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好风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好风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成因探

“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这是宣传大理旅游业的经典话语,它一方面表明大理地区独一无二的美景值得海内外游客到此一游,另一方面体现了热情好客的大理人民对外来游客的欢迎和接纳。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理的山川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观的现状使深具忧患意识的人们乐观不起来。

若干年以后大理好风光还能一如既往地好吗?这一问题事关大理旅游业的未来。

一、“大理好风光”好在何处
大理作为云南旅游重镇,位于滇西地区,年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良好怡人的自然条件成为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大理的关键因素,这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大理州虽是白族自治州,境内还居住有16个少数民族,这些各具风情的民族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

另外,大理“文献名邦”的声誉家喻户晓,这里产生过一批早期的中共党员,红军长征曾经过大理,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旅游资源,是游客对大理心向往之的重要缘由。

全州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名胜区(点)130多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

大理州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36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1个。

目前具备旅游观光条件的景点有60多个,飞瀑流泉、高山峡谷、龙潭洞穴、古树名花,各色景致应有尽有。

大理景区是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皆备的多功能大容量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1021平方千米,包括五大精品旅游景区:苍山洱海风景区、石宝山风景区、鸡足山风景区、巍宝山风景区和茈碧湖温泉休疗区。

雄伟的苍山与秀丽的洱海联袂构成了“苍洱风光”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形成“苍山绿、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的美妙自然景观。

此外,大理是云南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使大理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它们共同构成吸引外古今中外游客走入大理的诱致性条件。

二、“大理好风光”存在的问题
美好的自然风光虽说是上天对一方百姓的恩赐,“天地不言而有大美”,好风光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高品质的东西应该由世人共同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大理的自然人文美景不仅大理人喜欢,全中国人喜欢,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对大理的好风光情有独钟,大理古城还形成了一条文明遐迩的“洋人
街”,并成为大理旅游的一个著名景点。

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2014年末直到现在,大理市空气出现了轻度污染,甚至有一天还出现了重度污染,这值得引起高度警觉,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大理发生轻度污染问题,看似偶然,实则潜藏着必然。

三、“大理好风光”存在问题的原因析理
(一)过度追求旅游经济利益。

大理的平坝地区过去很少下雪,降雪主要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2006年初大理平坝地区出现过一次降雪,2014年初也有一次降雪,最近一次降雪出现在2015年1月7日,从频率上看大理平坝降雪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也和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相关,尤其是和当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关。

此外,站在洱海西面遥望洱海东面,山坡上是一片片裸露的黄土,“大风起兮土飞扬”;洱海边的湿地,本是洱海之肺,却矗立起座座钢筋水泥的丛林,致使洱海的自净能力越来越差;洱海附近的水泥厂等企业的大烟囱,日夜不停歇地向蔚蓝的天空喷云吐雾,等等。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如今的大理处处都有人类开发涉足的印记,大理的旅游业在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而这种破坏当下仍在继续。

(二)对环境伦理的漠视。

环境伦理讲的是我们满足环境本身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环境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人类如何去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人类长期以来用一种非常狭隘的态度对待自然”,常常根据自己的好恶或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动植物的生存,这从最深层次来说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对此,卡逊的结论是:“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2]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动物、植物、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自然中都有自己的地位,都能为维护地球生态圈的完整性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摒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承担起道德责任。

这并不是说要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而是要求人类理性地对待自然,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式为所欲为,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才能合理利用自然。

在大理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同样存在着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是不科学的,这种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发展,最终导致的是整个大理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殆尽。

(三)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

有学者曾把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能从人类—环境—经济相关系统中,通过探讨环境状况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述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并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方向、规模等来表现。

”[3]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红线概念,就是对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阐释。

而大理地区的旅游业由于开发时间较早、旅游开发面较广,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朝着环境承载力极限方向发展。

近年来,一批影视作品的推出和各界名人来到大理,对宣传大理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电影《心花路放》在全国公开上映,文体界公众人物在大理购房生活,刮起了一股游客到大理观光旅游的旋风,进一步提升了大理的知名度,进而增加大理的旅游创收,但在客观上也向大理游客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的生活污染、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期间,蜂拥入大理的各方人数达到顶峰,对大理的交通、治安、饮食、住宿及环境等,都是极大的考验。

例如,20年前的洱海水质达到一类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今日之洱海水谁还敢直接饮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地区的环境总会
有它的承载力极限的,如果超出了该地的环境承载力,那么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在所难免。

(四)房地产开发的“大跃进”。

新华社曾刊发文指出,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让环境付出了代价,是不谨慎的发展。

不谨慎的发展造成的副产品之一是对人们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的破坏。

面对环境的破坏,一部分人的本能选择是离开,至少是暂时离开被破坏的环境,进入环境优良的地区生活。

大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公认的宜居城市,于是大理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人理想的留驻地。

外地人的大量涌入,催生当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大理坝子是苍山和洱海之间的小盆地,面积不大,能够容纳的人口有限。

大理市的地形以坡地为主,常年风力较大。

而且大理位于地震高发区,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不适宜修建过高的高层建筑。

尽管如此,外地人口定居大理的愿望、房产开发商开发房产挣钱的渴求、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诉求,三方不谋而合,大理市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

当然这也与云南省和大理州市对大理的发展定位直接相关,大理州市政府要将建成滇西中心城市,规划人口100万。

而现在的下关镇人口还不到50万,已经给下关的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环保等造成巨大压力,致使大城市病已显现并逐年加剧,如果下关人口达到100万时,下关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大理的好风光还能留存人间吗?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即应在当地环境的承
载力的限度内发展旅游业,给予环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自我修复,保护好大理地区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大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广义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只有留住了绿水青山才会真正造就享用不尽的金山银山。

如果大理旅游业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的结果将是用金山银山也不能够再换回绿水青山。

这要求大理地方政府一方面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待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问题,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新路子。

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大理本地的实际情况,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展其他产业优势,分担旅游业负担的过重压力,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章海山,罗蔚.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D].福建师范大
学,2002.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毕业论文网摘录自《赤峰学院学报》,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