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误解产生的说话者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误解产生的说话者因素分析
摘要: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双方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误解产生于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双向互动中,交际双方均是误解产生的潜在根源。

说话者的明示话语是语境假设及推理的依据与前提,为误解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本文以电影对白为例,对导致言语误解出现的说话者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说话者如何规避误解,顺利进行交际。

关键词:说话者;明示行为;误解
H030
A
1 . 言语误解的根源
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看作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明示-推理被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Sperber,1986)。

明示与推理被认为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是说话者话语生成与听话者话语理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从说话者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通过明示刺激向听者表达交际意图。

对听话者而言,交际则是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对其意图进行推理。

在交际中,若说话者所发出的信息与听话者所理解的信息存在偏差,误解就会产生。

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说话者的明示行为和听话者的认知推理都可能会影响话语的正确理解,导致误解出现。

说话者的话语因素为误解产生提供了可能,“为听话人作出错误的理解即非说话人期待的理解留下了空间”(宗世海,2005)。

听话者在明示话语的基础上,选择关联性最大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其推理过程也难免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信息偏差,这是误解产生的最终因素。

虽然误解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根本上分析,话语生成者和话语解释者即说话者和听话者是误解产生的两大来源。

2 . 误解产生的说话者因素
Yus(1998)曾指出,误解是指:①听话人未能从说话人在语境的可能的解释中选取正确的解释;②听话人未能处理那些最佳语境信息。

语言交际中,听话者的推理过程是误解产生的直接原因,但误解源头仍在明示话语本身。

语境假设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明示话语是听话者构建语境假设进而进行推理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明示刺激信号的引导与制约,推理则无章可循,理解亦无从谈起。

因此,说话者的明示行为对理解的正确与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误解的产生负有责任。

若说话者没有选择恰当的语言来传递其交际意义,他的明示行为无法引导听话者构建符合关联期待的语境假设,误解因此产生。

从说话者的角度分析误解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 . 1 说话者话语本身明示性不强,提供的信息不明晰
说话者的话语有自然语言本身固有的特点,如模糊、歧义、多义、省略等,这些话语因素导致了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交际意图的推理有多种选择,从而给听话者正确理解话语增加了难度,导致误解出现。

听话者为获取话语明说含义,为下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保障,需要对句子进行解码、解歧、确定指称、补充缺省部分等操作。

若说话者未能使用明白清晰的话语形式,所提供刺激信息表达不清楚,这些都形成了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命题内容的障碍。

可以说,说话者所选用的语言形式是话语误解产生的源头,若听话者没能正确理解对方在具体语境下生成话语本身的意义,会导致误解出现。

比如影片《廊桥遗梦》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Robert:Where’s your family?
Francesca:My husband took the kids to the Illinois State Fair for my daughter’s Entrance Prize steer.
Robert:How old?
Francesca:Oh,a year and half.
Robert:No,you know,I mean kids.
Francesca:Oh,Michael is 17 and Carolyn is 16.
Francesca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同时提到了孩子们和参加比赛的牛。

Robert第二个问题“How old?”是个省略句,其缺省的主语并不明确,在此语境下有歧义。

Robert本想问的是孩子们的年龄,而Francesca却误认为他问的是牛有多大。

2 . 2 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语境预测不准确
言语交际中,不同的听话人在社会文化背景、经历、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话者在形成话语,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时,需将话语对象的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对其有一个预期的设想,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

由于经验、阅历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说话者所拥有的语境知识对听话者而言可能是陌生的、未知的。

若说话者没能正确预测对方的认知背景,听话者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储备,缺乏理解明示信息暗含所需的必要前提,自然无法产生符合对方所期待的语境假设,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因此,说话者对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可以掌握哪些语境信息要有正确的判断。

例如影片《夏佩的奇妙冒险》中有以下这样一段对话:Sharpay:Amber Lee says the wire is hurting her scalp. Personally,I think she’s using the wrong shampoo. But she is the star,and you know,I don’t wanna say anything. Soundman:You’re hot. Sharpay:Excuse me?
Soundman:You’re hot.
Sharpay:Okay. Even though theater lighting highlights my natural skin tones,thank you for noticing. That’s a little rude,don’t you think?
Soundman:No,your mic’s hot. It means it’s on. You see that little switch. When it’s flipped over like that,it means it’s on and it’s going through the entire theater.
Sharpay作为女星Amber Lee的新助理到音响师那里换麦克风。

Sharpay对音响师表示她并不认同Amber Lee换麦克风的原因,音响师好心地提醒她说:“You’re hot”。

对音响师而言,这句话在此语境中表示麦克风没关。

但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与他职业相关的常见含义对Sharpay而言是陌生的,由于Sharpay缺乏正确理解此话必要的背景知识,误解因此产生。

