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护理干预对60例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护理干预对60例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60
例ICU患儿家属作为试验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焦虑分值的变化及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经调查显示,ICU患儿家属均存在心理焦虑。
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程度均得到一定的改善。
观察组焦虑分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ICU 患儿家属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使其心理焦虑程度明显降低。
家属配合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利于患儿的康复。
标签:护理干预;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
儿童重症监护室(ICU)主要是急、危重患儿的特殊治疗及抢救的场所,在儿科日常的危病抢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ICU拥有先进专业的儿科知识、技术以及医疗设备,主要负责给予危重患儿及时、系统、全面、严密、持续的监护及救治[1]。
但由于ICU不允许家属探视,阻断了患儿家属对其病情的知悉,加之患儿入院时病情危重,引起患儿家属发生心理焦虑。
现代护理模式提倡人性化护理,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全身心、全方位的护理,而且对患者家属的支持和关爱也要加强[2]。
家属的支持能够帮助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本文选取60例ICU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60例ICU患儿家属作为试验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2~40岁,平均(28.34±6.13)岁;其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4~42岁,平均(29.42±7.34)岁;其文化程度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两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采用焦虑评分量表对患儿家属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包含20项描述题。
以焦虑评分量表主要统计的指标之和为总分,对每个项目的得分进行汇总,得出粗分。
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获得标准值,或通过查表进行相同转换。
焦虑评分量表标准分界值是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 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为患儿住院在ICU后,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外对患儿家属做常规介绍,如ICU的环境、患儿探视制度等,
并且告知其每天探视时间为30 min。
在探视时间内,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的问题及需要给予答复和解决[3]。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主动接触患儿家属,对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把患儿病情和转归向家属予以说明[4]。
在家属每天探视时,为其讲解患儿的病情变化,主要内容有病情、皮肤、进食、大小便等情况。
允许患儿家属指导护理患儿,减少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
将患儿监护人或其他家属的电话填写在护理记录中,必要时有效利用[5]。
当患儿病情变化、需进行特殊检查及用药时,及时告知其家属。
根据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以便及时消除其心理困惑和担忧,排除其焦虑及不安的情绪。
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使其家属了解参与到患儿的康复工作中。
给患儿家属讲解自我调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及技巧。
并将有效的联系电话留给患儿家属,确保能随时通过电话帮助其家属解决问题[6]。
采用图片、录像或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充分的了解ICU 环境的特殊情况。
对其耐心解释限制探视的原因,为其讲解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和ICU收费的标准。
把口头宣教内容结合ICU实际环境的图片制成宣传片,发放给每个患儿家属,使其对患儿在ICU治疗及生活情况有清晰和完整的感性认知[7]。
1.3 护理干预效果判断标准恢复正常: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低于50分;显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20分及20以上;有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10~20分;无效:护理干预后焦虑分值下降少于10分,没有变化或者分值升高。
总有效率=[(恢复正常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
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分值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焦虑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分值均显著下降,和护理干预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分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在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在2~3 d 内均有减轻。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ICU住院患儿病情较为危重,一般属于急性脏器衰竭,短期时间内极易出现多脏器衰竭[8]。
由于患儿病情危急易给家属带来沉重打击,导致家属心理承受较大痛苦和压力负担。
这种负面的情绪心理是因为在ICU的患儿和普通病房的患儿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由于治疗环境比较特殊,并且要加强交叉感染的防护,
还要避免各种抢救和处置的时候受到患儿家属的影响,因此ICU规定患儿家属不可以陪伴患儿。
患儿家属由于以往对患儿的照顾发生转变,对陌生环境和突然的缺失产生不适应感,容易导致其紧张不安、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
每天承受的高额医疗费用,使患儿家属产生极大的经济负担,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患儿家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情况不了解,对于疾病的预后不能予以确定,不能预测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并且严重情况还会导致患儿家庭出现破碎等,都会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
以上几点因素均会对患儿家属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在焦虑比例中比重较大。
患儿家属的不良心理易产生护患之间的纠纷,长期住院的ICU患儿家属有一半以上和护理人员发生过冲突的行为[9-11]。
过度的焦虑心理刺激可造成患儿家属的行为出现异常,部分患儿家属由于过度的心理焦虑而发生晕厥现象。
患儿家属情绪不良和对治疗的疑虑和不信任,易导致医疗纠纷。
过于焦虑产生心理刺激使其家属行为过于异常,如出现晕厥,失去理智,不按医院规章制度,不听医护人员的劝阻强行闯入ICU,对护理人员不尊重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医师及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治疗和抢救。
因为对治疗和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心理因素作用,部分患儿家属会特别的多疑,不能够正确的对待现实,对ICU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极为不尊重,并且有些家属还会变本加厉,对护理人员大呼小叫,言语比较尖锐刻薄,不能听从护理人员的解释,甚至还会对护理人员进行投诉,威胁或恶意中伤。
心理护理是缓解这些现象的重要护理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院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扩展现代护理的理论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的认知,使其能够对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意识有所提高,并且认真贯彻到护理工作中去。
在增强对危重患儿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应该尊重患儿家属,由于患儿家属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情况,还会关注护理人员是否在护理患儿时耐心、主动、及时,是否真心关心患儿。
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微笑,同情安慰的语言对患儿家属予以安抚,使其感到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使病房管理的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因此,护理人员要尽最大努力站在患儿及其家属的角度上,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患儿病情,并且换位思考问题,获得患儿家属的信任。
以此为基础,主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较为有力的心理支持,并且保障患儿家属的权利,以免患儿家属对治疗和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护理人员还需运用灵活的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及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对于不同的患儿家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并指导和鼓励患儿家属倾诉其内心的心理感受,发泄心理焦虑。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或预防这些现象的发生。
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和语言技巧使其家属了解孩子病情状况,给予有利的信息支持[9]。
信息支持能够满足家属内心的需求,使其焦虑感得以缓解,恢复理智和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让患儿得到家属的支持鼓励,增加治疗信心。
护理人员在了解患儿家属内心的焦虑后,可根据不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保证家属心理状态的良好与稳定,降低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程度[12-14]。
通过以上两组试验对比,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有效缓解了患儿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使其对医师和护理人员充分的信任和配合。
强化了医护和家
属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进而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治疗和抢救患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秀艳,史磊,栾云洋.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11,11(11):2600-2602.
[2]钟秋梅,高明榕,王越秀.对SICU患者家属探病时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170-1172.
[3]刘辉,王丽姿.重危患者家属需求与护士对家属需求认知的差异[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6):62-65.
[4]徐颖,张磊.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7):1751-1753.
[5]漆平,徐碧英,凌其英,等.儿科监护室优质护理指征: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观点调查[J].四川医学,2011,32(12):2038-2040.
[6]朱媛媛,杨小红,陈霞.浅析护理干预对P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17):104-106.
[7]梁涵岚,李海玲.浅析家属陪护促进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10,16(6):43-45.
[8]阎金苓,李旭.儿科重症监护中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600-2602.
[9]徐颖,李文欢,姜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辽宁医学杂志,2010,23(5):268-270.
[10]李杰,罗敏,周惠芬,等.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0,8(1):139-141.
[11]苏晓光,巴明,吴海苗.改进ICU患者家属探视管理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92-94.
[12]陈献,李立平.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2(1):15-16.
[13]王文茹.ICU患者亲属支持干预及干预源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17(5):515-517.
[14]郭爱敏.信息支持对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6(3):153-155.。