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自然灾害》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分布规律:一个是环太平洋地带,另一个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破坏力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
震和人工地震。
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特发性、成纵性和续发性等特点,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地震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
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
地
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
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震云:
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
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
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如果是灰色,地震很重。
四、地震的预报和应对
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突发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的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5·12”地震发生前夜,已退休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吵了一夜,HRT波出现了异常。
9个小时后,因一夜未眠而困倦睡去的钱复业被儿子打来的电话叫醒。
大地震已经发生,震中汶川,震级7.8级(速报震级)。
73岁的钱复业哭了。
42年前参加地震预报工作,32年前因历史的吊诡背负唐山地震“漏报”罪名,13年前退休后仍以退休工资投入事业的这位“地震预报志愿者”,再次与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
震时,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避震措施也应有所区别。
(1)在室内。
地震时若在平房或一楼中,应尽量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
如在楼内且楼层较高,应遵循就近躲避原则,尽快躲避到床(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以及内墙墙根、墙角或者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住在较高楼层的居民,震时不要站在阳台上,也不要站在窗边,更不能破窗跳楼,也不能乘电梯下楼。
若在体育馆、影剧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就地蹲下或趴在坚固的家具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2)在户外。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要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应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砖瓦木料堆放处等。
在野外,应注意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3)在行驶的机(汽)车内。
司机应及时停车,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要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震后余震可能会不断发生,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要尽量保护自己,最重要的经验是镇静、除险、求救。
镇静:对于被埋压者,至关重要的是精神上要顽强,要自信,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存体力,保
护自己,等待救援。
除险:注意用毛巾、衣服或手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另外,想办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
用砖块、木头等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有足够的空气呼吸。
求救:求救时,特别忌讳急躁,一定不要大声连续呼叫,应当细心注意倾听外界的情况,间断地呼救。
呼救时可以用石块、金属等敲击物体发出声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节省体力,并且能使信息传得更远,效果更好。
被埋压期间,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延续生命,等待救援。
海啸灾害(Tsunami)
一、震撼现场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国际标准时间00:58:55。
震央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
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强度为6.8级,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芮氏、黎克特制)8.5至8.7。
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
这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震。
有数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高达10多米。
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岛国。
印度有大约一万人死亡,斯里兰卡有超过四万人遇难,而印度尼西亚的总死亡人数可能多达20万人,伤者可能达三万人之多。
二、认识海啸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
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
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三、海啸前兆
海啸登陆有四种前兆。
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
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一是海水异长的暴退或暴涨;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四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四种宏观前兆现象是由海啸发生和传播的机制造成的。
海底发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沉降,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幅度下沉,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的暴退现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隆起,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量聚集,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暴涨现象。
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有几个异常的特征:海水退、涨的时间与平常的退潮、涨潮时间不一致;海水退、涨速度比平常的速度快得多;海水退、涨的幅度大,常能退到最低潮线以下,或涨到最高潮线以上。
四、海啸自救
要是人们旅游出行时遇到海啸该怎么办?专家介绍: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因为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
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救生锦囊: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千万别急着“回巢”。
海啸中如何逃生?
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
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
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二、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
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
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三、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
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