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叶圣陶也曾说过:“书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读,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不同形式的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
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把读当做重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
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要有层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朗读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文中哪些生字字音学生读不准,哪些词语句子学生读不好,哪一段课文学生最感到困难,这一切都应该了如指掌,并且要舍
得在这些方面花时间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一次读,教师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要让学生根据要求去有目的地读。
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
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设计。
且设计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
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
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二、读的时间与质量要保证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
的蛋糕就少了。
”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去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一节课学生读的总量要保证在10分钟左右。
读
的训练到位,读特别是朗读,对语言的感悟与处理要到位。
由读通读出感情需要经过多次反
复练习,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
这个训练过程,教师除了适当的点拨和激励外,还需要有
足够的耐心。
因为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可
能就很长,如果教师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那么这个朗读将是个别学生的良好的自我素质
的展示,其他同学只是忠实的听众而已。
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三峡之秋》一课的
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秋天”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三峡的秋天又如何呢?从而激起学生
想急于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
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
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
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
“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
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能更积极投入
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的形式要多样。
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
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
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
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读的正确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
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
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
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
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
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
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
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
主要指读
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
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感情的重要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
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