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吸引学生的什么注意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吸引学生的什么注意教育心理
学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形式之一,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可以锻炼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检测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朗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当今社会,学术研究、人际交往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学生拥有了这些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表达的话语也自然会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学生经常性地朗读,还会促使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
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
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
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这一观点。
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
自然也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再现文章中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形象。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寓德于教的效果。
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传载作者感情的艺术形象,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精读一些好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一步步品味诗歌的深厚内涵,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另外,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学作品,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四次“军大衣”的细节描写,通过朗读学生能很快就能体会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艺术形象。
朗读要做到准确、清晰、声情并茂,使听者“闻声知人、听情知境”,有身临其境,进入文学世界的感觉;同时朗读还应使读者完全融入作品当中,成为作品的“再创造者”。
流畅地朗读。
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把文章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来传情达意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停顿。
这是根据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
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更好地表达感情。
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停顿的参考。
除此之外,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较远的成分要停顿。
例:“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
”(《地下森林断想》)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表示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的内容宜慢读;而表示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以及突发状况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就要用不同的语速朗读:诗的前半部分句子和词语适宜用慢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失去土
地后诗人痛苦和悲愤的感情;诗的后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欣喜、高兴的感情。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音高时与语速快时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所以通过朗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达到言有尽而意未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