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1《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
素材
克里特岛的环境与重要物产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爱琴海的门户,也是西欧到中东的海上必经之地,克里特岛是地中海上的第四大岛,面积8 335平方公里(为希腊国土面积的6.3%),它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至60公里,犹如一条航行在地中海上的大船,横亘在希腊与北非之间;它南连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埃及,东面是产生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伟大文明的西亚地区,因此,克里特岛最先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影响,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克里特岛的自然景观异常丰富,变化多端,有高原、莽林、白色的沙滩、潺潺的溪水、富饶的平原和壮美的山峦。
三座大山自西向东绵延起伏,贯穿全岛。
岛中部屹立着雄伟壮丽的伊达山,最高峰比海平面高2 457米,山两侧分布着宽阔的平原;西部是人迹罕至的高原,雄伟的白山被莽林覆盖着,山势崔嵬,光秃的白色巅峰仅比伊达山稍矮数米。
东部延绵着壮美的狄克特山,山的北侧是富饶的拉斯提平原。
岛屿东端则被郁郁葱葱的椰枣树林掩映着。
橄榄在希腊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其中90%的产量是在地中海沿岸收获的。
希腊是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的世界第三位橄榄生产国。
但希腊的橄榄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一,是那两个国家的2倍多。
其中,克里特岛人更是超群,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费掉24升橄榄油。
而且,这个岛上的人,心脏病的死亡率是世界最低的。
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原来,橄榄油中含有许多油酸,油酸能降低中性脂肪值和胆固醇。
因此,可以预防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结石。
令现代人烦恼的生活习惯病,通过摄取橄榄油,能够大幅度地得到改善。
关于宙斯
在奥林匹斯诸神中,宙斯占有突出地位。
他是众神之王,主掌雷电,保护城邦,象征着秩序、威严和法律。
在希腊人的神灵中,他出现较早,迈锡尼时代的线形文字文献中已能见到他的名字,但职守不清。
在古典时代的艺术形象中,他通常被表现为满脸胡子、手执雷电的王者形象。
但希腊人对他似乎并不太恭敬,创造了不少他与诸女神及人间美女偷情的故事。
克里特的早期历史
克里特孤悬于大海之上,直到公元前8000年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
但定居者好像并非克里特最初的居民,且人数不多,克诺索斯的遗址表明,最初的定居者大概不过百人上下,主要使用木器、石器,已知道耕作技术,且与爱琴海中的其他岛屿如米洛斯等保持着联系。
后来克里特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如大麦、小麦、扁豆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绵羊、山羊、猪、狗、奶牛等动物也都被驯化了,渔猎活动相对较少。
大约自公元前5700年起,克里特出现了陶器。
这意味着克里特的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需要用陶器把多余的粮食和食品保存起来。
社会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和生存条件的改善。
在克诺索斯,居民的居住面积达到 4 000平方米;房屋开始出现并不断地得到改进,墙面被抹得光滑平整,且常用石头加固,陶器的质量虽无明显进步,但数量有不
小的增加。
与此同时,克里特岛上的居民点不断增加。
到公元前4000年代中,整个克里特岛都有人类居住了。
从遍及全岛的米洛斯的黑曜石工具判断,克里特人此时已知航海,与外界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从公元前2800年前后开始,克里特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工具出现并逐步取代石器和木器、骨器。
金属工具的出现,表明克里特在向阶级社会的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克诺索斯等地宫殿建筑的兴起也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克里特出现了阶级分化,国家可能已经萌芽。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各地的宫殿忽然被毁。
有人认为这是希腊人入侵的结果,有人推测是来自小亚的入侵者所为,并证明线形文字A中的某些词汇与词尾与原住在小亚西南部的卢维人的语言十分接近。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更重要的是,这次大破坏后,所有的宫殿都被重建,除规模有所扩大外,新宫殿在设计和风格上都与以前的宫殿十分相似,所以,这一次的宫殿被毁,很可能是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所为。
至于遗址中的焚烧痕迹,很可能是地震颠翻油灯或灶火引起火灾造成的。
宫殿的重建标志着克里特文明进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
它的产品被销往希腊大陆各地,这一时期出现的器物显然具有克里特的风格,希腊大陆因此受到克里特的巨大影响。
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维持了大约两个多世纪,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遭到破坏,克诺索斯和其他各地区的宫殿先后被毁。
