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和议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
一.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
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2.按语言风格分(说明语言的特色、说明语言的生动程度等)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
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
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
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
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一定要形象、恰当,否则事物形象性会减弱),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
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区别: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3.按说明特点分:
自然科学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
社会科学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
二.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科学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例如: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给予的光和热,而太阳还可以再给人类正常供热40亿年,40亿年以后,太阳将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
而太阳为地球持续供热4000万年是毫无问题的,
因为这4000万年所提供的热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所以,人们可以将4000万年定成一个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目标。
(列数字)三.说明结构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3)分——总。
2.统分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
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4.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5.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如《向沙漠进军》。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①现象——本质;②特点——用途;③原因——结果;④整体——部分;⑤主要——次要;⑥概括——具体。
四.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写建筑物的结
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
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
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
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五.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
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2.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甲是乙,乙是甲。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4.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
诠释法又称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6.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
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说明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有说服力更准确,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
六.解题方法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
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
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
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
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
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论题是指标题是论点的议论文。
一.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2.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3.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3)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4)常考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模式:使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
(概括事例),证明了。
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分论点,否则就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答题模式: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
(填论据),证明了。
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分论点,否则就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答题模式:使用了对比论证,将。
和。
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分论点,否则就写中心论点),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全面,论点更鲜明。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将。
比作。
,证明了。
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分论点,否则就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