 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没有的状况。
“父亲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的父亲与孩子见面的时间虽多,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或父亲为养家挣钱或为事业奋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很少或根本不参与子女教育。
父教缺位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正常家庭的父教缺位、单亲家庭的父教缺位、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教缺位。
如果说后两种缺位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父亲,但父亲的教育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就不得不引起思考。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位呢?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④“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孙云晓)二、父教缺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父教缺位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深远的影响。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
父子之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父子关系便是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之道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
作为一名普通子女,我在成长过程中对父子之道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父子之道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父子情深,恩重如山父子情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感之一。
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大山,默默无闻地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他从不言辞,却用行动诠释着父爱的伟大。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遇到困难,父亲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身边。
他不仅给予我物质上的关爱,更在精神上给予我无尽的鼓励和支持。
在我求学过程中,父亲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
他不仅关心我的学业,更关心我的身心健康。
每当我遇到挫折,父亲总是耐心地开导我,让我懂得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学会了感恩。
我深知,父亲为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我的关爱。
这种关爱,如同山一般沉重,让我终身难忘。
二、严父慈母,相得益彰在家庭中,父亲通常扮演着严父的角色,而母亲则扮演着慈母的角色。
这种互补的关系,使得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他教导我要勤奋、诚实、有责任心。
每当我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父亲总是严格要求我,让我学会独立面对问题。
这种严格,让我在困难面前更加坚强。
然而,父亲并非总是严厉的。
在我犯错时,他也会耐心地教导我,让我明白错误的原因,并引导我改正。
这种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三、传承家训,弘扬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我家庭中,父亲一直传承着家族的家训,让我深受启发。
父亲常常教导我要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勤奋工作、诚实守信。
这些家训,既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南,也是我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家训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此外,父亲还注重家风的传承。
他告诉我,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它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因此,我要时刻保持谦逊、诚实、善良的品质,为家族争光。
三代人教育错位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421”家庭模式的普及,三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三代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往往存在错位,这不仅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也给家庭关系带来了不少困扰。
本文将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谈谈三代人教育错位的心得体会。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1. 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在祖父母这一代人,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艰辛。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尽到了做长辈的责任。
然而,这种观念往往导致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 父母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一代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兴趣、社交等方面有所成就。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父母往往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孩子的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孩子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各种影响。
一方面,孩子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受到网络、影视作品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错位1. 祖父母的溺爱祖父母由于对孩子的疼爱,往往容易溺爱孩子。
他们在生活中包办一切,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缺乏自理能力。
2. 父母的过度关注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为了弥补这种缺失,他们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度关注,导致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父母过于严苛的要求,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 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在现代社会,孩子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导致他们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使得孩子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竞争。
三、三代人教育错位的影响1. 影响孩子的成长三代人教育错位,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可能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竞争;也可能因为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心理健康。
思想品德课件

只有不断发展的德性才能使他们体认与 享用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德性是一 种特殊的器官一把尺度,有了它可以 “直接看到世界的美,看到人性中的神 圣的可能性”。可以体验到他人的善良, 也可以洞察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求善的 潜能, 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意和善行,从而 对他人怀有感激之情,把自己沐浴在人 间的美好情怀之中。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推陈出 新,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把科学技术作为人的终极目的 科技本来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但 是如果将其作为终极目的就导致“拜物 教”的产生