2 .
3 说话者忽略了常规推理
相同的明示话语,若是面对不同的听话者,说出来会造成相同的误解,这可能跟说话者的话语选择有关,即这种特定的言语行为容易让听话者推理误入歧途,造成误解。

交际理解遵循省力原则,听话者在推理时总是从最可及的语境假设入手。

若说话者的明示话语可以激活听话者语境中合乎常情、显而易见的假设,同时又无相关的信息引导听话者作其他的推理,听话者自然会想当然地依据常规的、正常性的语境假设来推导说话者的意图,因为“理性的听者可以假定自己付出最少的处理心力而得到的第一个关联义便是尽量关联的意义,无须考虑其他可能的意义(通常他不会意识到其他可能意义的存在)”(蒋严,1998)。

为了节约心理资源,明示刺激所激活的最初的语境假设往往是不言自明的常规语境假设。

若说话者忽略了自己话语可能触发的常规语境假设与自己所期待的不一致,他意图传递的信息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

同样在影片《夏佩的奇妙冒险》中,有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Jerry:I’m a casting agent from New York.
Sharpay:And I will keep waiting until I tell you how much I love your suit.
Jerry:I’m about to start casting for a new musical on Broadway.
Sharpay:Broadway?As in “Broadway”?
Jerry:Yeah. And I think there’s a perfect part.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arrange an audition if you happen to find yourself in the Big Apple any time soon.
Jerry Taylor在看完Sharpay的表演后,给了很高的评价。

在对话中他表明自己正在为百老汇的一部音乐剧挑选演员,并表明若Sharpay到纽约的话,他很乐意为其安排试镜。

由于他没有做特别说明,此种情况下,一般人都容易理解成他觉得有非常适合Sharpay的角色,建议她去试镜,Sharpay也正是如此理解的。

事实上,从后面的情节我们知道Jerry Taylor真正看中的是Sharpay的小狗Boi。

2 . 4 说话者未能考虑听话者的心理因素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有不同的认知状态与心理状态,在交际中对话语的推导往往带有各自的特点。

交际者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言语刺激尤为敏感,说话者与听话者语境假设往往与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时,其语境假设的调用会受到当时某些特定心理的影响,关注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导致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选择的不匹配与不协调,产生误解。

若说话者完全未考虑到听话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不能将心比心,忽略对方可能的反应和心理倾向,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可能会偏离说话者的本意,造成误解。

比如,影片《帮助》里面女主人Celia向前来面试的女佣Minney介绍自己的房子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Celia:The main house has five beds and baths,and then the pool house has two more beds and baths.
Minney:When you all gonna start having some children,filling up all these empty beds?Celia:I’m pregnant no
Minney:Oh. Gonna be eating for two. That’s double the cooking.
Celia:I kno It’s an awful lot to do. Five other maids have already turned me down. Let me at least get you some bus money.
Celia带Minney看自己的房子,当Minney问Celia什么时候生孩子让房子不显得那么空时,Celia说自己已有孕在身。

Minney这时没有考虑到Celia作为雇主的心理,顺口接了一句:“Gonna be eating for two. That’s double the cooking”,极需女佣帮忙的Celia由于前面已受到五个女佣的拒绝,此时听到这句话自然误解为Minney觉得工作量大而不肯为她工作。

3 . 从说话者角度看误解的规避
误解是交际中的常见现象,作为交际主体的说话者应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

说话者在交际中要尽量提供明晰的信息,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增强话语的明示性。

若说话者在交际中注意到自己语言运用的模糊性,用明白无误的方式表达信息,就可以减少听话者为理解话语而做出的努力,减少听话者理解中的障碍,尽量降低交际失误出现的概率。

同时,说话者要关注对方的语境,估计对方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能力,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知识、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避免听话者因语境假设缺失而无法获取话语的关联性。

另外,说话者要考虑自己的话语是否能让听者触动恰当的语境假设,考虑自己的明示话语是否可能触发听话人合乎常情、显而易见却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假设,对容易误解的地方另作说明。

此外,说话者还要将听话者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考虑到对方的立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误解是言语交际的结果,交际双方对于误解的产生均负有责任。

说话人的明示话语影响听话人推理的方向与范围,是话语误解产生的源头。

话语生成时,说话者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准确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要考虑如何依赖语境,更好地引导听话者,使自己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更有效地传递给听话者,尽量避免对方产生误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Sperber,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Blackwell,1986:63.
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现代外语,1998(1):18.
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