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刘禹锡 - 副本 - 副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刘禹锡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资料与品读诗篇,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诗词中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感受艺术
张力和雄直气势,领略一代诗豪的风采。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的生平,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怀;
2.诵读诗文代表作,了解诗人创作的风格;
3.引导学生从诗人阅尽沧桑而依然乐观接人待物的人生态度中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
1.收集整理所学刘禹锡的诗词;
2.搜索其他关于刘禹锡的生平资料与创作的有名诗词;
3.初步理解《乌衣巷》、《秋词》、《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词的创作内涵。

4.温习《陋室铭》,理解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他诗豪国手,垂范千古;他雅致澹泊,浩气长存;他诗如晴鹤,文似雄驹。

他清风傲骨,文
如其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身居陋室,惟彼德馨,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
阅金经,皆彼高雅志趣。

他屡遭贬谪,积极乐观,愈挫愈勇,斗志高昂。

太子宾客,诗豪者
也。

诗歌上颇有造诣,著《竹枝词》十一首,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的千古名句。

二.论世知人,了解刘公
(-)刘禹锡生平简介
以针硬时弊,抒写情怀。

(二)刘禹锡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莺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o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他的好友
1.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共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诗歌创作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们交情甚笃,
才华相当。

政治遭遇非常接近,由此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

柳宗元、刘禹锡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书写的内容涉及苦闷、哀怨,表现身
处逆境而不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变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并称“刘柳”。

2.白居易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他们的仕途相似。

当时白居易在长安翰林学士任上时,曾寄诗
【做练习】
1. “镜”和“盘”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写出了湖水宁静的特点,“镜”写的是水面无风时静如明镜的形象,“盘”
也写的是水面的平静与形状。

2.这首诗在写景上善用比喻,以“镜” “盘” “螺”为喻体状
写了湖水的宁静和环境的清幽;此外还以“无风”来衬托水面的静。

(二)赏析《浪淘沙》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明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悟诗情】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做练习】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明确: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过渡:“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善于推陈出新,是刘公的特色◊像他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

”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过渡: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四)赏析《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明诗意】朱雀桥边丛生着野草、乱开着野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上。

从前在王、谢贵族的高楼大厦中筑巢的燕子,现在已经飞入平常的百姓家。

【悟诗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幌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自有其深意所在。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泥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 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 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阑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 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楝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
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五)赏析《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王潘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明诗意】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悟诗情】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过渡:刘公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在《秋词二首》里,明确宣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词,大气磅礴,雄健豪迈,而又富有诗情画意,一扫历代逢秋悲叹的惯习,表现了刘公特有的乐观态度、旷达胸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