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1、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2、谦虚礼让、团结和睦 3、勤奋学习、学会学习 4、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5、公正无私、见义勇为 6、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纲要》“爱 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 强、敬业奉献”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 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职业 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 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 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贾谊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追求人际和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三代人错位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观念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大背景下,三代人共同参与教育现象愈发普遍。
然而,由于代际差异,三代人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错位。
本文将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谈谈三代人错位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1. 父母与祖父母的观念差异在我国,祖父母通常拥有更多的育儿经验,但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对待孩子独立性培养方面,祖父母可能更倾向于过度保护,而父母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2. 父母与孩子的观念差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逐渐形成,与父母的观念产生分歧。
例如,在孩子选择职业时,父母可能更希望孩子从事稳定、高薪的工作,而孩子则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二、教育方法的错位1. 祖父母的传统教育方法祖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如棍棒教育、说教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 父母的现代教育方法与祖父母相比,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采用民主、尊重的教育方法。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父母可能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能力。
3. 孩子的自我教育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
然而,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三代人错位教育的应对策略1. 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要注重沟通,了解彼此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通过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减少矛盾和冲突。
2. 建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家庭成员要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目标,确保教育的一致性。
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要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家庭成员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跟风,因材施教。
4.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成员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它在塑造个体道德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亲子交流是树立良好道德观的关键。
家长应当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密切而真诚的沟通。
在交流中,家长应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并不断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道德观的榜样。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的本能,他们会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父母或者家长的行为举止。
因此,家长在平时的言行中应该尽量展现出正直、诚实、宽厚、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价值观,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示范。
家长的言行一致和身教相符,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此外,度身定制的家庭规则也是培养良好道德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明确而合理的规则,用于引导他们的言行。
这些规则可以与孩子共同商讨并达成共识,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同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他们正面的肯定和奖励,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最后,家庭教育不应只注重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道德品质。
家长应该与孩子一同读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观看一些具有道德故事的电影或者动画片,并与孩子讨论其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些故事和讨论,不仅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亲子关系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积极的亲子交流、以身作则、制定家庭规则和家庭教育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子教育矛盾心得体会

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
父子之间的教育矛盾尤为突出,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也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父子教育矛盾的心得体会。
一、矛盾的产生1. 价值观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碰撞愈发明显。
父母与孩子可能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教育观念的分歧。
例如,在对待学业与兴趣爱好的选择上,父母可能更看重学业成绩,而孩子则更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
2. 期望值的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很高,希望他们能在学业、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然而,孩子的成长速度和潜力有限,这使得父母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矛盾。
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矛盾便产生了。
3. 沟通不畅父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教育矛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等原因,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因为自尊心、叛逆心理等因素,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沟通不畅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想法,矛盾逐渐升级。
