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
1.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2.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
C. 反射活动必须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D. 言语功能区(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答案】D
【解析】A项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但不会失去运动能力 A错误
B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B错误
C项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错误
D项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解 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种乙酰胆碱分子而不是一个 A错误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有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C错误
D.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正确
故选 D
4.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区域发生\ Na^+内流
B. 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零电位状态
C. 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B
【解析】A.乙区域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此时乙区域为动作电位发生了 Na^+内流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但静息电位不为0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故选B
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 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6.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A错误
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错误
C、神经递质被突触后面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后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C正确
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单向的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错误
故选C.
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 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 甲、乙都不偏转
B. 甲、乙都偏转
C. 甲偏转乙不偏转
D. 甲不偏转乙偏转
【答案】C
【解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A点受到刺激时
产生的兴奋在相应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与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连接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与右侧导线连接的膜为内负外正出现
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向左偏转
当兴奋传导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侧均是正电位
无电位差乙就不会发生偏转本题正确答案为C
故选C
8.下列不属于下丘脑直接支配的效应器有()
A. 肾上腺髓质
B. 骨骼肌
C. 肾小管
D. 胰岛B细胞
【答案】C
【解析】下丘脑可以直接支配很多器官的活动肾上腺髓质、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肝脏、骨骼肌、汗腺等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肾小管不受下丘脑的直接控制
9.
脊蛙左后肢破坏前后的刺激情况被破坏的结构是()
A. 感受器
B. 传出神经
C. 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D. 效应器和传出神经
【答案】C
【解析】解据没破坏左后肢的结构前不管是刺激左腿或是右腿左右腿都会同时收缩
说明这个反射弧中左腿的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后连接了两个传出神经和效应
器(分别是左腿和右腿的)右腿也是一样由一个感受器连接了两个效应器而破坏缩腿反射弧左后肢的结构后刺激左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
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没有反应说明神经中枢未受破
坏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破坏综合两种情况感受器与传入神经一定有1
个部位被破坏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一定有1个部位被破坏由此可见 C符合题意
故选 C
10.某人因外伤而成为“植物人” 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依靠“鼻饲” 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心跳和呼吸能正常进行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小脑和脑干
B. 小脑和脊髓
C. 只有脊髓
D. 脑干和脊髓
【答案】D
【解析】
11.神经纤维MB段长于MC段在M处给予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
如下图所示电流计指针()
A. 不偏转
B. 向左偏转
C. 向右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M处给以电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
的所以兴奋能传导到B、C处又由于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所以兴奋先传导
到C处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后传导到B处使电流计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
转
故选 D
12.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 该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C. 在3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D. 若1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答案】B
【解析】解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A正确
B.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便反射弧
是完整的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B错误
C.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3传出神经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C正确
D.若1传入神经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D正确
故选 B
13.如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分布为内负外正
B. \ 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 \ 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答案】B
【解析】解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 Na^+大量内流使膜内变成正电位膜外变成负电位
故选 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B.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C. 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D.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答案】D
【解析】解 A.没有感觉产生也可能是感受器或神经中枢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也可能是效应器受损 A错误
B.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可能产生反应 B错误
C.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一起组成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C错误
D.反射活动由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正确
故选 D
15.正常人的血浆均能维持正常的 Na^+、 K^+浓度范围但某种疾病患者血浆 Na^+浓度高于正常范围与正常人相比患者血浆 Na^+浓度升高会导致()
A. 细胞膜上\ Na^+载体数量增多
B. 神经元细胞膜上\ K^+通道被关闭
C. 受刺激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D. 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C
【解析】A、B项血浆 Na^+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细胞膜上 Na^+载体数量及神经元细胞膜上 K^+通道的开与关 A项、B项错误
C项受刺激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是由于内环境中的 Na^+内流造成的当患者血浆 Na^+浓度升高时 Na^+内流量增大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的差值会升高 C项正确
D项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是受刺激后的神经元兴奋造成的 D项错误故选C
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赤霉素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它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
C. 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它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D. 同一株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答案】A
【解析】解 A.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可促进细胞分裂 B正确
C.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同一植物的根、茎、芽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D正确
故选 A
17.下列有关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B.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
C. “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
D.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生物节律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18.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过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遇大雨后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脱落酸()
A. 能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育和脱落
B. 高温降解后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
C. 对果实的成熟与乙烯有拮抗作用
D. 对种子的发芽与赤霉素作用相似
【答案】B
【解析】解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脱落酸被分解从而使脱落酸的抑制作用解除种子在穗上发芽故B符合题意
故选 B
19.下列关于同侧屈反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器是伸肌
B. 反射中枢包含中间神经元
C. 中间神经元兴奋将引起传出神经元抑制
D. 刺激感受器后动作电位传到对侧效应器完成反射
【答案】B
【解析】A、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 A错误
B、反射中枢包含中间神经元 B正确
C、中间神经元兴奋将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C错误
D、刺激感受器后动作电位传到同侧效应器完成反射 D错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20.(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传
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0.(2)当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20.(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0.(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射 , 神经中枢
【解析】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答案】(2)由正变负
【解析】(2)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答案】(3)突触间隙
【解析】(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答案】(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
触后膜
【解析】(4)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单方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
