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考案: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梳理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梳理
必修一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使疲敝、损害) 2.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6.既东封郑(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8.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9.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1.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1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13.且贰于楚也(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一般对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称。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
译文: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
)
译文: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没有礼节。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译文:现在情况危急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六、翻译下面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西、封、阙)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2.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3.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4.使使以闻大王(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6.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
7.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8.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9.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10.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2.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
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
4.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
5.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方)中医医生。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窘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惧怕) 4.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表被动。
)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为”表被动。
)
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
金千斤购之”。
)
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4.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
)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
)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廷上拜送。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
)
译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
)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
判断。
)
译文: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的,那是没用的人。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采分点:微、谒、信、亲)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采分点:上、就、顾)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译文: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此外民间也称医生为郎中。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拔剑撞而破之(使动用法,使……破) 2.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3.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动用法,使……跟从)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
6.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 8.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一样) 9.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12.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惩罚)
13.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14.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15.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
16.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的)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3.良曰:“长于臣。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臣长”。
)
译文:张良说:“比我大。
”
4.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
)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
译文:“为所”表被动。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6.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为”表被动。
)
译文: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6.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10.鲰(zōu)生:鲰,浅陋、卑微;浅陋无知的小人。
必修二
复习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兰亭集序》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5.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6.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7.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8.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9.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怀里抱着或怀里。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
译文:死生是大事情。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
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宇宙”“盛品类”。
)
译文: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和朋友)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采分点:相与、或、悟言、因;状语后置句)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采分点:所以、游、骋、信)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东下)
2.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
3.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6.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舞动)
7.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8.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①失意的样子;②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貌美的女子。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
译文: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
译文:如今在哪里呢?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
译文: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玩。
5.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万顷”。
)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6.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译文:(他)本来是一世的豪杰。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
(采分点: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
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采分点:盖、曾、一瞬;宾语前置句:而又何羡乎)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副词作动词,尽、尽情享受) 2.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于是余有叹焉(动词作名词,感慨)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8.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9.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11.以故其后名之曰(名词作动词,命名)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①基数词。
②中国国庆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了……的地步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不同寻常
今义:副词,十分,极。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对此,对这件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有碑仆道。
(省略句,应为“有碑仆(于)道”。
)
译文: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址舍”。
)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六、翻译下面语句。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
(采分点:以、乃、阳;判断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译文: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少了。
(采分点:十一、左右)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采分点:既、或、其、极)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复习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寡人之于国也》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穿)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
4.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动用法,使……迁移)
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可”与“以”连用,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4.然而不王者
古义:这样(做)却
今义:转折连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
译文:没有这种情况。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于道路
不负戴矣”。
)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
译文: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4.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
)
译文:把桑树种上。
5.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
译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6.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
译文: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7.是亦走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译文:这也是逃跑啊。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采分点:兵、走)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采分点:胜、是、生、丧、憾)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分给百姓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上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
岁的人都可以凭借它穿丝织品的衣服了。
(采分点:树、可以、衣)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劝学》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5.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动词作名词,水流)
9.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3.下饮黄泉
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
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5.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