二、矛盾的危害1. 影响孩子成长父子教育矛盾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同时,矛盾还会使孩子学会用攻击、逃避等方式应对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2. 损害亲子关系矛盾和冲突会削弱父子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使双方产生隔阂。
长期下去,亲子关系将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3. 影响家庭和谐父子教育矛盾往往波及到整个家庭,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这不仅会影响家庭和谐,还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矛盾的方法1. 理解和尊重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在尊重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努力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沟通与倾听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耐心,避免情绪激动。
简论道德规范的缺位与错位.doc

人们的共识,从谋利的动机出发由自发而自觉地形成的这种尊人守信的商业道德①,使中国人享受到从来没有过的优质服务──即便这种微笑背后的动机可能不“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到政治和服务领域中的这种道德进步速度还将加快,因为市场经济是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大课堂。
这种道德爬破对于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正面作用,对此,我们伦理学界不妨慢慢地去总结。
道德滑坡则主要存在于社会公德和市场道德领域。
良知麻木、谋财害命、伪劣假冒、贪污受贿等等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道德滑坡的确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对此,伦理学家给于充分重视是应当的。
但今天,单纯的道德义愤或道德拯救呼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重要的是要从学理层面给于充分阐释,以寻求有效对策,迅速制止或减缓道德滑坡。
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些的确并不在道德本身。
其中有市场经济必然腐蚀人性的原因,这即所谓代价论。
代价论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不能因此掩饰道德建设上的失误,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道德建设②。
其中也有社会转型期法治建设滞后法制力度不够的原因。
譬如,当法律力量不足以维持社会治安,好人缺少安全感的时候,就不能将恶霸横行的原因归在群众道德觉悟不高身上。
其中,当然也有道德建设滞后的原因。
所谓道德建设滞后,主要就是没有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多层道德规范,而是仍然用单一性质单一层次的道德规范指导现实人们的复杂道德实践。
我们知道,道德是靠个体良知觉悟与社会舆论制约自动调节人际利益关系的行为原则,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由此造成中国长期来的一元化道德传统。
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已经走向现代化、多元化,一元化的道德规范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对多元化道德的需求。
这便在若干领域造成道德规范缺位,并由此造成用传统道德规范规范现代生活或用此领域道德规范规范彼领域行为的道德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是一个既普遍又深刻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两者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和家长愁眉苦脸,不知如何面对和应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道德、品德、文化传承等方面无形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学校教育则更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给家长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面。
其次,双方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家长往往更情感化和个性化,更注重习惯养成、性格塑造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学校则更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更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也使得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变得更为困难。
第三,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教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都由他们承担。
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角色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父母忙碌工作、社交娱乐的压力不断增加,许多家长逐渐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把责任转移到了学校和社会上。
这种转移带来的问题是,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成长环境不仅可能出现负面影响,也可能削弱了家长对孩子的能动性和人格塑造的能力。
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错位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学生往往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必须适应不同的学习节奏和课程安排。
虽然这种挑战也有促进学生多元化和综合素质的好处,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也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困惑和迷茫。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错位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寻求平衡和解决。
这包括双方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规划,平衡教育权责和资源利用,促进教育信息和沟通的畅通等方面。
只有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才能实现孩子全面、健康、持久的发展。
父子教育的优秀作文从不理解到理解

父子教育的优秀作文从不理解到理解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父子教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前我总是不太理解爸爸对我的教育方式,我觉得他老是管太多,对我要求也太严格了。
可是渐渐地,通过一些事情,我开始理解爸爸的好意,也认识到了父子教育的重要性。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心情特别不好。
爸爸发现后没有生气,而是很耐心地问我哪里没学好,然后一步一步地给我讲解。
虽然那时候我还是很不情愿,但爸爸并没有勉强我,只是叮嘱我下次要努力一点。
第二天早上,爸爸特意起了个大早,给我做了一份超级丰盛的早餐,里面有我最喜欢的水果沙拉和牛奶燕麦粥。
我看到这精心准备的早餐,心里暖暖的,也有点感动。
上学的路上,爸爸开车载着我,一边开车一边笑着对我说:"考不好没关系啊,重要的是你有在努力。
只要肯用功读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爸爸的鼓励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加把劲儿学习。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偷懒,每天都刻苦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的学习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有一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一座偏僻的小山村支教。
那里的孩子们家境贫寒,上学条件很差,但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亲眼目睹了爸爸是如何耐心细致地给那些孩子们辅导功课的,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满怀热忱,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讲解知识点,用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孩子们快速理解。