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后来,克里特被希腊人占据,克里特的原有文化仅在少数边远地区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与埃及的关系
对古代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进行考古发掘时,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被称作Keftiu场景的壁画。
埃及语中关于Keftiu的人们在中王国时即已知晓,可能为直接联系,但未见于任何文字记载。
但是确实存在一些证据,诸如皇室和大臣的墓壁绘画。
18王朝前期在西底比斯一些贵族的坟墓中,发现了一系列肩扛贡品的外国人,这些人就是与爱琴海民族有密切联系的,被称为Keftiu的外国使者。
所有坟墓的主人们都生活在哈特舍普苏特、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统治期间的大约半个多世纪。
这些人的皮肤呈暗棕红色,前额略带卷曲而脑后长发披肩,他们都比较苗条,手腕比画中的埃及人要纤细一些,有时穿着露出脚趾的凉鞋。
从许多搬运的金属或石制器皿来判断,应为爱琴海地区所产,因为同类产品在克里特和希腊本土多有出土。
在当时两个最大的坟墓(一个是图特摩斯三世时第一先知蒙卡皮拉萨之墓,另一个是图特摩斯三世的首相—维西尔—拉克米尔的墓穴)的壁画上,描绘了大量典型米诺斯风格的器皿,像公牛头形、动物形、圆锥形器皿,在爱琴海的陶器或金属器中都可以找到原始的形状。
同时,在蒙卡皮拉萨和拉克米尔的墓中还发现两处象形文字铭文,可读作“Keftiu土地之王进来贡品”和“Keftiu土地王子和一片大绿之中的岛”。
根据象形文字和其他青铜时代的铭文,多数学者认为,米诺斯时的克里特人就是Keftiu民族。
Keftiu反映了埃及和克里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在18王朝时交换日益频繁,到图特摩斯三世时达到了顶点。
其交往方式可能是海上直接往来,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包括短距离经塞浦路斯海上航行或沿地中海东岸抵达尼罗河三角洲。
米诺斯与北非海岸的联系被特拉发现的微型航海图所
证实。
但另一可能是经拜不鲁斯或乌格里特的非直接商品交换,因为上述两个遗址都发现了米诺斯陶器。
克诺索斯城
青铜时代的克诺索斯城是爱琴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
这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有城墙,没有深沟高壑,也没有卫城城堡,整座城市以庞大的“迷宫”为中心,向四方延展,形成市区和郊区。
在克诺索斯的北部有两个港口,地位十分重要。
据伊文思推算,克诺索斯城区和郊区占地约1.125平方公里,这样规模的城市在上古时代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邦了。
这座古都在荷马诗篇中有“开阔的克诺索斯”之称,此称并非虚言。
克诺索斯城最好的住宅都集中在市区。
整个市区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心是“迷宫”。
它是国王的宫殿,也是神圣的庙宇,“大女神”的家。
“迷宫”周围是贵族和富裕市民的华宅。
市区房屋建设有个约定俗成的原则:所有住宅都是独立式建筑,虽然相当密集,但彼此留出间隙。
市郊是中下层居民聚集区,民房多用毛石砌成,大石块垒成的房基很少见,且大部分地区被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遗址覆盖着,破坏严重,已无法复原了。
“新宫殿时代”是克里特岛的黄金时代,也是克诺索斯城的鼎盛时期。
新宫殿早期结束前,克诺索斯城曾遭大地震破坏,但很快恢复了元气。
更多的别墅在“迷宫”四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当时的克诺索斯市区,峻阁重楼,夹道相望,商旅络绎,人烟如织,宝马香车,冠盖如云,一派繁华景象。
当时的克诺索斯城人丁兴旺,其人口总数,按伊文思的估算,达8万人之多,这在上古时代是不可思议的。
当今学者认为伊文思估计过高,克诺索斯的实际人口可能在3万人左右,这也是极可观的数字!“开阔的克诺索斯”,作为爱琴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是名实相副的。
学术观点
关于克里特人的来源
古希腊史专家塞尔格叶夫在其著作《古希腊史》中,对希腊的种族构成问题有过综合论述。
从他介绍的情况看,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克里特人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s)或者阿拉伯人(Arabs);照另一些人的说法,他们来自非洲;第三派把他们归入印欧人;第四派认为他们是希腊人;第五派说他们接近于卡里亚人和佩拉斯基人,因此就接近于巴斯克人(Basks)、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和伊特剌斯坎人(Etruscans,又译埃特鲁斯坎人)以及其他民族,包括高加索居民在内。
(参见\[苏\]塞尔格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由此可以看出,克里特人的民族背景的错综复杂性。
兰州大学的李天祐先生指出,克里特岛的居民主要是从小亚细亚迁入的卡里亚人。
他认为在考古学上存在以下证据:首先,克里特岛的陶器和小亚细亚沿海一带的陶器之风格非常相似;其次,在小亚细亚和克里特岛都发现了神圣的双面斧,从考古发现的其他遗物看,两地居民都崇拜妇女小雕像,表现出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这说明两地居民的信仰习惯也是相似的。
(参见李天祐:《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英国学者哈蒙德也依据考古学资料进行了论证:(克里特岛)最初的居民可能来自小亚细亚南部,那里的黏土小雕像,很像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