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片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图片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与运用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为十二岁至十五岁范围内,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个阶
段极为重要,从心理角度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直观感觉特别敏锐,比如,在视
觉上对图画的识别观察更加细致精确;在知觉上,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细微之处,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介于这个特点,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为了符合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文相应,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就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有插图300余幅,仅《原始社会》这一子目
其插图达三十余幅。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图片为教学服务,更好地运用和发挥
图片的功能,这是每位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关注的课题。
一、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图片就其史料价值、来源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实物图,它包括事物的
照片、拓片、临摹等,它们都有实物依据,真实可靠;第二类,地图,根据历史
事实,将历史事件、沿革、分布等用地图表现出来,使之集中、形象、直观;第
三类是历史想象图,用图画把历史知识观念表现出来,力求接近、反映历史真实
的一面,忠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第四类是历史图表,主要是时间、朝代更替、
皇帝继位等。
历史图片包涵的内容丰富,所起到的作用是文字材料所不能替代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学工作者首先应掌握历史图片的作用、功能。
1、利用图片教学,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拉近与
历史的距离感。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特征,可触,可感,甚至可以领略历史的气息,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图片教学,可避免知识的枯燥乏味和时间距离的
遥远性,如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文配有大量的想象图、实物图、地图,通过与文字的讲解,学生可感知远古居民的生活全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生
动性。
2、利用图片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丰富学生
历史知识。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历史图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历史图
片中存在的信息,施以巧妙的设计,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挖掘蕴藏的历史知识,提
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唐朝的雨中耕作图》时,学生不仅能够
掌握唐朝农业生产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从图中可掌握唐朝农民拥有一定土地,生产积极性高,当时的农用工具,粮食作物,耕犁(曲辕犁)等,从图中进
一步挖掘的历史信息有,唐朝农民为什么要在雨中耕作呢?动力因素是什么?等
等非智力因素,学生可联想到唐朝在农业上的政策,均田制的实施,重农抑商政
策推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世景象,这幅图是敦煌壁画中的一幅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3、利用图片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对
历史教学提出了四大教育能力,一是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二是历史思维能力,三是用史实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对初中学生而言,根据其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利用图片材料进行四大能力教学优于纯理论说教,“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正确概念形成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史学研究是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图片能够实现史论结合。
如讲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让学生观
看《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殉葬奴隶遗骸》两幅图,可以形成奴隶社会奴隶主
对奴隶实现专政这一阶级实质结论。
4、利用图片教学,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历史
图片、图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屈原图》图左是屈原名句“长太息以掩
涕兮,哀民生之艰难”,图右是一尊屈原像,图中包涵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怀以及屈原对百姓苦的同情,深深感动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社会经验缺乏,人际关
系淡泊,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缺乏关心、爱心,通过鲜活的感情丰富的历史图片
教学可以填补学生存在的情感缺陷,能起到文字材料所起不到的效果。
二、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古人对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的关系有过深刻的阐述,“左图右史”,“索象
于图、索理于书”,这也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要让“图”与“史”结合,显示出史学的魅力或者说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才能使“史”更具活
力呢?这关系到历史图片的运用策略问题,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巧设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巩固历史知识。
提问有一重要前提,即设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有的放失。
通过设问要让学生
在历史图片学习中掌握观察技巧,进而形成读图能力,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
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
特别是初中学生,通过设问形成读图能力,能够激
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达到以图引思,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
原因。
教师的巧提问,就是在找一个着谜点,学生沿着这个点去寻找历史的轨迹,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一个鲜活的历史画面,去领略去猜测历史事件的空间、
时间等立体景观。
2、巧组合,提高学生科学史观
课文中的图片资料不仅是简单孤立的一种排列,不仅是证明某一事件的真实
性或可信度,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更能清晰理解历史发展的走向,道出历史发
展的实质,给人们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观。
如讲解《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示意表》、《英商贩运鸦片走私船》、《虎门销烟》三幅图的组合,加上课文历史材
料的运用,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目的、必然性以及中
国战败的原因、更深层次还能分析鸦片战争的性质。
对初中学生讲解《科举制的
创立》,通过《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宋朝科举考场》两幅图的组合,学生就能够知道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唐朝的完善,宋朝的规范以及科举制
对文人的作用,对唐诗宋词文化繁荣的影响等,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观。
3、巧对比,提高学生比较能力
通过不同层面和问题的设计,引发对比,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使问题的掌
握更加简单易行,如在讲解分封制与郡县制这个历史概念时,可设计以下表格:
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掌握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比较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
4、巧联系,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学习历史,其功能就在于“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吸取教训,为我所用,解
决历史与现实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去
掌握历史知识,去诠释现实中的历史。
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的历史古迹、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在讲解相关历史章节时联系讲授;在讲解佛教、道教的相
关内容时,可带学生参观与佛教相关的大佛寺,与道教相关的道观,让学生理解
道教、佛教产生的原因、主张、实质、影响,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
历史图片教育,就是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说过:“没有个性,就没有历史教育”,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关注历史图片中的教育功能,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下,在初中教学中坚持直观教学的原则,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图片材料,挖掘历史图片的内在价值,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