看到这些,我对爸爸是如此尊重和敬佩。
那段时间里,我也和村里的孩子们亲如一家人。
我们一起玩游戏、分享学习的心得。
虽然他们家境贫寒,但个个都那么单纯善良、乐观向上,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知足constantent。
爸爸常常告诉我:"你们这些有恃无恐的孩子啊,要学会感恩,要珍惜当下。
"我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感恩父母对我的教育之恩,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了。
后来,我渐渐长大,逐步理解了爸爸的教育方式,也体会到了父子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父亲不仅要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例子,更要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错位教育片心得体会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错位教育》的教育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案例,揭示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本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深入思考。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一、教育观念的错位《错位教育》中,许多案例都揭示了我国教育观念的错位。
首先,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升学率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
这种观念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错配,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牺牲了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与互助。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与互助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种竞争观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二、教育方法的错位《错位教育》中,一些教育方法的错位也令人深思。
首先,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和教辅资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其次,教师过于严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采取了严厉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改革的思考针对《错位教育》中揭示的问题,我认为我国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德育方法刍议

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德育方法刍议摘要: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者针对大学生道德表现知行错位的现象,分析了高校德育存在的误区,根据现实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以及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德育方法大学德育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大学生道德表现的知行统一。
面对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的现象,谋求知行统一已成为我们改善德育效果的重要目标。
大学生德育可谓无时不在受到重视,但部分大学生的表现却还是不尽人意。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外,主要还与我们德育工作的逻辑支点和体系构建有着密切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了大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加强和改进的必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
反思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我们的德育内容是否适应大学生对时代的诉求?我们的德育方法是否适应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潮流?本文就新时期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探因1.德育理论与实践错位。
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道德困惑,而理论研究对现实人们道德观念的引导存在滞后性。
其原因,一是有的理论研究者,存在脱离德育实践这一鲜活理论源头的现象,从理论到理论,难以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德育教师在学说和争论中找不到实践切入点。
此外,德育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影响了基层德育工在实践环节的探求,难以产生具有实践意义的权威性理论,造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第一环节的错位现象。
二是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在上级行政指导下实施,延续着理论——行政指令——学校措施——教育对象的过程。
德育工养成了等、靠、看的惰性,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家谈看法写论文,却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精华变成营养去滋润学生的品德,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被中间环节和在等待上级文件中被淡化,并造成了理论到实践的错位。
三是思想理论课教学知识化、抽象化,与大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脱节,教师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因为不道德行为造成失败,反思

因为不道德行为造成失败,反思篇一在今天,每个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宝贝。
我曾经看过一幅有着深刻道理的漫画。
在漫画中,一个孩子嚎啕大哭地拉着父亲,非要买玩具店里的玩具。
爸爸无奈之下用手杖勾住了路灯,连路灯也被儿子拉变形了。
爸爸好像在说:好儿子,今天爸爸有事,今天不去了,可以吗?好儿子。
不嘛,不嘛我就要买嘛。
呜呜呜呜不买我就不去了儿子一边说,一边拉得更紧了。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这件事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以致于儿子一见到玩具就有买的想法,只要一次不买就耍赖。
这则漫画在娱乐的同时也给我们拉响了警钟。
我们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过于溺爱,什么都要满足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会有太多好处。
我们不应该在物资上处处满足孩子,而应当在适当到时候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鼓励才行。
所以说,过分溺爱孩子是不对的,只有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才能给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来。
篇二有一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在xxx的一些景点上用中文写了“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涂乱画”等提示语,而没有英文说明,有人不解,当地政府解释说只有中国人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看了脸“唰”地红了。
外国人见了会怎么样想,他要说的是China,而不是你一个中国人。
我也去过一些国内的旅游胜地,经常会看到一些垃圾,草坪上、花坛上、水面上、树边上,到处都有垃圾,人去后的场面惨不忍睹。
其实垃圾桶就在那些垃圾旁,为什么就不能丢在垃圾桶里呢?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不文明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比如菜市场的脏乱不堪,汽车、行人互不让道,人与人之间的互不谦让、随意谩骂,又如“街头小报”、“垃圾广告”等等,有样学样,连一些稚气未脱的娃娃也学会把对伙伴的不满、谩骂写在墙角、街边,真让人痛心。
