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社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人性化社区管理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吉市社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人性化社区管理研究
高然;李冰;李明玉
【摘要】基于景观生态学,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社区为研究单位,对延吉市社区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各类型社区中的人性化社区设计提出一些建议,以缓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创造和谐、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1
【总页数】5页(P70-74)
【关键词】社区;人口空间格局;人性化;延吉市
【作者】高然;李冰;李明玉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态势。

中国人口仍然处增长期,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环境将接受严重的挑战。

因此,获得及时、有效的人口资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多基于人口普查数据,以面状区域或行政区划单元为基本单元收集和存储的统计型数据集。

而在实际应用中,普查数据的应用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即空
间分辨率低,时间分辨率低[1]。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的方法,以延吉市“社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各年龄段社区人口的分类特征、空间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老龄化社区中的人性化城市设计建议,以期为实现延吉市社会空间的有序发展,避免或减少社会冲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部。

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现辖河南街道、建工街道、进学街道、北山街道、新兴街道及公园街道6个
街道70个社区和小营镇、依兰镇、三道湾镇、朝阳川镇4镇54个行政村。

本文
以延吉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域,6个街道所辖70个社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总面积55.67 km2,总人口578 727人。

人口统计数据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统计口径变化;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相异;社区居民户口迁入与迁出经过的主管部门不同导致的统计差异等。

延吉市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小、地势平坦、分布紧凑,导致社区差异较小,对人口的影响在此不予考
虑[2-3]。

通过对社区的实地调研和相关部门的访谈,收集社区人口方面数据以及延吉市街区图、社区分布图等相关资料。

2013年7月,对社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8份,占问卷总数的91.4%。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居民的年龄、职业、家庭收入、居住社区名称、小区开发时间、基础设施、流动人口、居委会工作人员情况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社区人口分布的差异,需要对社区进行类型划分。

社区类型划分标准有多种,标准不同,划分出的结果也不同[4]。

国内划分的方法主要有:单项指
标法、社区形态划分法、自然区划分法、多因子生态分析法及感应邻里区分析法,本文采用单项指标法(居民年龄)[5-8]。

国内外按人口年龄划分有“2个标准”,都采用“3段划分法”。

国际标准是
0~14岁为少儿人口、15~64岁为劳动力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而国内标准是0~15岁为少儿人口、16~59岁为劳动力人口、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

考虑到国内外划分标准的不同,本文依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人口按年龄划分4个阶段:0~18岁;19~40岁;41~60岁;60岁以上。

经研究分析发现,延吉市0~18岁人口占社区人口比例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在东
北方向,所占比例在9.5%~33%间波动;19~40岁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部的边缘区域,所占比例变化幅度较大;41~60岁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所占比例
19.4%~45.7%;60岁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所占比例
4.8%~38.4%,且变化幅度最大(图1)。

社区类型划分标准以各社区年龄段人口在社区人口中所占比例为基准,所占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该社区的代表性年龄段,并结合各年龄人口对未来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据此将延吉市社区划分为4种类型:潜力型、增长型、稳定型及衰退型。


研究发现:潜力型社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增长型社区除东北方向外,分布较均匀;稳定性社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衰退型社区主要分布在北部。

延吉市社区类型以增长型和稳定型为主,占社区总数的72.8%,潜力型和衰退型数量相对较少(图2).
从基础设施、居住小区开发时间等方面对不同社区居民做问卷调查,归纳并总结分析问卷调查发现,延吉市社区类型的人口分布主要受以下3方面因素的影响:
1) 飞机场位置。

延吉机场是由早期的军用机场改建而成的军民两用机场,经过城
市化的快速发展,已位于建成区内。

机场的建设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而这一要求又限制了距离机场临近的河南街道的发展,该街道多80、90年代兴建的4层及以下的旧楼、危楼、火炕楼,住房条件较差,这就间接导致了居住于此的社区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

2) 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吸引力不同,这导致不同社区聚
居人口年龄段的差异,比如,学校周边吸引的多是年轻化人群,而医院附近吸引的
是老龄化人群。

公园街道辖区内有延边大学、延吉市十二中、延吉市公园等各项设施齐全的大、中、小学及各项娱乐设施,对中青年吸引力较大,导致公园街道社区类型以增长型为主。

3) 区域开发年代。

开发较早的区域居民年龄结构较大,而开发较晚的区域居民年
龄结构较小。

延吉市南部区域开发较早,社区居民年龄结构较大。

西部区域是正在开发或将要开发的区域,人口年龄结构较小。

而北部区域的衰退型社区分布主要是由原居民集中回迁于此形成的。

4) 社会经济地位。

城市边缘区的一些社区,如临近小营镇的社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主要是由于街区旧城改造动迁安置房较多,旧城区住房被拆迁改造的老年人口迁移到位于城市边缘的安置基地而形成的。

随着延吉市住宅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偏好的差异在市场的原则下得以实现,延吉市居民社区分化逐步向城市社会空间分化转化。

在住房价格的“分选”作用下,不同的社会群体趋于在不同的社区集聚,延吉市西部的高档住宅社区与东部棚户区社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延吉市社区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日益显现。

不同年龄段社区用地地块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借助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测度[9]。

其中,社区用地地块面积的大小反映了社区地块的规整性,采用社区地块
面积的平均值(mean area,AREA_MN)和最大斑块指数(large patch index,LPI)可以测度不同年龄段社区地块面积的平均规模与差异[10]。

公式分别为:
式中,n为社区类型数;ɑ为社区斑块的面积,i为斑块类型;j为斑块数目。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社区类型中“稳定型”社区斑块数最多(29个,占斑块总数的41.4%)、斑块面积最大(20.571 km2,占斑块总面积的35.8%),表明目前延吉市建成区仍以“稳定型”社区类型为主。