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21.(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
是________
21.(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21.(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
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解析】解(1)由题干可知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答案】(2)皮肤内
【解析】(2)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实验二不作处理两组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答案】(3)传入神经
【解析】(3)根据反射弧右后肢中趾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右后肢效应器实验三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 后不能运
动实验四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侧背部 5min后右后肢才停止运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坐
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22.(1)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 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________
22.(2)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 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
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作用22.(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
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的控制
【答案】(1)突触小泡, 兴奋或抑制
【解析】解(1)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里面有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答案】(2)兴奋, 抑制
【解析】(2)由于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 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说明传递的信号是兴奋信号因此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以达到抑制效应器产生反应的作用
【答案】(3)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但我们能在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并未将手指缩回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脊髓)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23.(1)图2中结构④称为________ 此结构在图1中有________个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④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
23.(2)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此时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依次是()
23.(3)图2中物质A是________ 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物质A 并引起③的抑制则此时③处的膜电位是________ 大脑皮层将________(填“有”或“无”)饱感
【答案】(1)突触, 7, 单向
【解析】解(1)图2中结构④称为突触此结构在图1中有7个即a与b、b与c、c 与g、g与h、f与g、e与f、d与e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④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2)瘦素发挥作用后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减弱从而抑制食欲饱中枢的兴奋性增强减少能量的摄取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B符合题意
故选 B
【答案】(3)神经递质, 外正内负, 无
【解析】(3)图2中物质A是神经递质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A 并引起③突触后膜的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为静息状态此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大脑皮层将无饱感
24.(1)研究人员将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了24h的H细胞等量分组设置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加入用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的培养基中应加入DMSO 目的是________ 将各组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孵育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测定了相关数据结果如表所示
①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H细胞膜上的蛋内质待荧光分布较为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________
②H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呈________ 从而形成电位差(即膜电位)本实验使用阴离子荧光染料D作为探针检测膜电位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D
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越大表明细胞膜内外电位差________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________H细胞的膜电位
24.(2)由上述实验结果推知薄荷油可降低 Ca^2+ -ATP酶活性、增加H细胞内 Ca^2+ 浓度从而通过改变细胞内外 Ca^2+ 平衡而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及膜电位的改变因此
________(填“增强了”“降低了”或“不改变”)皮肤屏障作用 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药物经由皮肤进入机体
【答案】(1)排除DM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外正内负, 越小, 降低【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组是用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进行处理为排除DM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设置培养基中加入DMSO的对照组
①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②静息状态下 K^+ 外流使细胞膜内外电位呈外正内负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D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越大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越小薄荷油处理组较另两组的荧光强度大说明薄荷油可降低H细胞的膜电位
【答案】(2)降低了, 促进
【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薄荷油可降低Ca^2+ -ATP酶活性、增加H细胞内Ca^2+ 浓度从而通过改变细胞内外Ca^2+ 平衡而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及膜电位的改变降低了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经由皮肤进入机体
25.(1)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字母)图1中表示感受器的是
________(填字母)判断依据是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25.(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兴奋是指可兴奋的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_______状态的过程发生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图3所示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向的
25.(3)某同学取指尖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__控制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26.(1)结合图示可知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当胰岛素与InR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________的转运能力
26.(2)神经细胞上胰岛素受体(InR)被激活后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
________
26.(3)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
26.(4)若某病人体内产生了InR抗体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
________
【答案】协助扩散, 含GLUT的囊泡与细胞膜, 葡萄糖
【解析】从图中分析葡萄糖在脑神经元细胞外浓度大而在细胞内浓度小且运输通过载体则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从图示分析胰岛素与InR结合之后含GLUT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和细胞膜融合导致细胞膜上GLUT数量增多从而对葡萄糖的运输能力增强
【答案】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从图形分析神经细胞上的InR被激活后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突触前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导致突触前膜释放了神经递质
【答案】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解析】从图形分析炎症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胰岛素与InR结合后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发生所以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答案】偏高
【解析】InR抗体能与胰岛素争夺InR 导致胰岛素不能与InR结合从而导致含GLUT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减少对葡萄糖的运输能力降低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病人体内胰岛素偏高
27.(1)从反射弧的组成结构来看图中的A为__________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
27.(2)如给A食物刺激 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
27.(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________
27.(4)B图是A图①的一段如B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 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_ 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1)感受器, 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析】解(1)从反射弧的组成结构来看由于①上有神经节故可判断A为感受器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2)非条件
【解析】(2)如给A食物刺激 E分泌胃液此反射过程中没有涉及食物以外的条件刺激所以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3)突触
【解析】(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4)由b到a
, 相反
【解析】(4)当兴奋传至a点时膜外是负电位 b点是正电位因此电流的方向是b→a 由于c不是中点故当c点受刺激时 a、b两点先后兴奋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8.(1)图2中a的名称是________ 图1中③处神经元①的膜是图2中________(填“Ⅰ”或“Ⅱ”)侧的膜
28.(2)如果c为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神经递质)结合图2简要说出c是如何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 C与a结合后引起b通道打开 ________
28.(3)若在图1中①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电流计A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若刺激
②处电流计A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此结果可以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答案】受体, Ⅱ
【解析】图2中a是受体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图1中③是突触神经元①是传出神经因此①在③处膜是突触后膜是图2中Ⅱ侧的膜
【答案】钠离子内流引起Ⅱ侧细胞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解析】如果c为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载体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Ⅱ侧细胞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