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六对点聚焦练2场面里见特色情境中显形象(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聚焦练2 场面里见特色,情境中显形象
1.新的一期黑板报出好了,班主任姚老师看了是什么反应?大家心里都很紧张,密切注视着姚老师的一举一动。

细读并体会下面这个场景描写,然后自己确定一个表达中心,另外写一段凸显形象的场景描写。

一会儿,英语早读开始了。

英语课代表在前面领读。

我偷偷瞥了班主任姚老师一眼,只见姚老师慢慢踱到教室后面的板报前。

他一走过去,全班同学一下都回过头去,口里虽然仍旧在读英语,那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可心像绷紧了的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断的!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姚老师的一举一动上。

过了好一会儿,他转过身来,我们的头“呼啦”一下子,又都转了回来。

读书声音也一下子“洪亮”起来了。

我不禁为我们的动作如此整齐而感到好笑。

姚老师走到前面来,使劲盯着我们,像要从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

我急忙用书挡住了脸。

过了一会儿,只见他慢慢走到门外,然后站定了。

透过玻璃窗,看见他正皱着眉头,像在苦苦思索着什么。

再看看同学们,他们和我一样,惊疑不定,互相望着,不知如何是好。

【写作提示】这段文字具体描写了早读时同学们的惊疑不定和关注的心态,以及班主任的神情,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动态”来表现的,显得鲜活动人。

2.下面的场景是生活中常见的,经作者描绘,显得清晰感人。

请自己另外选择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凸显“情感”冲击力的描绘。

我俩的分别,是因为我们考上了不同的高中。

这一回是你先流的泪。

窗外的水杉青翠挺拔,蝉不知躲在哪儿叫唤着,闷热的教室里,一堆堆高耸的参考书背后,你和我一人一盒冰激凌,一勺一勺地吃着。

你边吃边说着你的理想,你的口气如一般年轻人一样有点大,但我觉得很得体。

金色的阳光透过窗口射进来,你脸上细小的绒毛便映出金色的光泽,轮廓美好却不甚清晰。

这时候,你突然停止了说话,我诧异地抬起头来,发现泪水正从你的脸上淌下来。

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接下来的分别,因为你正说到我们考上的不是同一所学校,不能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可能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次面。

我不知道怎样安慰你,只说“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必像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你竟然哭出了声,带着哭腔说“正因为我们长大了才知道分别的悲伤,小孩子懂个
什么”。

【写作提示】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写同学分别时的一次对话,但似乎没有更多的直接记述双方的语言,而是把对话的动作细节,以及对话时的环境,都融入有感情的描写中,使情感照亮这些看来并无特点的
细节。

3.下面是李汉荣《转身》一文中的片段,思考其如何通过描绘渲染场景进而凸显形象的。

自己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进行渲染性描绘。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

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

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

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

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

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写作提示】李汉荣《转身》,除了上面的场景,还写到车站中,善良的年轻人转身离去;南大街路口,“我”充满爱心地寻找转身而逝的乞丐。

不仅从面上叙写无数次的“转身”后的痛心与遗憾,还精心选取生活中经典的画面精雕细刻。

上面的画面描绘,既把像花一样纯真的女孩放在一个仙境似的背景中,进行渲染,凸显了女孩的美好形象;同时通过泰戈尔诗句的引用及
“我”细腻的心灵自现,也凸显了“我”的自身形象。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

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实情感,注意通过场景描绘来凸显形象。

【写作提示】注意通过场景来凸显都市或乡村中的动人场面,以情
感人。

例文:
感受乡村
感受乡村,足以养育灵魂。

第一次感受乡村,是在我初中快毕业那一年。

那是清明时节,父亲说好多年没回老家了;而我那时正处在“离中考还有多少多少天”的紧张氛围中,不想随父亲前去。

父亲说,去乡村走走,或许可以散散心,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于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似穹庐”的真实形象,此前在城里望见的天却只是一条条的或一块块的;第一次望见真正的地平线,知道了“太阳落山”是怎么回事。

在我分不清是什么祖辈的墓前祭扫一番后,父亲用旧报纸糊了一只风筝,我们便在田野里欢快地跑起来。

不必担心风筝会缠着电线杆或楼房什么的,天空太宽广了。

跑得累了,我们干脆把手中的线一松,风筝便向高远处悠悠地飞去,我的心也飞向了辽阔的天空。

望着父亲童心不泯的神情,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为什么在繁忙的日子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父亲能够那么乐观,那么豁达。

他是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中长大的,童年的乡村生活,或许为他日后的发展定下了一个灵魂的基调。

那一年,我在中考时,凭着正常发挥,进入了重点高中。

也就在中考后的暑假,我又到乡下亲戚家里待了一个星期。

那是农村最忙碌的时节。

我了解了大米的生产过程,确切地说只是部分过程。

我第一次知道,到了稻子成熟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

收割是多么繁重的工作,脱粒,晾晒,除杂,一切都要花好多心思。

就是到把谷子碾成白米的时候,还要用担子挑或用板车拉,把谷子运到
加工厂,那还得花上多少气力!成熟的稻子收获了,新的一茬晚稻又须插秧,上面的太阳有多毒,下面水田里就有多烫,我这才真切地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

我对诸如辛劳、勤恳、珍惜等课堂上学来的词语,也有了鲜活的理解。

每天晚上,家家户户场院里坐着乘凉的人,说着一天的活计和明天的打算。

有的把电视机搬到了廊上,话题中便有了美国总统,也有台湾农民的水果要卖到大陆来之类的内容。

大人们也赶孩子到屋里去做作业,但并不太严厉。

邻里之间也有争吵,为的是一些小事,比如谁家的鸡入错了鸡棚,吃了邻家的谷子之类,吵过之后便又凑到一块喝老酒。

一会儿又说到烦心的事,秋茧价格看来比不上去年了,农药价格却涨上去了。

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烦心的事,都没有保留地说出来,在“直爽”背后,我读出了“健康”,他们的心是健康的;不像我原来在城里接触的大人和孩子,看人家的脸色,欲言又止,说话吞吞吐吐,担心人家怎么看或提防人家算计,这些情况在乡村人们的交谈中是很难看到的。

我有点明白城里的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心里却老是感受不到快乐的原因了。

离开亲戚家时,我执意不要他们送,也不打电话让父亲来接,我走了四五里地乘公共汽车,第一次感到自己原来可以走得那么远,脚步可以那么轻松!
坐在车上,我不由得想,陶渊明其实离乡村还很远,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只是厌弃官场的一种逃避,一点消遣,真正的乡村生活没有这么悠闲,甚至有更多的愁苦,乡村生活本身虽然平凡但很丰富,丰富的乡村生活更显出陶渊明的单调,也显出城里人常有的孤独。

感受乡村,我终于触摸到一种在生计中奔波,虽辛劳却并不疲累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