而“增长型”社区的斑块面积18.07 km2,占总面积的31.5%,其斑块个数为21个,占总数量的30%。

“潜力型”
社区和“衰退型”社区分别占斑块面积的19.2%和13.4%。

从斑块平均面积来看,
“增长型”社区和“稳定性”社区较大,从最大斑块指数来看,“潜力型”最低,为16.2%,而“衰退型”最高,为27.2%(表1)。

本研究中的人口分布重心是假设社区为质地均匀的平面,社区内每个居民的重量均相等的条件下,人口分布在该社区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重心位置一般用纬度表示[11]。

公式表达式为:
式中,x和y分别为社区人口重心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i和yi分别为社区中心点的坐标,pi为相应区域的人口数。

基于人口分布重心,借助于ArcGIS软件中的缓冲区分析进行社区人口圈层距离分析,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A,它的缓冲区可以定义为:
式中,d为距离;x为集合中的元素;r为邻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

鉴于此,本文用社区人口密度来代替社区人口,社区重心的坐标代替社区。

经计算得出,延吉市各社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市中心(42.906 53°N,129.512
01°E)1.1~5.1 km时,在2.1,4.5 km附近处形成2个波峰。

在2.1 km处形成的波峰主要受土地竞租曲线规律的影响,为高社会经济地位居住社区,该类社区包括7个社区单元,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西部,该类社区居住环境质量较高,同时,该类社区所在区域还分布有延边大学、州政府等,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对高收入阶层和知识阶层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而4.5 km处形成的主峰主要是地处城市边缘地带的社区,房价或房租相对便宜且交通方便,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聚集于此形成的(图3)。

从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分布来看(图4),0~18岁人口密度分布较均匀,主要分布在1 000~2 000人/km2,峰值区在1.7~2.9,5.9~6.7 km处,主波峰在2.8 km附近。

19~40岁人口密度分布变化较大,最大值为4 847人/km2,最小为740人/km2。

41~60岁分布在941~5 201人/km2,变化幅度较大。

60岁以上人口密度分布变化较小,主要分布在1 200人/km2附近。

延吉市社区老龄人口低于10%
社区有6个。

老龄人口91 143人,占人口总数的16.9%,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这些老龄化社区位于建成区的旧城区和城市的边缘地区,主要是由于中青年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从居住条件较差的原有住房中迁出,而老年人除因旧城改造外迁以外,则大部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情感依恋因素而沉淀下来,从而使得旧城区及城市边缘地区社区呈现出显著的老龄化特征。

本文以社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转型期延吉市社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延吉市社区类型可划分为4
种类型,即潜力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其中,潜力型社区主要分布在延吉市东北部;增长型社区除东北方向外,分布较均匀;稳定性社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衰退型社区主要分布在北部。

延吉市社区类型以增长型和稳定型为主,潜力型和衰退型社区数量较少。

从圈层分布特征来看,总人口主要分布在距市中心1.9~5.2 km,峰值位置在2.1、4.5 km附近。

对社区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现象多集中出现在城市旧有的社区及城市边缘社区中,交通不便,居住环境质量差。

并且随着年轻人的外出打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造成老年人生活起居的不便,而且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建议用城市设计的手段,以解决各类型社区人们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及行为等诸方面的需求[12-16]。

1)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主要需求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即潜力型社区的需求以学
习型为主,则应合理布局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

增长型社区的需求以就业为主,在开办各种职业培训班的同时,招商引资,以增加就业岗位。

2) 社区管理工作应有各年龄段人群广泛参与。

潜力型社区应有青少年参与社区的
各项活动;增长型社区应积极号召青年人参与社区管理;稳定性社区管理工作应以中
年人为主;而衰退型社区各项工作应由老年人负责。

各年龄段人员要广泛参与社区
的建设。

3) 加大对老龄人口的人文关怀。

针对衰退型社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可为老年人
创办专门的活动场所,如桥牌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

加强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区
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坚持经常性管理与清理相结合,完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工作机制。

在外来人口工作和生活聚居点,适当建设一定规模的公寓,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就医难等问题。

5)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

利用社区文化小广场举办家庭运动会、知识竞赛等,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文献】
[1] 叶宇,刘高焕,冯险峰.人口数据空间化表达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 2006(6):59-65.
[2] 杜宁睿,贾卫宾.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形态研究—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 2003(6):117-136.
[3] 李昭,蔡涛,侯鹏,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延边大学农学学
报,2012,34(2):107-111.
[4] 南颖,杨易,倪晓娇,等.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0(5):39-44.
[5] 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231(2):167-175.
[6] 刘娟.福建省人口重心转移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人口学分析[J].人口学刊,2007(1):16-21.
[7] 李粉玲,颉耀文.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初步研究[J].西北人口,2005,3:59-61.
[8] 吴贵平,曾永年,邹滨,等.基于GIS的区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测
绘科学,2009,34(2):237-240.
[9] 黄耀欢,杨晓唤,刘业森.人口区划及其在人口空间化中的GIS分析应用—以山东省为例[J].地球
信息科学,2007,9(2):49-54.
[10]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2):203-210.
[11]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人口,2003,23(5):55-63.
[12] 苏甦,聚焦人性化设计,创建和谐型社区—以松江区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3):62-67.
[13] 扬·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 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 孙德福,李明玉,李嬿.基于ESDA—GIS的延吉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
报,2010,32(2):129-134.
[15] 卢洪靖.我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3(3):37-40.
[16] 贺申泰.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462-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