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对外汉语2班刘亮623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十分普遍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其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和偶像的崇拜与信仰以及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文明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中西宗教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
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中西宗教文化进行比较,进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很多的宗教,只是中国是多种宗教并存而西方是一神主导,所以下面,我将以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做中西的宗教文化比较。
)
一.多神共存与一神崇拜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多元并存的文明古国,对不同的宗教采取宽容的和平共处的态度。
中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则主要信奉儒教、道教和本土化的佛教。
在中国,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深,虽然历史上曾出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
或是个别时期曾发生过利用皇帝的权力排斥异教的事情,但总体看来,各宗教之间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
儒、释、道三大宗教相互交融,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处,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标。
在西方,宗教在经历了多神信仰阶段后,逐渐朝一神崇拜发展。
基督教是能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因而本文中所说的西方宗教主要就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基督教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上帝是统治世间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神。
基督教判断神的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基督教认为,世间万物只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上帝。
《圣经》中上帝耶和华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
信奉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都被认为是异教徒,要受到惩罚和迫害。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迫害异教徒的事件,甚至发动过宗教战争。
中世纪基督教会对异教徒进行残酷的迫害,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异教徒数不胜数,上帝是超越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绝对的存在,上帝是人的尺度。
上帝观念是维持西方文化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和联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力纽带,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世长存和来世超越
宗教就其本质而言是出世的,也就是说,相信来世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是宗教崇拜的基础。
如,基督教常说:灵魂得到净化了的将会升入天堂……即便如此,中西宗教在对待来世的问题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般说来,中国的宗教重视世俗,具有现实性,而西方的宗教则蔑视世俗,具有超越性。
在中国,虽然多数人普遍相信来世,但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来世,认为来世太遥远,靠不住,因而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为来世放弃对现世生活的享受。
世俗的、感性的满足被认为是自然的,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尊重。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
儒教从一开始就持有入世的态度,正所谓“君子之行,不远乎微近纤曲,而盛德存焉”,就是强调现世事务,而忽视虚无缥缈的天堂地狱。
儒家注重现世生活,强调责任和秩序,注重日常的修养,正所谓“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儒家提倡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和理想,试图在现世中寻找永恒。
儒家是务实的现实主义学派,他们深知个体肉体的永恒是不可能的,于是便转而到家族的永恒中来追求永恒,通过不断地传宗接代保持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血缘的延续达到现世的永恒。
与中国宗教不同,西方基督教轻视世俗生活,以永生为最高目标,希望通过赎罪来取得来世或灵魂的永恒,达到对现世的超越。
上帝是唯一的神,神对人的拯救主要是对灵魂的拯救,是帮助人们的灵性摆脱尘世俗欲的束缚,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永生。
它强调的是来世的超越,而不是满足人们对于现世幸福的渴求。
基督教认为,人生是罪恶的,因而是痛苦的,要逃出人生罪恶的深渊,只有依靠神的救赎。
所以,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得到神的宽恕和拯救,消除自己的罪性,死后进入天堂,回到上帝的身边。
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否定现世的快乐和幸福,蔑视尘世生活,重视出世修道。
基督教的原罪说和救赎说,宣扬的就是只有耶稣基督为世人赎罪,人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由此可见,基督教宣扬的救赎说其实就是基督教的来世观,它要世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国的永生中,强调现世对上帝的信念和修炼。
西方人更加看重的是灵魂,躯体只是灵魂在现世的住所,人死后灵魂离开躯体,升入一个永恒的去处:天堂或者地狱。
在现世生活中,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并且为了自己的罪而忏悔,对上帝和耶稣基督有绝对的信仰,靠上帝的恩典才能获救。
三.“殉道者”和“务实者”
基督教以耶稣为代表作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是理想主义的献身着和殉道者,而儒家则以孔子作为世间“圣人”,是现实主义的务实者。
虽然耶稣和孔子都视理想高于生命,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耶稣以拯救人类为目标,而孔子则以克己复礼、忠君报国为目标。
除此之外,他们在实现理想的途径方面差异也很大,耶稣以一种不合时宜的冒险精神来力挽狂澜,为了救世人,不惜受尽屈辱甚至慷慨赴死。
耶稣在十字架上达到了人格的完善,是一种脱离人世之美。
而孔子虽然有:“朝闻道,夕可死”的抱负,但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他绝对不会选择走极端,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
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之道才是他的处事原则,不强求“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境界代表了中国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格特征。
孔子的人格中既有“洁身自
好”的超脱境界,又有“大公无私、忠君爱国”的现实抱负,因而,孔子较之耶稣更有现实生活的人格魅力。
四.宗教理论体系完备程度不同。
西方基督教具有非常完备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它的教义神学对宗教的各项基本命题,如人与神、灵魂与肉体、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善与恶等等都作了阐择,形成了系统化的神学观、生死观与伦理观。
特别是它把哲学和神学相连结,使其宗教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而我国的宗教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我国汉族宗教,不论是儒教、道教抑或是佛教,都没有形成像基督教那样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更缺少哲学化的理性色彩。
儒家也只是用它自身的那一套修身之道来指引人们,并没有把它完善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五.“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在儒家学说里,最高的理想固然是明德于天下,但在此之上还有更高的理想,即为天人合一。
由天人合德以至于天人合一,才是“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巅峰。
在“天人合一”中,天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在我国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即:天作为具有情感并有意志主宰万物的至上神;天还可以作为宇宙间的万物之源;最后天还可以是道德之源。
由此,人们更追求天人想通,天人感应。
神人合一是基督教的永恒的主题,是其信仰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的存在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而人存在的意义只有在追寻永恒中才能体现出来。
基督教认为,人的升华和超脱就在于神人合一,它标志着有限之人达到了灵性解放和精神欢乐的最理想境界。
在基督教文化中,达到神人合一的境界的境界是通过接受洗礼来获得基督所赐的新生命,通过祷告灵修等。
而在儒家思想中,要达到天人合一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修身、以此齐家、再而治国,从而明德于天下。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还有很多,但无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宗教毕竟也只是宗教,是人们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反映。
参考数目:《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田真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圣经》
《论语》
《西方文化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