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体建模(共110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有力地烘托了主题。
题材二 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托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 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 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 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 要内容的诗歌。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 单纯的某个物。诗歌着重对所咏 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 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 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 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 思想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 负,或实现个人理想, 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 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 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 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 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 民,或感时伤世,或愤 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 ①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 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 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和生 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 表达作者的观点。 ②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 一定的社会道理。 ③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 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④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 的物象往往是作者的化身或者 与作者有某种相似。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 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 自然的情怀。
解题指津
(一)托物言志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通过××(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抒发(寄寓、揭示、揭露)作者××的
感情。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 枝。 到杏花肥。 【注】《临江仙·梅》为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 之一。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
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 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
解析:AE A项,“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 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E项,“觉得前面的感想 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有误,诗人最后的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
2.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解析: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题材、结合诗歌具 体内容分析、概括;回答第二问要关注题干中的“怎样”这一关键词的答题 指向:需要结合具体内容作条理性分析。 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
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 :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
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 ,将这种古盛
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 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态, 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 字, 绘声、绘形、
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 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E.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 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解析:CD
C项,“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错,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
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 ,把愁写得像这像那 ,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 现象来烘托。D项,“从正面讽刺了群芳”错,而是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2.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首词虽在咏
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要概括出所写景物的特 征。第二问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 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答案 : ①寂寞、苦闷、凄清 ;②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
两句诗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而这一手法的运用则对表现唐明皇的行为
增加了讽刺的力度 ,另外从具体内容上不难看出唐明皇沉迷歌舞所造成的 “破中原”的惨痛后果。
答案:这两句诗,不着一字议论,却把唐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 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竟能“舞破中原”,这里运用 夸张的手法,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以及由此造成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充分 表现了出来。此外,“千峰上”与“下来”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始”字的
①“诗”与“史”的 结合:用典,双关。 ②“咏史”与“言 志”的结合:借古 讽今。 ③“古”与“今”的 结合 : 虚实结合 , 对比 , 衬托。 ④“景”与“情”的 结合:拟人,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教材回扣
(人教必修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B.“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
已是情语了。 C.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也写到了梅花的“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
者使用了比喻手法。
D.“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将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从正面讽刺了群芳。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 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E.“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 凄惨境遇。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意思。
)
A.“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 B.“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 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 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C.“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 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
解析:BD B项,“渔阳探使回”这一场景主要揭示的是安禄山的狡黠而不是 “探使的狡黠”;D项,第二首前两句主要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行为予以的 讽刺而不是揭露“被安禄山假象所迷惑的状况予以同情”。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向来被认为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请简要赏析。
解析 : 鉴赏诗句的特点 , 主要应从表现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 ( 作用 ) 等方面分析。从乐曲能达“千峰”之上 , 且能“舞破中原”的角度看 , 这
内 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等为题 材,借咏叹史实、描写 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 衰之感,以寄托哀思, 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 名,或在古迹、古人名 前冠以“咏”,或在古 迹、古人名后加“怀 古”“咏怀”等。
标 志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 遇 , 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 , 抒 发时光不再 , 年华易老 , 而自 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 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 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 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示统 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 今,批判现实。
内 涵
标 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游 无意苦争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 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志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 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 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 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 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 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题材二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托物言志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体建模
题材一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爆发的战争风云。
)
A.第一首起句中的“黄埃”指的是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象征叛乱即将 B.诗人从“安史之乱”背景中摄取了“渔阳探使回”这一场景,将探使的狡 黠揭示出来了。 C.第一首前两句表现了空间的转换,后两句则表现了时间上的变化,前后内容 看似彼此独立,但两者之间却互为因果。 D.第二首前两句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沉迷歌舞、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 歌舞升平之中却被安禄山假象所迷惑的状况予以同情。 E.这两首诗均采用讽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给 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与揭露。
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
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 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 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
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 痛心),抒发了××情怀。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节选) 杜 牧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①。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②。 【注】①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 言禄山不反。”②《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却能在唐玄宗面 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深邃。
)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 B.“云窗”一句通过描绘云簇窗前,雾绕高阁,描绘出庭院的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 缓的厌恶。 D.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 达了词人的落寞之情。 E.这首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