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5.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6.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7.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
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文坛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内容感知
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轰轰烈烈的死比寒冷寂寞的生更有意义。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难点突破
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飞蛾;夸父(扑火;追日)
品人(舍弃生命)悟为追求光明而献身
我(愿做飞蛾)
合作研讨-《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飞蛾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作者写的虽然“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
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
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冰冷
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
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共同目标:
追求光明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
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
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
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
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尔后,写到了“姮娥奔月”。
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
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姮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课堂小结
《日》:激情洋溢追求光和热寄托理想:为了追求光明而献身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月》:细腻幽静改变冰冷对人生、对生活一种希望的信念
嫦娥奔月
对比阅读: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关于夸父追日的故事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
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
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
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
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
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
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
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
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
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
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
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
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
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
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
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
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
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
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
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
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
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
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
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