假期的一次见闻更让我体会到文明的重要性,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难得这么清闲,我们推着车,精心挑选了自己满意的商品,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慢慢走向超市出口,却看到前面一阵骚动,开始以为是人太多,后来却发现是在吵架,我挤向前,听了个明白。
教育孩子父母不能“错位、缺位、越位”

教育孩子父母不能“错位、缺位、越位”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与家庭责任”学术论坛上,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关颖说,教育未成年人,父母不能“错位”“缺位”和“越位”。
“您认为父母首要的职责是什么?”
“当然是抓孩子学习了!”
“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
“花钱,上重点校;请老师辅导;还有他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还给他默单词、默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孩子快毕业了,这可是关键时刻,当父母的一点马虎不得。
”
……
以上是关颖在论坛上提供的她与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母亲的对话。
关颖说,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是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规范的认识。
他们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父母职责的首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关颖指出,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拼命赚钱。
他们说:“我为什么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而孩子呢,或许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却缺少了父母的呵护和教育,在成长的关键期留下了种种缺憾,这是父母角色的“缺位”。
教育孩子,父母还存在“越位”现象。
“越位”表现为“保护过度”,父母在孩子养育中包办、替代过多,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许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事由父母代劳了,结果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弱化了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一些孩子成人以后,只能是父母为他选大学、找工作,
替他相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很难适应和自立于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有怨言也藏在心里,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于是 , 大学生父子 “ 错 位” 现象的出现就见怪不怪 了。
要 杜 绝 大 学 生 父 子 “ 位 ” 象 , 必 须 加 强 对 大 学 生 的道 德 教 错 现 就
八九十年代 出生的孩子基木上是独生子女 这一代人没有吃过什么
苦 , 切 由父 母 包 办 。 再 苦 也 不 能 苦 孩 子 ” 含 辛 茹苦 的家 长 , 劳 任 一 “ , 任 怨 、 辞 劳 累 , 苦 自 己咽 , 难 自 己扛 , 一 的 目的就 是 让 孩 子 全 心 不 有 有 唯
关键 词 大 学生 错 位 中 图分类 号 :- 1 C 4 6 道 德教 育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9 (090—0 —1 10 —5220 )33 70
自立 。 同时, 社会不 良攀 比之风 、 中学 生早 恋之风 的盛行, 生了学 大 促 生中的高消费现象 。许多大 中学生课余沉溺于 网吧 、 歌舞 厅, 甚至在
20. 0 9 3(王 :)
翻 j
引导 大 学 生树 立 正确 的道 德 观
有感 于父子 “ 错位” 象 现
余 洋
摘 要 一位“ 辛酸父亲” 给在大学读 书的儿子写 了封信 , 讲述 自己和儿子角色发生 ‘ 位” 错 的无奈 , 反映 了当今 大学生中普 遍存在错误的道德观念。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关键 时期, 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 道德 教 育 , 过正 确 的 引导 和影 响 , 大 学生能 够纠正 错误 观点 , 立正确 的道 德观 , 父子 ‘ 位’ 通 使 树 让 错 ’ 的悲 剧 不再 重演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意读书、 风光上大学。 正是大人毫无原则的溺爱才“ 造就” 了~批 以
自我 为 中 心 且 独 立 意 识 很差 的孩 子 。 次 , 得 反 思 的 是 当 代 大 学 生 其 值
和教育 工作者 。一位 教育专家指 出, 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 , 中小学 进 步 , 省 ” 内容 自然 不断 有 变 化 与 更 新 , 无 论 科 技 如 何 飞 跃 , 会 “ 的 但 社 教育也没能跟上 , 因为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成为惟分数论的忠
节 假 日外 出旅 游 ,这 都 需 要 大 笔 钱 。据 说 , 辛 酸 父 亲 给 大 学 儿 子 的 “
前不久 , 湖南衡阳市一位“ 辛酸父亲” 给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写 了封信 , 张贴在 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 的公告栏上。 信是写给他 的在南 大读 书的儿子的, 他说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 , “ 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 自从你考上大学 , 成为我们家几代唯一一个 大学生之后 , 我心里 已分
育。一方面, 做父母 亲的要 重视对孩子 的早期教育, 从小就有意识地 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 态, 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 孝道意识 。 两千 多年前 , 圣人孔子说过 , 日三省吾身 。随着时代 的不断发展和 吾 如何变迁, 只要人还要父母生养, 到了报答养育之恩 的年龄 , 常常“ 省”
亲那里榨取, 甚至不惜采取修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等手段 向父母骗取 更多钱 。南大外语系一教师称 , 大学扩招 以后 , 少家底 殷实而又不 不 肯努力读 书的人也进 了大学 。因而 ,近些年来高校里 的学风越来越 差。 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 生产 生心 理冲击, 导致 他们 与别人盲 目攀 比。 尽管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 不是太好, 但是
手 机 、 P 3样 样 齐 全 。 服 必 要 名 牌 , 假 日要 出去 旅 游 。 如 此 高 M 衣 节 而 额 消 费几 乎 全 是 向生 活 本 就 不 易 的 父 母 索 取 的 。 母 们 爱 子 心 切 , 父 纵
从这封辛酸父亲饱含感情的来信 中可以看出, 信中的父亲和儿子 已经 发生了“ 错位 ” 。儿子考上大学 , 仿佛就高 了老子一等, 这种 父子
“ 错位 ” 的现 象 反 映 了 当今 大 学生 中存 在 的 严 重 问题 , 教 、 家 学校 和 社 会难 辞 其咎 。 首先 , 人父 母 者要 从 信 件 的一 些 细 节 中 悟 出 到底 应 该 为 怎么 教 育 孩 子 。 由于 我 国实 行 一 对 夫 妻 只 生 育 一 个孩 子 的计 生政 策 ,
实 执行 者 , 学 生 儿 乎进 入 了情 感 疏 导 的荒 漠 。他 们 与 父母 沟通 少 , 大 交 流少 , 起 父 母 只 在 必 要 时 。 南 理 工 大 学 一 位 辅 导 员 曾进 行 过 一 想 华 次 调查 : 让 每星 期给 父 母 打 一 次 电话 的 同 学举 手 , 果 6 他 结 O多 个 学生 省 自 己的 内心 , 找 一下 “ ” 有 没 有冷 落 , 是 做 子 女 的 必 修 课 。 寻 孝 字 还
的 3封信 , 加起来 比一份 电报长不了多少, 言简意赅, 主题鲜 明, 通篇 字迹潦草 , 只一个 ‘ ’ 钱 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 习很忙 , 没时 间写信 , 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 但 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
的 信 , 且 每 周 一 封 。 每 次从 收 发室 门 口过 , 和 你 妈 看 着 你 熟 悉 的 而 我 字 , 不 能 认领 。 那种 痛 苦是 昨 样 的 , 知 道 吗 ? 却 你 ”
不 清 咱 俩 谁 是 谁 的 儿 子 了 。 在 你 读 大 学 的第 一学 期 , 们 收 到 过 你 ‘ 我
信” 从南京大学传开后 , 该校不少学生认 为这种现象很正常, 哪个 学校
都 有 。 有 的 大 学 生 一 个 月 就 能花 掉 两 三 千 , 女 朋 友 的 花 费 更 大 , 有 出 门旅 游 , 假 日还 要 玩情 调 , 节 没钱 怎 么 行 。 样 , 乎 都 没 有 收 入 来 源 这 几 的 大 学 生 们 , 攀 比 心理 和 物 质 欲 望 的 驱 使 下 , 好 千 方 百 计 从 父 母 在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